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多云轉晴。我們上午從河北進入山西。
說到中國現存古建筑數量最多的省份,你一定想不到,那就是“煤炭之鄉”山西,這里可以說是一座露天的“中國建筑博物館”。山西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有452處之多,位列全國第一,用“地上文物看山西”來形容都不夠勁,尤其在木結構建筑方面。我們安排的行程中,有很多“國寶級”的古建筑,比如懸空寺,比如應縣木塔等。
中午時分,我們到達懸空寺。
懸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恒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懸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歷代都對懸空寺作過修繕,古代工匠根據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建設了懸空寺,是國內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懸空寺景區的游人非常多,門票70元,如要進寺,另交“登臨費”100元。山西對60歲以上老人有優惠,門票可以全免,但“登臨費”必須照章納費。大約20年前,我曾經游覽過懸空寺,也進去過,但印象已經模糊。這一次,既來之則安之,還是進去看看吧。
排隊等候50分鐘左右,我們進到了懸空寺里面。
懸空寺共有殿閣四十間,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巖石暗托。也就是說:表面看上去支撐它們的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實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而真正的重心撐在堅硬巖石里,古人智慧令人不禁稱奇!
懸空寺不僅外貌驚險,奇特、壯觀,建筑構造也頗具特色,形式豐富多彩,屋檐有單檐、重檐、三層檐,結構有抬梁結構、平頂結構、斗拱結構,屋頂有正脊、垂脊、戧脊。
小小狹窄的寺院里,滿滿的都是游人,你想停下來的時候,人流推著你往前走,你想走的時候,又夾在人群中動彈不得。想在合適的地方停下來細細觀摩幾乎是不可能。
大約50分鐘,我們被人流“推”出了懸空寺。回首望去,懸空寺像一幅玲瓏剔透的浮雕,鑲嵌在萬仞峭壁間。詩仙李白游覽后,在巖壁上寫下了“壯觀”兩個大字,或許是對懸空寺最簡潔客觀的評價。
離開懸空寺,我們前往應縣。應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繁多。其中矗立于縣城的應縣釋迦木塔最為著名,縣城東北隅的凈土寺建于金代,兩者都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我們在木塔附近安排好住宿后,決定先看凈土寺,再游覽木塔。
凈土寺始建于后唐五代,原為唐明宗皇帝李嗣源的家廟。因殘破在金天會二年(公元1124年),僧人善祥奉敕在原址上建了凈土寺。大定24年(公元1184年)僧人善聳重修。原來寺廟規模很宏大,占地30多畝,但大部分毀于十年動亂期間。1933年秋,我國著名古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考察應縣木塔時,發現離木塔幾百米之遙處,有一個大型寺廟群,他走進去一看,驚嘆不已,連連稱贊,說應縣有三件寶:一為佛宮寺釋迦塔,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偉大杰作,實屬國之瑰寶,世之奇葩;二是凈土寺的天宮樓閣藻井,構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瓏細致,超類絕倫,是國寶一絕;三是凈土寺山門前的一對石獅,“披頭散發”,造型獨特,雕工精美,全國罕見。
從木塔景區往西北方向走十幾分鐘,就來到了一片工地。穿過藍色圍擋,在混亂的工地一隅,我們看到了凈土寺的大雄寶殿以及兩間配殿。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四角挑檐升起,如鳳凰展翅,呈現出柔和的弧線,斗拱用材碩大,有著很顯著的遼金風格,大殿保存十分完好,是一座小而精美的遼金殿堂式建筑。配殿似乎是近年新建。
一進殿門的我們馬上就被正上方金燦燦的藻井吸引住了,藻井做成了樓閣的樣子,結構細密繁復,藻井正中做浮雕的二龍戲珠,模仿天宮的奇異景象,造型之精妙絕倫使人陶醉。


與一殿一藻井的常規制式不同,在大殿復斗形的天花板上,以房梁分為九個格,即九個藻井,每個藻井中心為一個紅色圓心,呈八角形,雕刻精細,色澤花麗,是少見的金代珍品。
