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普及平臺 傳承中華文化祖先智慧 倡導真正的健康積極生活方式 培養人人皆可為的家庭中醫師 萬丈光芒已經溫暖了無數個身心 中醫健康之路上,我們和你一起成長 危 機 意 識 我們中國文化,有一個非常特質的優點,那便是危機意識。 積谷防饑,養兒防老,未雨綢繆,防范于未然,未病先防,見微知著,見病知源...... 記得很小的時候,長輩們就告訴我們,你們要有憂患意識,小小不讀書,大了沒文化,小小不讀書,大了食泥土,小小不讀書,大了去牽牛...... 還有細細偷針,大了偷金,小草好拔,大草難除,學好三年,學壞三朝...... 后來接觸了中醫文化,傳統文化,知道了眾生畏果,菩薩畏因的因果定律,知道了在因地上下功夫的行為思想。 中醫的病因學說,更是旗幟鮮明地告訴世人,你的起心動念,行住坐臥,飲食起居,每一個行為思想,都是你身體健康與否的因素。 《黃帝內經》曰,生病起于過用,風為百病之長,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可以這么說,《黃帝內經》通篇都是在告訴我們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們要怎樣達到健康精氣神充滿的真人狀態。 這便是因上下功夫的學問,而這個學問的關鍵字便是“防”。 如果我們在治的層面上下功夫,這是果上用功。 所謂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如果大家不在疾病來臨前下手,而是等到它已經長成再對付,就像一個人等到渴了再去挖井,火燒山林時再去撲滅一樣費力不討好。 老祖宗的智慧告訴我們,如是因,如是果。只有掐斷病因,才能扭轉病果。 這條定律對于未發的養生適用,對于已發的疾病同樣適用。 予你不知道的那些小事兒 農村老人家都知道,見到小孩子嘴巴發臭,沒有胃口,就知道快要發燒感冒了,那時趕緊清淡飲食,多喝水,再輔助吃些當地草藥,或者沖劑,就可以避免煩人的感冒了。 而他們自己如果感冒發燒了,那大都與飲食積滯有關,只需要熬些青草藥,再喝幾天白粥拌咸菜,清清腸胃就可以了。 中醫對人體調控的三個階段 第一,內壯階段。 第二,養生階段。 第三,治病階段。 內壯階段,即無極生太極,道生一的狀態,這是根本,即所謂“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太極、站樁),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靜心靜坐)。 這是內壯導引術的兩大根本,也是整部《黃帝內經》的眼目秘髓,同時也是儒釋道中最核心的修身功夫。 這里著重介紹黃庭禪坐、站樁,大家可以上喜馬拉雅搜索音頻,通過音頻引導,進行站樁、靜坐的煉習。 這是在源頭上植樹造林,相當于禪宗六祖的頓悟法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養生階段,即太極生兩儀,道生二的狀態,這是預防防護階段,把疾病從萌芽階段拔除。 我們通過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調和情志,適量運動,來達到健康的狀態。 這相當于中游建造堤壩,開閘泄洪,儲水灌溉,禪宗神秀的漸修法門。 