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聽 2019-2-16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來自央廣新聞 00:00 16:07 01 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一句“遇見你,就遇見了全世界”也足以感人肺腑、動人心魄。 乾隆40年,故事的男主人公沈復第一次與故事女主人公蕓娘擦肩而過。 那年,13歲的沈復跟著母親去外婆家,在那里,他人生第一次見到了表姐蕓娘。 蕓娘眉清目秀、嬌弱動人。只需初見,便已傾心,沈復發(fā)誓此生要與她結為伴侶。 愛情這事,往往就是從沖動開始,到婚姻結束。沈復也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的勇氣,他向母親說: “我此生非蕓不娶。” 母親也喜歡蕓娘,脫下金戒指遞給蕓娘,婚事便就此訂下。 過去的人事和情感,簡單得近乎純粹。 02 王家衛(wèi)說: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兩人再重逢,已是五年之后。乾隆四十五年的正月二十二日,他們重逢時,也是兩人結婚時。 這一年,沈復18歲,蕓娘也是18歲,沈復比蕓娘小10個月。 本是少年夫妻,按理應少不了磕磕碰碰,可他們婚姻卻是“棋逢對手”,定了終生。 他們在處世態(tài)度上棋逢對手。 他們在審美上棋逢對手。 他們在興趣上同樣棋逢對手。 世界上,最好的婚姻莫過于旗鼓相當,棋逢對手。一味的順從會讓人疲憊,一味的潑涼水只會讓人心灰意冷。只有在精神上高山流水遇知音,在生活里,朋友一般平等相處,這樣的愛情才最美,才最有趣,也最長久。 愛是一種慈悲,人世間最好的愛,莫過于偉大的成全。 沈復和蕓娘的愛情便是這種成全。 03 有一年元宵節(jié),沈復逛完廟會回家,看到蕓娘在輕聲嘆氣。 他轉念明白了,蕓娘是在嘆自己是個女兒身。300多年前,女子出門被視為破敗綱常。而為了成全妻子,沈復不管不顧,他找來自己的衣服給蕓娘穿上,帶著她溜出了家門,兩個人大搖大擺走在蘇州城。 那天,街上人來人往,遇到熟人相問,沈復調皮,笑稱蕓娘是“表弟”,蕓娘也調皮,學著男人的樣子拱手還禮。夫妻倆一路看燈閑逛,如兄弟一般,妙極了。 我們常說懂得是世上最溫情的告白,而事實上,成全比懂得更偉大,懂是感情的開始,而成全卻是走過此生的勇氣。 在愛情里,我害怕無助,你給我一個眼神,是成全;我走路下樓,你遞給我一只手,是成全;我渴望愛與自由,你帶我去看滿天繁星,同樣也是成全。 兩個人走過此生,日子其實是一瓦一磚,生命卻是一梁一柱。只要有了互相成全的勇氣,也便有了一座城。 04 生活里,常聽身邊的人說:我之所以沒有把生活過精致,是因為我沒錢。 這句話其實說錯了,錢從來不是審美,心才是審美。真正審美的人生,是即便窮頓,也要盡可能保留高貴的人生態(tài)度和精致的生活藝術,活出真趣,活出人的樣子。 婚后,沈復和蕓娘便是有審美地活著。 兩人愛小酌,雖然沒有太多的錢,等到春天,枝頭梅子泛青,蕓娘就摘下自釀成青梅酒,在小雨淅瀝的晚上兩人慢慢喝干,紅著臉安靜地睡過去; 雖然沒有上好的花瓶,可他們家每個花瓶都不曾一日空過,夏采芙蓉,秋藏菊花,花未枯萎,新花就已經重新插上。一年四季,房間里永遠有花香。 兩個人一起等待院子里的花綻放,一起在陽光下喝酒,一起體會身邊的每一聲鳥鳴,每一滴雨落,每一個安靜的黃昏。 世俗越粗糙,人越要有審美地生活——這便是他們的生活哲學。 莎士比亞說:“人應該生活,而非僅僅為了生存而活著。” 這句話好像是為他們量身定做的。 我們大多數(shù)人懂得生存,卻不懂得生活。生存是一種形式,生活則是一種態(tài)度。生存是一日三餐,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則是在平凡的日常里,活出生命的滋味,活出審美趣味。 過去的美,一切就美在簡單,美在真誠,美在有心。 05 蕓娘多病,1803年離世,沈家家道中落,沈復在病中寫下《浮生六記》,記下兩人走過的生活點滴。隨后丟下書稿,一個人去了山東,之后便了無音訊,好像從歷史中徹底消失了。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我們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我們曾如此期待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毫無關系。 始終相信,走過平湖煙雨、歲月山河,那些歷盡劫數(shù)、嘗遍百味的人,真的會更加生動而干凈。 說到底,美好的愛情和生活,其實都不復雜,你把它拆開揉碎了看,無非用心二字。 本期嘉賓 阿杰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文藝之聲主持人 粉絲夜聽征集 每周三,我們推出粉絲“夜聽”專欄!讓更多人聽見你的才華吧! 作者:牛皮明明,詩人、作家,曾在西藏流浪多年,擅長寫民國人物,寫那些被遺忘的故事,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能夠讓人熱淚盈眶!微信公眾號:聽明明吹牛皮(ID:niupimingming)。 |
|
來自: 鮮艷小花 > 《夜聽(央廣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