大殿內的佛像比較新,已經不是梁思成先生初次發現時的造像了,殿內四壁上還存有完整的壁畫,系清代所繪,主要記述釋迦牟尼佛以及諸菩薩的佛教事跡。



梁先生稱贊過的那對披頭散發的石獅仍然堅強地駐守在廟內,但與凈土寺其他建筑的命運一樣,獅子已面目全非,令人慘不忍睹。
凈土寺的游人很少,這里似乎只有看門人,周圍環境堪憂。
返回木塔景區,開始游覽“天下奇觀”------應縣木塔。應縣木塔即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是一座八角形純木結構樓閣式佛塔,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佛宮寺始建于五代時期后晉天福年間。在遼代于遼道宗清寧二年(宋仁宗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由遼興宗耶律宗真之妻,仁懿皇后蕭撻里倡議重修。遼代是佛教空前繁榮的一個朝代,仁懿皇后便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她出生在應州,即現在的應縣。蕭氏一族擁有三位皇后,兩位王爺和一位權傾朝野的大臣,家族的顯赫加上對佛教的崇拜,使仁懿皇后在家鄉應州大力倡建佛寺,迎佛舍利,建舍利塔,名曰“釋迦塔”,即應縣木塔。
佛宮寺的開端是一座三間木質牌樓,旁邊有配殿和鐘鼓樓,系清代修建,
佛宮寺是以塔為主體的寺院結構,木塔威嚴聳立在院子中央。釋迦塔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噸,純木結構、無釘無鉚。身臨其下的時候會感到深重的壓迫感,如同面對一位威武的古代將軍,令人敬畏。
登上高達四米的臺基,仰觀木塔,需要把頭高高抬起,身子努力后仰,才稍稍看盡全塔,六層厚重的塔檐鱗次櫛比,方木,圓木層疊穿插,巨大的斗拱承載著繁復沉重的塔身。
木塔北面是佛宮寺的寺院,寺院建在高臺之上,是一個由一座石砌山門,一座大殿和兩座配殿圍合而成的四合院。
木塔除一層外其余四層已完全關閉,禁止游人登臨。我們索性退回到鐘樓下,面向木塔,靜靜仰望。此時,飛鳥繞塔盤旋,風吹塔檐下的銅鈴,木塔的生命力在這穿越千年的鈴聲和成群盤旋的飛鳥中得以充分彰顯。大家席地而坐,或談論著大遼國蕭太后的傳奇故事,或探討著木塔的鬼斧神工,氣氛和諧至極,這也便是古建筑的魅力,靜靜立在那里,什么也不做,僅靠自身散發出的強大震撼力就足以完成教育家苦口婆心所達到的教化和熏陶的任務。
夕陽西下,鐘鼓樓和配殿散發出迷人的色調。
關門的時間就要到了,管理人員的呼喊聲開始響起,最后一次看一眼夕陽下的木塔。
8月15日,晴。早起,我們再到木塔景區門口補幾張照片。
離開應縣,前往代縣。大約上午10點,我們首先來到代縣文廟。
代縣文廟,初建于唐代,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竣工,成化、嘉靖及以后歷朝均有重建和增建,現存中路上的建筑物——萬仞坊、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文廟,是紀念和祭祀我國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筑,古代縣、州的文廟,不同于作為國廟的曲阜孔廟、北京孔廟和現曲阜孔府內家廟、衢州家廟這四座孔廟,都屬學廟性質,是以辦學為宗旨的將學習儒家經典的學校與祭祀孔子的禮制性“廟”宇相結合的國家行政教育場所和祭孔場所,除了春秋祭祀外,這里主要是童生們學習和考試的地方。
代縣文廟最外側的大門是一座四柱三間的木質牌樓,斗拱高聳,藍色琉璃瓦鋪頂。風雨侵蝕有滄桑之感。這座牌樓式大門叫作“萬仞坊”。萬仞宮墻,是用來形容孔子學問高的。
門前的獅子有威嚴勇猛之勢。
第二道門是欞星門,欞星即天田星,是天帝座前三星,宋時因“王者居象之,故以名門”。欞星門為六柱五樓牌坊,六根沖天柱的柱頭上罩琉璃盤龍罩,正樓和夾樓都鋪琉璃瓦頂,氣勢恢宏,精美別致。
欞星門最精美之處在于夾墻上的琉璃盤龍。
過欞星門,院內正中筑泮池,為石砌半圓形,上架泮橋。泮池又稱泮水,是地方官學標志。由于古代帝王立學名“辟雍”,四周環水,中央建堂,俯瞰如玉璧。諸侯所設學校在等級上低于皇帝,因此只能以半水環之,故稱“泮水”。
泮池岸邊有兩株唐古槐,是代縣文廟始建于唐代的有力證據。古槐枝葉繁茂、生機勃勃,顯然已成為代州文脈相傳的靈性之物了。
穿過戟門進入中院,就可以正面觀賞大成殿。
戟門基座上殘留了一些沖刷后留下的殘水,能隱約映射出天空和大成殿的倒影。
我們感覺戟門基座上的水如果能夠多一些,效果會更好看。這時,我們看到大成殿前有工作人員正在用水沖洗臺階和澆灌綠地,同伴便主動過去和人家套近乎,拉家常,幫助干一些活。不經意間,同伴逐步掌握了水龍頭的控制權,干活地點也漸次移到了戟門旁邊。

終于可以在戟門基座上澆水了,倒影逐漸清晰,但還不夠,繼續澆!
