魏征其人 魏征(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后人稱為“一代名相”。 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魏征的故事 一、早年經歷 大業十四年(618年),王世充襲擊倉城被李密擊敗,王世充轉攻洛口,又被李密擊敗。魏征卻對長史鄭颋說:“李密雖然多次取得勝利,但是兵將也死傷了不少,瓦崗又沒有府庫,將士們取得戰功得不到賞賜。還不如深溝高壘,占據險要,與敵人相持,待到敵人糧盡而退時,率軍追擊,這才是取勝之道。洛陽沒有了糧食,王世充無計可施就會與我軍決戰,這時我們卻不跟他交戰。” 鄭颋對魏征的話不以為然,說這是老生常談的。魏征說了一句:“這是奇謀深策,怎么是老生常談呢。”拂袖離去。 二、歸唐獻策 武德二年(619年),李密被王世充擊敗,魏征隨李密歸降李唐。而李密部將李勣尚且占據著李密原來管轄的領土,東到大海,南到長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 李密投降李唐,李勣自己占據這么大的地方不知何去何從。魏征毛遂自薦,請求安撫山東,到黎陽,魏征作書與李勣,勸李勣投降。李勣于是派遣使者至長安,將獻城的功勞都歸給李密,然后押運糧草到李神通那里。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軍攻打王世充,竇建德率軍來支援王世充。五月,李世民擊敗竇建德,并將其生擒。魏征得以再次入唐。太子李建成用魏征為太子洗馬,禮遇甚厚。 武德五年(622年),劉黑闥勾結突厥寇犯山東。魏征見李建成雖然是嫡長子,但是功績不如李世民,于是建議李建成去請戰立功。李建成聽從魏征的建議,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將李建成、李元吉等誅殺。李世民聽說魏征以前經常勸諫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別的地方去,李世民派人把魏征帶問道:“你為什么要離間我們兄弟?”魏征回答說:“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李世民見魏征說話直爽,沒有絲毫隱瞞,于是赦免魏征,并用魏征為詹事主簿。 三、犯顏直諫 貞觀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征為尚書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臥榻召見魏征詢問得失,魏征直言不諱,前后上諫兩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納。 同年,河北一帶原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舊屬因玄武門事件搞的人人自危,李世民派魏征前往河北進行安撫。路上魏征正好碰見太子千牛李志安、齊王護軍李思行被押往京城,魏征讓將二人釋放,仍舊任命官職,這樣河北太子舊屬才會相信李世民是真的要赦免他們。 貞觀三年(629年),魏征被任命為秘書監,開始參預朝政。魏征上奏李世民帶領學者將古籍分為四部,并對其進行校定。 貞觀五年(631年),李世民與魏征談及了選人為官一事,魏征說先要了解他的才能,然后審核他的品德,以及愛好這些。 長樂公主李麗質因長孫皇后所生,李世民對她特別鐘愛,將她許配給長孫無忌之子長孫沖。貞觀六年(舊唐書魏征傳為貞觀五年)開始準備嫁妝,唐李世民對眾臣說“長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鐘愛。今將出降,禮數欲有所加”。 大臣紛紛表示“陛下所愛,欲少加之”,于是進言請求雙倍于永嘉長公主,李世民欣然同意。然而魏征對此表示反對。因為永嘉公主乃是長樂公主的姑姑。此舉逾越了禮制。 李世民回宮把此事告訴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得知此事后感嘆魏征能“引禮義抑人主之情”,并對他大加贊賞。特地派人前去賞賜給魏征絹四百匹、錢四百緡,并傳口訊說:“聽聞你正直,現在見識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變”。 在李世民并未有所表示的時候,長孫皇后直接對魏征加以賞賜,并暗示自己會給予支持,可謂給魏征注入了強心劑。也正是因為有長孫皇后這樣的靠山,魏征的正義直諫才會這般順利。 不久魏征晉升爵位為郡公。 貞觀七年(633年),魏征代王珪任侍中,尚書省長期積壓沒有判決的訴訟案,李世民命魏征秉公處理。魏征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則,依實際情況處理,大家都心悅誠服。 