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治病階段,即兩儀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法,道生三,三生萬物的狀態,這是在下游排水泄洪,清理淤泥,見沙治沙,見水治水的過程,這是大部分中國人,乃至世界人們的行為習慣。 今天要介紹一種可以同時貫穿三個階段,從內壯到養生到治病,皆有良效,且集壯補陽氣,疏通氣血,排除寒濕等功用于一體的方法—— 艾 灸 灸,大致分為三種: 一為天灸// 即曬太陽,農村的娃子皮膚曬得黝黑黝黑的,如銅皮鐵骨,極具鄉勇彪悍之氣,不怕風吹雨淋,日曬蟲咬,就像軍隊特訓出來的士兵一樣,陽剛威猛,生命力頑強。 二為地灸// 即赤腳在暖熱的土地上奔走徒步,非洲草原,熱帶雨林的原住民,沒有穿過鞋,卻能健步如飛,穿梭于草原森林之間,與猛獸共舞,就像田徑比賽里,最猛最耀眼的永遠是黑人,此地灸之功也。 三為人灸// 即今天的主角艾灸,這是運用最廣泛,最受大眾歡迎的方法。 艾集天地陰陽交合之氣,尤善補陽氣,能夠調治上百種疾病。 《本草綱目》云,艾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 艾灸有逐走寒濕,通透經絡,溫補陽氣,調和陰陽,增強生命力,抵抗力,免疫力的功效。 百病多生于寒、濕、風、氣、郁、痰、火、虛諸因。 痛者不通不榮也。 故 灸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 血遇熱則行,經遇熱則通 寒遇熱則溫,濕遇熱則散 風遇熱則出,火遇熱則解 痰遇熱則化,虛遇熱則壯 氣遇熱則疏,郁遇熱則開 熱是一股能量,而艾灸的熱能,乃醇正敦厚的天地正氣所化,最能入人體經絡臟腑,溫補氣血,讓人重振精神,恢復正氣,祛邪達表。 艾灸有很多方法,這里著重介紹任之堂余老師的太極周天灸。 這里節選太極周天灸的基本操作方法,想要更深入學習研究的,可以網上搜索太極周天灸的公眾號。 太極周天灸的核心思想是灸骶骨。 骶骨儲存著先天之精,是性能量儲存的倉庫,灸骶骨,上可以循督脈升清,升陽氣,下可以接任脈溫中、暖腹部下焦,加強性功能,促進恢復人們的生育能力、防治男科婦科病,并且將先天之氣補起來,氣化下焦陰邪,使腎間清氣上升上濟心火,達到心腎相交的目的. 周天灸操作過程中,需要施術者與患者安神定志,意守被艾灸的部位。 患者保持深呼吸的狀態,盡量將呼吸變得均勻綿長。 深吸氣的時候,感覺氣慢慢上升到頭頂,深呼氣時,感到氣慢慢下降到腳后跟。 這是道家的呼吸方法,也叫踵息。 1、中脘,是胃經募穴,八脈交會穴之腑會,在劍突與肚臍連線的中點。本穴為任脈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氣,在本穴先聚集后下行,對胸腹體表氣血有抓總提綱的作用,可用治一切腑病(胃、膽、胰腺、大小腸),尤以胃的疾患為先,有疏利中焦氣機、補中氣、疏理中氣之效。 2、關元穴,在任脈,肚臍下三寸處,是保健要穴,有強壯作用,還有培腎固本、補益元氣、回陽固脫之功效。 3、八髎,位于骶部,骶骨儲存著先天之精,是性能量儲存的倉庫。灸骶骨,上可以循督脈升清,升陽氣,下可以接任脈溫中、暖腹部下焦,加強性功能,促進恢復人們的生育能力、防治男科婦科病,并且將先天之氣補起來,氣化下焦陰邪,使腎間清氣上升上濟心火,達到心腎相交的目的。 4、大椎 位于頸部第七頸椎下凹陷處,是手足三陽、督脈交會處。督脈為諸陽之海,統攝全身陽氣,而太陽主開,少陽主樞,陽明主里,故本穴可清陽明之力,啟太陽之開,和解少陽以驅邪外出而主治全身熱病及外感之邪。 5、神闕,位于肚臍。臍,俗稱肚臍眼。以現代醫學的觀點看,“臍”只是初生兒臍帶脫落后遺留下的一個瘢痕組織;但中醫認為,臍中是一個具有治病作用的重要穴位,名叫“神闕”。