現在差不多了,哈哈!千萬不要再澆了!把戟門澆塌了怎么辦?
大家高高興興地拍完照片,走近大成殿。大成殿單檐歇山頂,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屋頂孔雀藍琉璃瓦,在夏日陽光下,散出淡淡的藍光,絲毫看不出它們已在此處待了五六百年。
殿前設寬大的月臺,月臺三面皆以石雕欄圍護。

大殿內,孔子神龕上方的藻井和平棋天花引人注目。
前檐設置隔扇,欞花圖案12種之多,與殿內藻井同為明代小木作精品。
代縣文廟是華北地區現存最大的州文廟,能留存至今也在于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被作為糧庫使用。游覽這座儒學建筑群,不僅可以看到古代的建筑藝術,而且能夠通過它了解古代的學校制度,以及一地的文風。
代縣城內還有一處國?!⒂跛?。阿育王是公元前三世紀古印度的孔雀王朝的國王,早年好戰殺戮,晚年篤信佛教,把佛教尊為“國教”,在印度各地興建佛教建筑,在印度和世界各地總共有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這些塔通稱阿育王塔。據說,在中國先后建有21座阿育王塔。代縣的阿育王塔建于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是一座磚塔。阿育王塔位于代縣政府后院內,我們經詢問后開車進入政府大院,來到塔前。
據介紹,此塔為覆缽式塔,外型呈圓錐體。塔座為圓形為雙層須彌座,束腰處的裝飾覆蓮和仰蓮,蓮瓣點綴忍冬紋。塔身為覆缽狀,也就是倒扣的深碗。塔身之上塔剎又像一座小的覆缽塔,也有三部分,可以稱作剎座、剎身、剎頂。剎座為折角須彌座式,剎身為十三層相輪,剎頂有金鐸和寶珠。
參觀完阿育王塔,我們先尋得了住處,解決了午飯,決定去看趙杲觀。趙杲觀創建于北魏時期,歷代均有修葺擴建?,F存建筑物為明代重修,位于距代縣城23公里處的天臺山溝掌里,歷史上也曾稱天臺寺,佛道二教都曾在此活動過,是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從縣城到趙杲觀有鄉道相連,,平原路段尚好行駛,但進入山區后,道路崎嶇,載重汽車增加,附近似乎有礦山,需要謹慎駕駛。
據說,趙杲觀分北洞與南洞兩大群落。北洞內容以道教為主,南洞內容以佛教為主,我們只到了北洞。進入山門,需要走大約半個小時的臺階路,就可以看到北洞。

北洞是主體建筑部分。中區有大殿三間,座北向南。原為道教三清塑像,后被佛教改成三世佛。左右耳殿,另有東西配殿各三間,南閣一間。
有趣的是,東側迎面山壁上,自然形成龐大的三角形石縫,內有天然石洞,景觀奇特。石縫上端,外建五層樓閣。依崖開鑿卯洞,梁架結構與崖石交接構筑,建造精巧。閣內設有鐵索,扶鐵索可攀援而上。整個趙杲觀依崖建物,因洞造寺,將險峰陡壁增添上人工建筑,鬼斧神工,匠心獨具。
我們猶豫再三,還是決定進入朝圓洞持鐵索攀援而上。前兩層,層高5-6米,在圓筒形石壁內攀爬,洞內漆黑一片;后四層,有木梯,視線良好。
每到一個新高度,就照一張照片。
爬洞后,大家一致認為,這是多年未有的一次冒險行動,是對退休后的體力、意志和靈活性的巨大考驗,值得高興的是,我們經受住了這種考驗!
