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無中生有”,形容憑空捏造,一個貶義詞。 然而,“無”和“有”,從先秦的《老子》到魏晉的玄學,都是一個非常基本的概念。“無中生有”,在中國傳統哲學中,是重要的哲學命題。 現在的中國,很多稍微受過一點教育的人,對“無中生有”這一中國傳統哲學命題,不是認為可笑,就是認為無知,都會嗤之以鼻,不屑一顧。從“無中生有”這個成語的現代意義,不難體會人們對它的態度。 我們知道,先秦,是中國哲學的原創期,也是中華文化的起源期。先秦諸子的學說,在中國思想史中,占有極高的地位,后世思想學派,莫不淵源于此。所以,現在有學者提出,要重新審視先秦諸子,尤其是儒家以外的諸子,以幫助中國文化、制度的重構和創新。 本文對“無”、“有”及“無中生有”進行簡單的討論,然后用現代物理學理論為其詮釋。 老子 一、“無”的概念的產生 先秦的著作《老子》中,提出了“有無相生”的辯證法思想,也就是“有”和“無”相互轉化。其實,整本《老子》,“有”、“無”的概念,尤其“無”的概念,隨處可見,如“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無為,則無不治”等。 中國的漢代初期,官方哲學為黃老哲學。所以,治國以“無為之治”為特色。當時最尊崇黃老哲學的是文帝的皇后竇氏。司馬遷的《史記》說:“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景帝)及太子(武帝)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言。”竇太后作了23年的皇后,16年的皇太后,6年的太皇太后。這45年中,她極力推崇黃老之言。正是因為漢初實行無為之治,到漢武帝劉徹親政時,漢朝國力強大,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二、什么是“無”,如何理解? 這里,我們先以一個佛教“空”的概念作為對比,看看佛教徒對空的理解的變化。 由印度佛教哲學家龍樹創立的大乘佛教中觀學派,其核心的概念是“空”。所以,中觀學派也稱空宗。佛法是空,佛是空,最后“空”本身也是空。這里,出現了矛盾。既然什么都是空,那我們用什么概念來討論如何去空的問題。也因此,后來另外二位印度佛教大師無著和世親,創立了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也就是所謂的有宗。 中國禪宗創始人慧能,對“空”進行了另一種解釋。據《壇經》般若品第二,慧能說:“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慧能的解釋,可以清楚地看到,空并不是什么都沒有,而是有更多,因為空,所以它能包含更多的東西,能包含“所有”。也因此,“空”就是有,就是“所有”。 禪宗六祖慧能 佛教“空”的概念,有點類似中國哲學中“無”的概念。如果我們把“空”用“無”來替換,是不是能得出“無”并不是什么都沒有?當然,直接替換有點問題。如果換一種轉換方式,從邏輯上來進行轉換,那看起來就順理成章了。 三、魏晉玄學中的“無” 邏輯學上,一個名詞有內涵和外延。外延是它所指稱的對象,內涵是所指稱對象的屬性。名詞“有”,它表示世界上的所有“存在”。這個“有”的屬性只有一個,“存在”,沒有其它任何別的屬性。顯然,世界上不存在一件事物,屬性只有“存在”而沒有其它任何別的屬性。世間的事物,如果屬性只有存在,其它全無,這事物就是“有”。這樣一來,無和有,就變成了相同的東西。 所以,用這種方式來理解《老子》講的“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似乎是合情合理的。 《老子》的哲學思想,在魏晉玄學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王弼、何宴是魏晉玄學中“貴無派”的代表性人物。王弼認為,有萬物,就一定有個萬物之宗。當然,這個萬物之宗不能是萬物中的任何一種。這個萬物之宗,既然不能是“有”,那它只能是無形的,也就是“無”。 四、宇宙大爆炸理論與王弼的“無” 有意思的是,現代物理學的宇宙大爆炸理論,為王弼的理論,提供了一個絕妙的注釋。 宇宙大爆炸 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是由一個致密熾熱的奇點于137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脹形成的。物理學上,所謂的奇點,是一個存在又不存在的點。奇點是沒有大小的幾何點,就是實際不存在的點。奇點物質竟然是能級無限大的物質。 如果用“有無”來分析宇宙大爆炸的概念,那奇點就是萬物之宗的“無”,爆炸后的宇宙萬物,就是“有”,這個“無”包含“有”,“無”中生“有”。 所以,“無”并不是什么都沒有。“無”和“有”是一對關系。換個角度,“無”和“有”,只是問題的不同側面而已。 個人感悟,中國古代哲學,很多西方學者看不起。其實,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非常豐富。然而,由于古人在描述問題時,概念區分不夠明晰,很多時候,我們誤讀了它的意義。 注釋:函數1/r,在r=0處,其值無窮大。r=0處即為奇點。 |
|
來自: 昵稱3293762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