此穴被認為是經絡之總樞,經氣之匯海,能司管人體諸經百脈。 當人體氣血陰陽失調而發生疾病時,通過刺激或施藥于神闕穴,便有調整陰陽平衡、氣血和暢的功能,收到祛邪治病之功效。 用艾灸神闕能迅速補中益氣,祛邪排濕,對于脾胃虛寒、失眠健忘、手足冰冷、精力不足、月經不調、頑固便秘等人群都有很神奇的效果,長期使用可以養生延年益壽。 下面的請關注:太極周天灸基礎操作順序及時間,為中脘10分鐘,關元5分鐘,八髎30分鐘,大椎10分鐘,神闕5分鐘,一個周天灸下來為一個小時。 做完艾灸后一定要將左右腳踝各搓200~300下,引熱下行,這樣就不容易虛火上沖,表現為上火。 寒從腳底生,容易瘀堵住,用手來搓腳踝是一個修佛居士教給余老師的方法,他們在寺院里使用,治好了許多治不好的病。所以平時我們要多搓搓自己的腳踝部,保持這里經氣的流通。 最后,要喝一杯艾根茶或者姜棗茶。 艾根是艾草的根,余老師說艾草是菊科植物,根系發達。艾根煮水做茶飲,清香四溢。香能散,溫能通,根走下焦,且可以發芽,有生發之氣,生命力極強,補脾溫腎,調理腸道和小腹,效果很好。 姜棗茶中有生姜、大棗、紅糖,生姜大棗調和營衛,溫中補虛,紅糖補血活血,艾灸完喝一杯姜棗茶,更具效力。 以上是太極周天灸的方法,這是經過無數人實踐過的方法,我們自己用后的切身體會是精神日漸充滿,陽氣日漸壯旺,身體諸多問題也會漸漸緩解或消失,特別對于體虛、寒濕、肥胖、鼻炎、肚腹冷痛、肩頸腰腿沉痛、頭暈記憶力、視力聽力下降等問題有明顯的效果。 艾灸用于內壯,則可以一邊艾灸一邊站樁、靜坐,如果沒有人幫忙艾灸,可以利用支架灸。 這期間最好不要相互交談,而是放松身心,讓身心進入空靈清明的狀態,這樣得陽排寒最是迅速。 艾灸用于養生預防,可以平時艾灸,同時配合運動鍛煉,飲食起居等。 腎氣不足的,可以配合服用桂附地黃丸。 中氣不足的,頭暈記憶力下降的,可以配合服用補中益氣丸。 濕氣較重,肥胖懶動乏力腿沉的,可以配合服用陳夏六君子,熬脾三藥粥喝(山藥、芡實、炒薏仁)。 寒氣較重,鼻塞,怕冷,易感冒的,可以配合服用參蘇丸合玉屏風顆粒。 體虛無力,嘴唇發白的,可以用生脈飲。 氣郁脾氣郁悶暴躁,心情波動劇烈的,可以配合服用逍遙丸合小柴胡顆粒。 上熱下寒,頭重腳輕的,可以配合拍打腰腹部,按腳,跺腳,跳繩,少用眼用腦,少坐多站多走。 ...... ...... ...... 艾灸用于治療,我們可以一邊通過當地就醫吃藥,一邊通過艾灸,以太極周天灸為底方,配合不同的穴位,以及對證的藥物,久久必有吉慶回響。 所謂灸者久也,對待生命,我們首先要有敬畏心,要有長遠心,養生治病不是一時的,而是一輩子的事情。 同時選擇艾條也很重要,首先是要道地的艾絨,以及兩年以上的陳艾。 所謂《孟子》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茍為不畜,終身不得。 這說明要去身體上的沉寒痼冷,需要儲備陳艾才可以。 我們自己在使用艾條時,用了很久的時間,才找到符合要求的艾條。 而且大的艾條,效果會更好些,在灸大艾條時,自己會感到滾滾的熱力,直透臟腑,像探照燈一樣,透達諸經道路,大艾條指向哪里,哪里太陽就會升起來。 這叫離照當空,陰霾自散。 要有這種感受,最好用上好的陳艾,對于身體有疾患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如果大家對我們的艾條感興趣,可以先試用我們醫普堂微店的艾條。 天長地久之艾,我們相約在今朝! 愿大家平安,快樂,吉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