返回縣城,去游覽邊靖樓。邊靖樓,俗稱鼓樓,又名譙樓。也就是打更放哨的鼓樓。這座邊靖樓初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后世屢有修葺。木質樓閣三層四檐歇山頂,建于帶有券洞磚砌臺基之上,造型宏偉,斗拱碩大,古意盎然,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通過一個寬闊的馬道,上到臺基。
這座小小的木門,吸引了我們的目光。
樓南面掛著兩塊匾額。分別是清雍正十一年雁平兵備道湯豫誠所書“聲聞四達”,道光三十七年知州陳鼎雯所書“雁門第一樓”,樓北也懸掛兩塊匾額,一個雍正十年知州楊弘志立“威鎮三關”,另一塊是現今的古建專家羅哲文所書“萬里長城第一樓”。
在基座上,繞樓行走,一座巍峨的木質結構樓身撲面而來。
極目遠眺,山河遼闊,風光無限。
現在進入樓內,要走一層的南門。樓有三層,上至二層,可透過木窗向外眺望。

邊靖樓的二層和三層有廊,站在廊外西側,夕陽照來,有光影,更能看出斗拱的雄姿。
我們沉醉于欣賞之中,不知不覺到了關門的時候。管理人員將我們這幾個不情愿離開的游人,禮送出門,隨即關門回家。
回首仰望夕陽中的邊靖樓,心中頓生豪邁之情!
8月16日,晴間多云。我們今天先去參觀代縣的第四個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雁門關。雁門關在代縣城北20公里的雁門山上,是著名的長城外三關之一。外三關的另外兩個關口是:偏頭關,即偏關,在偏關縣黃河岸邊;寧武關,在寧武縣。
從縣城前往雁門關,車行約二十幾公里,不到半小時,車便駛入雁門關景區,車由前腰鋪驛站入口處換乘景交車。入一城門,通過安靜的阜戈寨民俗村,繼續走古關道上山,蜿蜒向上,終見天險門,在古代,出此門,便是關外。天險門為關城主城門,門洞上方額匾書刻“天險”二字,為武則天所題。
過了天險門,就到了雁門關的核心景區,可以看出,這是一片在舊時遺跡上重新修建的景點,但是城樓與城墻,在這峰巒疊嶂之中仍然顯的雄渾大氣。
雁門關之行,由于行程較緊,匆匆忙猶如走馬觀花,只看了個大概。
離開代縣,我們前往五臺山。
特別感動:
1、在參觀代縣文廟時,我們看到了立于2014年的“重修文廟碑記”。碑記中這樣說:‘重修后的代州文廟煥然一新,昔日之富麗堂皇盛唐氣象,宛然重現。覆宿之靈,滹沱之秀,更鐘毓文廟之奇,成為古城之驕傲。------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夫子之道垂教萬世’。讀后感慨萬千,從碑文看,代州崇文由來久矣,一座文廟引莘莘學子畢恭瞻仰,可見古建筑不僅是技術的載體,更是歷史文化的傳承。
2、我們在代縣下榻于開普頓酒店代縣精品店,在外出前,我不慎將錢包遺落在大堂的茶幾上。在我毫無察覺的時候,一個區域顯示為太原的手機給我打電話,詢問我是否將錢包丟失,我這才知道錢包丟了,錢包內有身份證、信用卡以及1300多元錢。撿錢包的女士是住店的客人,她讓我到酒店前臺領回錢包。晚上我的錢包完璧歸趙。
晉善晉美,山西風光美,人心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