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 元宵節的燈光華彩剛剛結束,節日的氣氛慢慢褪去,生活又回歸到平靜而緊張的節奏當中。相信大多數離鄉工作的朋友們已經又一次離開了溫暖的家庭,帶著些許留戀,果決而堅定地為自己的生活努力奮斗。 不知當你離開家門時,你的父母是否也曾溫柔而復雜地目送你走遠。 當他們老了 今年春節期間,一件觸動我的事情是:奶奶提出要去養老院住,這在我們不大不小的家族里掀起了風波。 老人家年近80歲,雖然身體還算硬朗,可是記性也已漸漸衰退了,同一個問題一天有時要問好幾遍、早上吃的什么到了中午就不記得了,生了病不喜歡去醫院也不喜歡吃藥,誰都勸不動。 2017年的時候“奇葩說”有一期節目辯題是:《父母提出要和老伙伴去養老院養老,我該支持還是反對?》。 其中馬薇薇的一句話讓我當時不禁心頭巨震:“中國式父母的問題,就是他們太懂事了!一切為了孩子,不管你是三歲嬰童還是三十歲的砥柱;凡事為孩子著想,甚至害怕自己成了赤裸裸的包袱。所以總是怕麻煩我們,才說一切都好,所以才說要去住最好的養老院。” 就像我們總是在事情結束時,才被告訴原來父母之前生了病,而當質問為什么不及時告知時,父母總會笑著說:沒多大點事,說了還讓你白白擔心,影響你工作。此類事件,每每談起,都會在同齡人中引發共鳴,可見中國式“懂事”家長們大多一樣。 如果你們的父母或祖輩失去了自理能力,提出要去養老院,你們會作何反應呢? A、不同意,要一起住,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B、養老院有社交圈、有醫療監護,如果他們愿意,尊重父母的選擇。 請先默默記住你的選擇,然后繼續看下去。 養老的現實 其實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敬養親長,孝順父母,頤養天年的傳統,養老院不過是近幾十年來興起的新模式,但可以預見的是,養老院等第三方養老機構會越來越多,原因眾所周知:老人越來越多了。 全國老齡委公布在2017年末,60歲以上老人數字就已經達到了2.41億人。預計到2050年前后,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峰值4.87億,占總人口的34.9%。 數字是冰冷的,但當年齡在歲月沖刷下不可阻擋地走向暮年,當代養老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其實遠超想象。 以80后和90后等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來看,一對夫婦照顧4個老人加1-2個孩子,無論從精力上看,還是物理空間上看都顯得太困難了。而自古以來的“婆媳”大戰、子女教育觀念矛盾、消費價值觀不統一等家庭矛盾讓當今的夫婦及年輕人對與父母同住存在排斥心理。成年后的父母子女關系似乎存在一個微妙的距離,太近了不好,太遠了更不好。 養老院以現在的情況看也并不是一個能滿足人群需求的選擇。且不說在傳統中國的價值環境中,把父母送養老院會被認為是“不孝順,不和睦”,哪怕長輩真的想去,也不一定就能去。 北京和上海的公立養老醫院早已一床難求,比如北京第一社會福利院僅能提供1100張床位,而排隊登記的老人一度超過了10000人。而且一線城市的養老機構收費也讓人望而卻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