貞觀八年(634年),陜縣丞皇甫德參上書觸怒了李世民,李世民認為這是毀謗。魏征進言說:“從前賈誼在漢文帝時上書,曾說到‘可以為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以為帝王長嘆息的事有六件’。從古以來上書奏事,往往言辭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動人主的心。言辭激切就近似毀謗,陛下你應該仔細想一下這樣的事對還是不對。”李世民覺得魏征說的有道理,下令賞賜給皇甫德參帛二十段。 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去世,葬于昭陵,謚號文德皇后。 長孫皇后入葬昭陵后,李世民對她思念無法停止,為了緩解思憶之苦,便在宮中建起了層觀,終日眺望妻子的陵墓,還讓大臣陪同悼念。 一次李世民讓魏征陪同,并指著昭陵的方向問魏征是否看清了,魏征裝作沒看見,李世民頓時著急,問“怎么會沒看見,那是昭陵啊!”魏征聞言回答說“以為陛下望的是獻陵,原來是昭陵啊!” 李世民聽后明白魏征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顧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親。于是便哭著下令拆掉了層觀。盡管李世民這樣追思妻子的行為是違背禮教傳統的,卻是一個天子的真情流露。 貞觀十一年(637年),李世民東巡洛陽,住在顯仁宮,因州縣官吏供奉不好,大都受到了譴責。魏征告訴李世民當初隋煬帝楊廣曾在此讓附近的百姓上貢,貢品吃不完就扔掉,十分浪費。 貞觀十二年(638),禮部尚書王珪上奏說:“三品以上的官員在路上遇到親王,都下車,違反法度來表示恭敬,這違背了禮儀的標準。”李世民說“:你們自己的地位都尊貴,就輕視我的兒子嗎?” 魏征進言說:“從古至今,親王列在三公之下。現在三品都是天子列卿和八座之長,為親王下車,不是親王所應當受的禮。求之于舊例,又沒有可以作為憑證的依據;施行于現在,又違背了國法。” 李世民說:“國家所以立太子,是準備他做國君。然而人的長短,不在老少,假如沒有太子,那就依次立太子同母的弟弟。這樣說來,怎么能輕視我的兒子呢?” 魏征說:“殷代崇尚質樸,有兄長去世其弟即位的禮義;自周以來,立太子必定要是嫡出的長子,以這杜絕各個兄弟的私念,堵塞禍亂的根源,這是國君應當十分慎重的事。”于是李世民同意了王珪的奏言。 貞觀十二年三月丙子,李承乾的嫡子李象出生,因為皇孫誕育之喜,唐李世民詔令天下見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內外官職事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各加勛官一轉,天下大酺五日, 又大宴五品以上于東宮。 李世民對侍臣說:“貞觀以前,跟隨我平定天下,輾轉奔波于亂世,這是房玄齡的功勞。貞觀之后,盡心對我,進獻忠直的勸告,安國利民,敢于冒犯國君尊嚴直言規勸,糾正朕的過失的,只有魏征一人而已。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過他們。”于是親自解下佩刀,賜給他們兩人。 貞觀十三年五月,魏征乘李世民詔五品以上官上封事之機,全面地、系統地總結了政事不如貞觀之初的事實,上奏《十漸不克終疏》。疏中列舉了李世民搜求珍玩、縱欲以勞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頻事游獵、無事興兵、使百姓疲于徭役等不克終十漸,批評了李世民的驕滿情緒,再次提醒他慎終如始。 李世民看完奏疏后,欣然接納,并對他說:“朕今聞過矣,愿改之,以終善道。有違此言,當何施顏面與公相見哉!方以所上疏,列為屏障,庶朝夕見之,兼錄付史官,使萬世知君臣之義。”遂賜黃金十斤、馬二匹。 貞觀十四年(640年),魏征向李世民上諫,讓李世民要善始善終。 貞觀十六年(642年),后來皇太子李承乾不學習德行和術業,魏王李泰的寵愛一天天增長,朝廷內外眾官,都有些疑慮和議論。 李世民聽到后很厭惡這些議論,對侍臣說:“當今朝臣忠誠正直的,沒有人能超過魏征,我派他輔佐皇太子,用這杜絕天下的怨言。” 李世民任命魏征為太子太師,知門下省事如舊。魏征自稱有病推辭,李世民下詔回答說:“漢朝的太子以四老為輔佐,我現在依靠您,也是這個道理。知道您患病,你臥病也可以保全太子。” 魏征是怎么死的?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李世民非常傷心,并為此廢朝五天。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謚“文貞”。 李世民下詔厚葬魏征,但魏征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簡樸樸素,豪華的葬禮不是亡者之志為由拒絕。