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在很多父母內心深處,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給孩子,似乎是自然而然的想法。我當媽媽12年,也一直在教育孩子上用心努力。近來卻常常有一種感慨,不吐不快,那就是:千萬別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各個家庭的情況千差萬別,父母給孩子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自身的狀況,經濟、文化、地域、地位、等等很多因素我在這里不想討論,并不是因為這些對孩子教育不重要,而是因為這些因素對于其他父母來說,是沒法學習或者很難更改的,缺乏借鑒意義。 這里特別說明這一點,也是想說,家庭教育的前提和起點千差萬別,所以父母如果想進行教育的橫向比較請一定慎重! 我一直希望聚焦的點在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心態,因為相比其他因素,這一點對于父母來說是最容易把控和改變的,而對孩子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 之所以說“別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主要問題是在“最好的”這三個字,會影響父母的心態。 “最好的”教育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一定比別人好,也就是,其他的教育都沒有我孩子的好。驕傲使人落后——這句老掉牙的話卻偏偏是真的,無論你原本占得了怎樣的先機。 最好的教育使我們否定了其他的可能性,蔑視其他教育方式的時候,必然無法發現其他教育中或許存在的值得學習的地方。 最好的教育蒙蔽了我們的雙眼,忽視了自身教育中有可能潛藏的不足。最好的教育讓父母陶醉于巨大的優越感,同時心中潛藏的期待卻會更高。以巨大的優越感來屏蔽焦慮,可能埋伏下更大的危機。 相比之下,很多普通父母,時不時會有焦慮的感覺,我覺得倒是一種更為健康的狀態。養育孩子對父母來說本就是很挑戰的事情,無論養了一個還是兩個孩子,都需要不斷面對新情況、新問題,焦慮是面對問題的正常反應,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求助、改變,有積極的意義。 只要父母能夠面對焦慮,解決焦慮,而不是長期陷于焦慮無法自拔,我覺得就是健康積極的焦慮。 當優越感屏蔽掉焦慮的時候,同時也屏蔽了我們及時矯正心態、獲得點滴進步的機會,假以時日,危機就悄悄埋伏下來了。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意味著父母的刻意追求,追求“最好的”往往意味著不計成本的投入,意味著為了追求某一方面而不惜犧牲其他方面。 人的成長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環境中的很多因素都在發揮作用,如同錯綜復雜的生態系統。而人的認識相比之下卻顯得簡單得多,父母真正能夠關注到的可能只是一些比較單純的因素。為了我們能夠意識到的幾個因素,而將其余的方面犧牲太多,可能是一種危險的做法。 有時候孩子的成長,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我回頭看孩子的成長過程,會發現當初一些無心之舉,恰好給了孩子某方面的幫助。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妨有些隨緣的心態。選擇某種教育并不需要論證那是最好的教育,似乎只是一種緣分。在方便與優質之間,尋求平衡。 別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那應該給什么呢?其實,這句話只要改一個字就好了,就是把它改成: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把“最好的”改成“更好的”,讓我聯想起被很多人說過的“成長型思維”。 我之前看到的文章,都是講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就是不要以固化的觀念認識自己,讓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過專注和努力來發展。今天我想到的是,我們不僅需要培養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而且我們自己,可以先來做擁有“成長型思維”的父母。 不以固化的觀念看待孩子,才能放心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不以固化的觀念認識自己,才能給人到中年的自己也留一份成長的空間;不以固化的觀念看待教育,才能讓曾經“最好的”教育還有可能變得“更好”。 把“最好的”改成“更好的”,意味著我們還在不停追求的道路上,意味著我們并不知道答案。我覺得這也是“成長型思維”中一個重要的點,或者用一句老掉牙的話來說——謙虛使人進步。只是“謙虛”這兩個字,確實不容易。 比如聽說別人家孩子是牛娃,比較多的反應是人家孩子天賦好,我沒攤上個好孩子,完畢。天賦的確有影響,我覺得,就如同家長自身經濟文化地位的狀況一樣,在橫向比較的時候是不可以忽略的因素。 但是我不想討論天賦,因為相比家長的那些因素,天賦更是不可更改的,命中注定的。都歸因于天賦,其實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即成長型思維的反面。 而事實上,每一個孩子的可塑性都很強,關鍵還是在于家長的塑造能力。那么當聽說別人家孩子是牛娃,成長型思維的父母會如何反應呢?成長型思維的父母或許會敏銳地意識到,那里可能有值得我學習借鑒的東西。 交流、學習、觀察,思考、對比、反省,在了解別人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能夠看到自己還不足的方面。樂于發現自己的不足,并能夠切實想辦法改進,這正是成長型思維的核心。 作為成年人,把孩子間的差異歸因于天賦,無需經常性地反省自己,是父母們的一種舒適區。成長型思維需要人不斷地跳出舒適區,勇于反省和改變,這個過程中會有痛苦和焦慮,但經歷這個過程的父母可以走入更廣闊的世界,尋到更好的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