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懂命門方可知太極
練太極拳達到氣沉丹田,意守丹田,不是目的,而后撐命門穴,讓脊背鼓脹,使丹田生發之氣遍走全身,使氣血通暢,內功上身,防身健身,才是最終目的。
顧留馨講“一身備五弓”,指的就是身軀猶如一把弓,兩手就似兩把弓,兩足又為兩把弓。五弓合力即為全身的整體勁。
“身弓”對身法非常重要,腰脊一轉周身皆動,體現了腰脊的主宰作用。而命門穴位于身弓的中心位置,有助于身體的動態平衡,起中定作用。
“氣撐命門”后,內氣上行貫通大椎、肩、肘、腕,內氣下行貫穿胯、膝、足跟,方能做到“一動無有不動”的完整協調境界。

太極之功法的研究,就是“內氣、內勁、內功”的培養和提高,得此方可言拳,舍此無以為拳。
其關鍵就在于“拿住丹田練功,拿住丹田養生,拿住丹田練拳”。拳經云:“氣不由中心丹田出發,則氣無所本而失于狂妄,必至失敗,此內勁之不可不研練也;果能研練至此,則神乎其技矣?!本殐裙σv丹田,練養生要講丹田,練太極拳亦要講丹田。所謂中心丹田指中丹田,其位置在人體正中,即肚臍深處神闕穴內。
不離丹田運太極,就是以心為主宰,開合出入皆在丹田。想開時,由丹田向外開;想合時,由外向丹田合;想發時,皆發于丹田;想收時,皆收于丹田。
而又要心息相依,息息歸根,根在丹田,道家喻之“無根樹”。息者呼吸之調,一呼一吸是謂息。心息相依就是心神意念與開合呼吸融合為一,始終不離;息息歸根就是想著丹田的呼吸,聽著丹田的呼吸,看著丹田的呼吸,三性歸一不離丹田。心息相依息歸根,神氣合一在丹田,久之則丹田內生氣、生血,氣滿丹田,氣血旺盛,流布周身,榮華四梢,內強外壯,即枝繁葉茂,生機勃勃。體內又如皮囊之中充足了混元氣,內氣充沛則內勁渾厚,剛柔相濟而渾于無跡,臨陣交手時,就能功助拳威,勁貫著中,不發則已,一發如猛虎下山,威勢難擋;疾如閃電,迅似炸雷,干脆直射地把對方騰空發放出去。
正確認知太極拳的功理功法,拳欲求其真,必先明其理,得其法,只有正確認知太極拳的功理功法,并在踐行中使體現太極拳核心內涵的各項基本要領逐步上身,變為自己的本領,才能真正學會太極拳。否則,雖習練多年,也只能止步于缺乏內涵的“太極操”,而難入太極拳之法門。
三、脊柱行拳
先是與胯成一體,以腰胯來帶動手腳;接著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個連接百會和會陰穴的身體中軸線(也稱“中垂線”),臂和腿好像牽掛在身體的中軸線上,行拳時四肢在中軸線的帶動下運動,起于中軸線,終于中軸線。
我們常說“四塊松,全身松”,全身的放松關鍵在于肩胯的放松;在太極拳中脊柱有三種運動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轉動和前后張弛。
脊柱的“左右轉動”是太極拳形成圓弧動作的動力源,是以脊柱帶動四肢運動的主要方式;
行拳時脊柱隨著拳勢開合變化和拳勢呼吸呈現出節律性的張弛,這是形成太極拳開合鼓蕩的動力源。
四、“松氣沉底”練太極
怎樣才能氣沉腳底呢?要做到氣沉腳底,先要氣沉丹田。不經常參加體育運動,不練功的人氣是在胸間,在橫膈膜以上。練太極拳只要有明師隨時指點,只要身法正確,日久氣自然下沉丹田。也就做到了老子講的“空胸實腹”,也就是“把心放到肚子里”。這個過程純任自然,不可用意氣,不可強為,否則容易出偏。
要氣沉腳底,先要備好身法,做到四正,外三合、內三合,全身備五弓。身正、松開和貫穿是氣沉腳底的前提條件。
松開是各關節都要松展、松散、蓬松,骨肉分離,骨升肉降,全身六面渾圓,八面支撐。松不是懈,不是軟塌,是一袋面粉上面提著口松下去的感覺。
《拳譜》上講“氣沉腳跟,入地三分”。當然,氣沉腳跟和氣沉腳底涌泉還是有區別的。氣沉腳跟有點力沉腳底的感覺,是松沉勁、框架力?!秲裙洝分v“足為勁之出也,凡一放一松,無不從足底涌泉涌起。勁之入也,一收一緊,無不從足底涌泉而伏”、“氣雖聚于丹田,存想沉至底,方為妙也。底者,涌泉穴也”,“氣雖入丹田,用意時必存想真氣沉至底之勢方妙。”
氣到腳底打人就不用手上力了,全憑腳底意氣勁。手不帶力,對方就找不到你的支點,就不知道你的意圖和動向,是藏在里面,可怕,讓人難琢磨,不敢動,這叫“不知彼”。
不知彼,就沒有把握和勝算。氣沉腳底也是引進落空。“引進落空合即出”,能引進落空,就能放人出去,也就到了懂勁階段。再進一步用功練到一定火候,就會觸之即彈,隨感斯應,連意念、思想也不用了,就到了隨心所欲的神明階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