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雨滿天導讀 《老中醫(yī)》電視劇涉及到60余藥方,第一個出場的方子,就是。。。 溯源古今,有一首方劑在臨床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神奇,它就是補中益氣湯。一首看似簡單平和之方,卻被不少醫(yī)家用于危急重癥的治療,且療效神奇。跟著老中醫(yī)“翁泉海”學習“補中益氣湯”解析,學習名醫(yī)醫(yī)案! 央視巨獻《老中醫(yī)》昨晚播出,作為中醫(yī)人,好幾年沒看電視的我,昨晚也準時收看。 20世紀初,“孟河醫(yī)派”傳人翁泉海,博采眾家之長學習中醫(yī),先在家鄉(xiāng)孟河開診,后到上海行醫(yī)。他以高尚的醫(yī)德和精湛的醫(yī)術,成為滬上名醫(yī)。 一邊追劇,一邊學習中醫(yī)。《老中醫(yī)》涉及到60余藥方,全部出自中醫(yī)典籍,有史可查! 電視劇的第一集就給我們提到了一個中醫(yī)千古名方“補中益氣湯”。 在第一集,翁大夫因為一個病例遭遇了官司。他給一位病勢沉重的病人,開了個“安慰劑”補中益氣湯。另外兩位醫(yī)生,私下討論這個方藥時談到,這個病例已經(jīng)是回光返照的表現(xiàn),給開出這個方子,說明翁醫(yī)生非常高明。 究竟什么是補中益氣湯?來源?功效主治?今天我們一起來溫故而知新。 《醫(y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把補中益氣湯列為治療內(nèi)傷的首選方,可見此方的重要性。 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芪術陳,升柴參草當歸身。 虛勞內(nèi)傷功獨擅①,亦治陽虛外感因。 木香蒼術易②歸術,調(diào)中益氣暢脾神③。 “補中益氣湯”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所創(chuàng)。出自李東垣所著的《內(nèi)外傷辨惑論》《脾胃論》,被后世醫(yī)家推崇至極。全方以甘溫之品,配升清之味,乃補氣升陽安中之主劑,治脾胃虛弱之良方也。 李東垣(1180~1251),又名李杲,金元時期著名醫(yī)學家,晚年自號東垣老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李東垣從師于張元素,是中國醫(yī)學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屬易水派,是中醫(yī)'脾胃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李東垣十分強調(diào)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為在五行當中,脾胃屬于中央土,因此李東垣的學說也被稱作'補土派'。主要著作有《脾胃論》《內(nèi)外傷辨惑論》《用藥法象》《醫(yī)學發(fā)明》《蘭室秘藏》《活發(fā)機要》等。 為什么“補中益氣湯”成為千古名方,內(nèi)傷首方? 李東垣脾胃論的核心是:'脾胃內(nèi)傷,百病由生。'這與《內(nèi)經(jīng)》中講到的'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的論點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強調(diào)胃氣的作用。 李東垣將內(nèi)科疾病系統(tǒng)地分為外感和內(nèi)傷兩大類。 對于內(nèi)傷疾病,他認為以脾胃內(nèi)傷最為常見,其原因有三: 一為飲食不節(jié); 二為勞逸過度; 三為精神刺激。 脾胃屬土居中,與其他四臟關系密切,不論哪臟受邪或勞損內(nèi)傷,都會傷及脾胃。 同時,各臟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過脾胃來調(diào)和濡養(yǎng)、協(xié)調(diào)解決。 補中益氣湯的組方: 炙黃芪、人參、柴胡、當歸、炙甘草、升麻、姜棗。 【藥物】黃芪(蜜炙)一錢五分(二至三錢),人參一錢,甘草(炙)一錢,白術(土炒)五分(二錢),陳皮五分(一錢半),當歸五分(二錢),升麻三分(八分),柴胡三分(八分),生姜三片,大棗二枚。 【用法】用水煎成濃汁,分兩次服。 【功效】補中益氣,調(diào)補脾胃。 【方義】本方是一首著名的補益方劑。方中黃芪補肺益氣,助陽固表,人參、甘草補氣健脾、和中。三味合用,補益中氣,且能除虛煩、解虛熱。三藥補養(yǎng)強壯,著重強健肺脾;肺統(tǒng)一身之氣,脾為生化之源;二者強健,則正氣自充。