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諫言之官,主肉,喜甜。 脾胃相表里,胃有很多氣,脾有很多血。呼吸時,隔膜上下移動,推動肝臟和脾臟,脾臟受力。充血擠壓胃腑,二者互動。 脾出來的是涎,是甜的,胃出來的是唾液,是酸的。 脾主味覺,若傷到,會味同嚼蠟。 2、人工精煉糖:外表是甜,里卻是酸的。木克土,會損傷脾胃。天然蔗糖和麥芽糖對脾胃好。 3、中風預兆: ⑴、手前三指頭發(fā)麻,半年內(nèi)中風; ⑵、足三里、上下巨虛麻,兩周內(nèi)中風。 ⑶、治療:灸足三里,灸九壯、隔天再繼續(xù)灸,療程一周。 4、脾,宮音。 練脾臟逼毒法:手按章門,發(fā)“呼”聲直到?jīng)]氣,最后提臀,再呼無聲氣,可清脾臟濁氣。(此時氣會交換,應在空曠空氣好的地方練為佳) 5、變動為歳,即打嗝。胃氣、脾氣要消失,則會連續(xù)三、四天打嗝,嗝不出氣時,脾氣就沒了。 6、【咖啡與胰臟癌】:咖啡,酸,厚味。酸入肝,木克土,厚味入血分,入脾,所以咖啡直接打擊到脾臟,后期導致胰臟癌。 7、【隱白穴】:可治昏迷。足大趾末節(jié)內(nèi)側(cè),距趾甲角0.1寸。 病人疝氣,腸子下墜,可在肝經(jīng)、脾經(jīng)上針『井穴』。 脾主腹,即肚臍以下,就是少腹。可治婦人白帶、經(jīng)漏不止、陰道問題等。 【奇穴:三毛穴】:大拇指毛多處,治療失眠。若失眠且不喜喝湯劑可用。【灸三毛治失眠】 【大都穴】:腳趾根部與腳掌交接橫紋處。腳趾頭彎曲再下針。『榮穴』,屬火,母穴。 脾臟虛:唇很白,白是金,脾虛容易產(chǎn)生蛔蟲。 【蛔蟲癥判斷】:下牙齦有很多白點,代表里面長蟲。眼白的地方有很多藍色白點,也代表有蟲。肛門癢也是。明顯的表證是——肚子大。 蟲的位置:肝、腸、肛門口等。 多運動、少胡思亂想,可實脾,則不長蟲。 8、【太白穴】:大都穴繞過骨頭后面的地方,『俞穴』,屬土。 9-11點,脾經(jīng)氣血時間,四肢肌肉最有力。否則,是脾虛,要多運動,或針太白,一下就精神。 【公孫穴】:絡穴,足內(nèi)側(cè)緣,凸骨下方與肌肉交接處。(公孫管沖脈。列缺管任脈) 沖脈:任脈旁開半寸。 沖脈力強,所以腹脹、鼓脹都可以下公孫。【實則腸中切痛,瀉之。虛則鼓脹,補之。】 【公孫、內(nèi)關(guān)、胃心胸】,即任何胃病、心臟病、咳嗽、肺病、心臟肥大,公孫+內(nèi)關(guān)都可以治。 9、【商丘穴】:『經(jīng)穴』,子穴。脛骨與腳踝交接的縫隙內(nèi)。有幫助懷孕效果。 妊娠嘔吐,可下針足三里與公孫。胃出血則不下足三里,可下公孫。 酸、痛,病較輕;麻,則病較重。 【對稱治療】:如左手肘痛,可以針右腳膝蓋(鶴頂);左手魚際痛,可以針右腳的公孫。 【三陰交穴】:三陰經(jīng)(脾、肝、腎經(jīng))交匯處,大穴,腳內(nèi)踝上三寸。 女人月經(jīng)痛,針它,立竿見影。若按它大叫痛,則痛經(jīng)嚴重。 【實】:分兩種——積塊和淤血。淤血的話,在關(guān)元旁開3-4寸會有壓痛點。左側(cè)主血,右側(cè)主氣。 若女人子宮、腹腔有淤血,則在左側(cè)有壓痛點。腹部正中央有痛,為腫瘤。 診斷:按三陰交,痛則淤血、積塊未消,需繼續(xù)治療。 