裴氏只有小車裝載魏征靈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親自刻書碑文。 魏征死后,李世民經常對身邊的侍臣說:“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為鏡子,可以知曉興衰更替,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經常用這樣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錯,但現在魏征去世,我少了一面鏡子。 魏征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頁遺表,才剛起草,字都難以辨識,只有前面幾行,稍微可以辨認,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惡,任用善人國家就安定,任用惡人國家就衰敗,公卿大臣中,感情有愛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見他的惡,自己愛的就只看見他的善。愛憎之間,應當審慎,如果愛而知道他的惡,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惡不猶豫,任用賢人不猜忌,國家就可以興盛了。’遺表的大意就是這樣,然而朕思考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征所說的這些過錯。公卿侍臣,可以把這些話寫在手板上,知道朕有過錯一定要進諫。” 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魏征位列第三。 不久之后,侯君集以謀反罪被處死,杜正倫被罷免,魏征曾經向李世民推薦這兩人,說他們有宰相之才,魏征又拿自己前后的諫辭給史官褚遂良,李世民知道開始懷疑魏征是不是侯君集一黨的。于是手詔取消衡山公主(后來被封為新城公主)與魏征長子魏叔玉的婚約。 貞觀十九年(645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唐軍總共損失戰士接近2000人,戰馬損失8000匹,唐軍攻破高句麗10座城,遷7萬人入中國,殺獲大量高句麗軍,斬首4萬多級(通常殺敵數遠多于斬首數,例如平壤之戰明軍斬首就八百、但是小西第一軍損失卻超過1萬),唐軍還繳獲大量馬、牛、裝備、物資(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時,唐軍是多次勝利,其中單是擊敗高延壽高惠真的那次勝利,唐軍不僅消滅大量高句麗軍,還繳獲馬5萬匹,牛5萬頭,鐵甲萬領,以及其他大量裝備)。 從戰果與損失上來說,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李世民取得了大勝。但是李世民對自己的對外戰績要求特別高,仍然因為沒滅了高句麗而后悔,不禁慨然嘆息說:“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立命馳驛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征,又重立紀念碑。 魏征是個怎樣的人? 魏征,被唐太宗李世民尊為雕琢“美玉”的良工、矯正己過的“人鏡”,故始有“帝王人鏡”一說,意思是魏征是皇帝李世民的一面鏡子。 李世民的原文為“夫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歿,朕失一鑒矣!” 而世人則把魏征譽為“一代名相”和“千秋金鑒”。從貞觀年間魏征的進諫活動和主要表現看,魏征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負盛名的杰出的諫官代表,忠心輔國,犯顏直諫,獲此殊榮,名實相符,當之無愧。 魏征進諫,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數量多多 魏征向唐太宗進諫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前后二百余事”,數十萬言。 二、質量上乘 魏征諫言無論疏文、談話,觀點鮮明,文辭犀利,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哲理性。一般都能使唐太宗折服或猛醒,從而達到進諫的目的。 在魏征所有諫言中,尤以貞觀十一年上奏的《諫太宗十思疏》和貞觀十三年上奏的《十漸不克終疏》兩篇疏文最為著名,被歷代史學家稱為“萬世師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