懷孕的婦女分兩類,氣旺血衰和血旺氣衰,因為胎兒供營養(yǎng)靠血,所以應血旺氣衰好。氣旺血衰則是情志受傷,生氣,會落胎。【腹部不針,三陰交(主血)與合谷(主氣)均不針,怕弄錯,開方時也需注意氣血,應瀉氣補血為主,可安胎,切莫弄反。】 腳是冷的,表明有淤血。 奶水:剛開始是黃的,土生金后,變成白的,心要讓其退到子宮,需要小腸的火夠熱,火不足則氣化不夠,月經(jīng)很淡的,若偏焦黑,則火盛烤糊了。 灸:關(guān)元、三陰交、中極,補小腸火。男人夢遺、遺精灸三陰交。 【幾乎所有婦科病都可以用三陰交】,若下三陰交腹部沒了,滴漏不止,下隱白即可。 腳腫、腳積水、小便不利,同樣可用,是消導法。 睡姿:女人平常晚上應向右邊睡,血在上,氣在下,利于血歸肝。而更年期應相反,這樣可防止潮熱。 【三皇穴】:人皇三陰交,天皇是陰陵泉,地皇是地機。專門治療水腫。脾經(jīng)這條又稱水道。腳沒力也可以下三皇穴。 10、【漏谷穴】:禁灸。三陰交上三寸。絡穴。 【陰陵泉】:腳內(nèi)脛骨轉(zhuǎn)彎處,合穴。主治,風濕、水腫、小便失禁、頻數(shù)。 【地機穴】:陰陵泉下三寸,郄穴,消炎和鎮(zhèn)痛作用。 水病:多為土不制水,所以需要強土。西藥只退水,不強土,所以水退了還來。水腫一般刺一寸半。具體深淺根據(jù)臨床而定。 男人中年開始灸關(guān)元和足三里,避免老來晚上夜尿多。 【血海穴】:婦科名穴。右手按左腿,四肢朝身上方向,肌肉最高的地方就是穴,它是全身最大的穴道。下面由大筋,選用一寸的淺針。 三陰交、中極、血海穴,可治一切痛經(jīng)。原則,痛時下針最好!!! 例1,病人月經(jīng)痛,平常下針效果差,等痛經(jīng)時下三陰交,則下次就不痛了。 例2,女25年偏頭痛,吃西藥25年,無效,肝腎受損嚴重。第1次痛,扎針即好,三天后再同再扎,后來再沒犯。 【百蟲穴】:有痛,則有蟲。 【箕門穴】:血海穴上五寸。在陰部附近,幾乎不用。 【沖門穴】:曲骨穴旁開四寸。用對稱治療法,可下針云門。胎盤不下,可以針沖門。 【府舍穴】:中極穴旁開四寸。可以近取穴。 脾經(jīng)4寸、胃經(jīng)2寸,腎經(jīng)半寸。 【腹結(jié)穴】:石門旁開四寸。極少用。 【大橫穴】:神闕外開四寸。治療腹部腸胃問題,如拉肚子。 【腹哀穴】:建里外開四寸。主治腹部腸胃問題。如大便不順,胃不消化。 11、【天溪穴】:乳中穴外開兩寸。多用于輔助診斷。 【食竇穴】:天溪穴下跳一個肋骨。多用于輔助診斷。 肚臍以上,肋骨以下可以直針。 【周榮穴】:中府穴跳一個肋骨。 【胸鄉(xiāng)穴】:周榮穴再跳一個肋骨。 治療腫塊:需根據(jù)硬塊在哪條經(jīng)脈,來選擇治療方法。云門中府在肺經(jīng),天溪食竇為脾經(jīng)。用灸。 【大包穴】:腋窩正下六寸或先找極泉穴,即在腋窩中,下三寸是淵腋穴,再下三寸即大包穴。虛實都可以治療。 統(tǒng)管全身的絡,也是脾之大絡。被打到會全身癱瘓。脾是水壩,大包是供水管。所以脾統(tǒng)五臟,關(guān)鍵在大包。小腸將5色營養(yǎng)供給脾,后者再分配,如紅送給心臟。 黃疸中醫(yī)辨證:木克土,沒胃口,胃氣少,小腸給的黃色營養(yǎng)液,脾胃不收,發(fā)散到臉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