白術燥濕強脾,陳皮利氣暢脾,二藥協(xié)同,促使脾胃消化、吸收,消除補藥泥滯之性。升麻、柴胡升舉清陽,使下陷之氣復其本位,并能輕輕發(fā)散。當歸一藥,和陰養(yǎng)血,以使所補之氣與所升之陽有所依附而不致空越。生姜、大棗調(diào)和營衛(wèi),加強黃芪固表、衛(wèi)外的功能。諸藥協(xié)和,補中益氣,調(diào)補脾胃,并能益衛(wèi)固表,溫陽輕散。 脾胃后天之氣得補,則腎中先天之氣自當徐徐而生。且又加入柴胡、升麻升提肝脾之氣,以助下陷之清陽上升,而達上逆之濁陰自降之功,肝脾得升,肺胃自降,人體氣機自然流通周身而無礙滯。 【主治】:虛勞內(nèi)傷,身熱自汗,心煩口渴,頭痛惡寒,少氣懶言,四肢乏力,飲食無味, 或喘或渴,或陽虛自汗,或氣虛不能攝血,或瘧痢脾虛,久而不愈。凡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脈虛或脈洪大而虛者皆宜之。 在這個電視劇第一集就提到這個方子,自有深意。在《醫(yī)宗金鑒 · 雜病心法要訣》,把補中益氣湯列為治療內(nèi)傷的首選方。自古以來,屢現(xiàn)神效。補中益氣湯不只是治療脾胃方面的病癥,也能治療很多其他病癥,包括疑難雜癥。譬如久治不愈的發(fā)熱,月經(jīng)失調(diào),崩漏帶下,重癥肌無力,等等。 【醫(yī)案參考】 以下內(nèi)容摘自《名老中醫(yī)張顯臣60年難病奇治經(jīng)驗集》,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作者/張顯臣。 (一)頑固性呃逆 黃某,女,53歲,住廣州珠江電影制片廠。患呃逆3年多,只有睡著后呃聲才止。3年多來在廣州歷求中、西醫(yī)及針灸、理療均難收效。1989年2月,余應聘廣州海軍醫(yī)院門診時來求治。見患者身體消痩,行動無力,上到二樓診病就氣喘吁吁,呃聲連連,不能遏止。余診其脈沉細四至,寸不應指。證為中氣下陷,脾胃氣虛,清陽不升,故呃聲連連以求自救。投補中益氣湯加味治之。 處方:柴胡15克,升麻10克,生黃芪100克,紅參12克(切片),炒白術20克,當歸15克,陳皮12克,炒內(nèi)金15克(打末),焦山楂15克,大紅棗10個,生姜10克(打碎)。7劑,水煎服。 患者服完7劑后,呃止過半,體力、精神、飲食亦較診前好得多。共服上方30余劑,呃止體健。1991年11月,與患者相遇,見其紅光滿面,身體健康。 呃逆之因,多系胃氣上逆所致,有寒呃、熱呃、痰呃、瘀呃、氣呃、虛呃6種。該患者呃逆3年有作,氣血大傷,飲食乏味,久則屬虛。證為脾胃虛寒,氣虛下陷,故用補中益氣湯治之而愈。 (二)月經(jīng)過多 月經(jīng)過多癥,中醫(yī)稱為崩漏,一般分為血熱、氣虛、陰虛和瘀血等類型。反復崩漏日久不愈必然導致氣虛血虧、陰陽兩傷。不論其兼證挾熱、挾瘀,抑或陰虛、氣虛,只要歷時較久、多方治療難以收效者,在治療上均應以補氣升提為要,次及其他,諸如補氣清熱、補氣強陰、補氣化瘀,多能應手奏效。 李某,女,45歲,干部。兩年多來,經(jīng)血量多,夾雜紫黑色瘀塊,10日后服止血藥方漸止,屢經(jīng)中西醫(yī)治療收效甚少,有時雖暫時止一個月而下個月又復如故,有時半個月或20日就來一次,每次來均需10日之久。1979年8月17日求治。見患者面黃浮腫,四肢欠溫,行動氣喘,舌淡胖,邊痕明顯,脈虛無力,脈來五至,寸部幾不應指。證屬氣血虧損,陰陽皆虛,只有補氣方能止血。 處方:柴胡15克,升麻10克,生黃芪50克,紅參15克(切片),炒白術25克,炒當歸15克,炙甘草15克,烏賊骨(煅末)30克,田三七10克(打碎塊),鹿茸2克(炙,研粉,分2次隨藥沖服),大紅棗10個,生姜10克(打碎)。6劑,水煎服。 患者服藥時月經(jīng)剛來,服藥3劑,月經(jīng)即凈。服完6劑后,又來求治。再開給上方10劑,囑兩個星期服完。三診時精神、體質(zhì)均大有好轉(zhuǎn)。共服上方30劑,月經(jīng)正常,身體恢復健康。 (三)眩暈 眩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補中益氣湯所治者是氣虛血虧、清陽不升所致的眩暈,諸凡老年腦動脈硬化、大腦供血不全、低血壓、低血糖、貧血所致者,均有很好的療效。 劉某,男,50歲,中學教師。3年來眩暈常在坐起、大便后站立、勞累時發(fā)作,有時需臥床休息,連翻身都使眩暈加重,有時手足麻木,出冷汗。西醫(yī)檢查診為頸椎病、腦動脈硬化,治療無效。后又請中醫(yī)診治,更醫(yī)多人,服中藥100余劑,收效不顯。于1978年10月24日求治。見其體質(zhì)尚可,飲食亦正常,自述怕冷,夜間手足麻木,此即氣虛血虧,清陽不升所致。 處方:柴胡10克,升麻7克,生黃芪30克,陳皮10克,太子參20克,炒白術20克,川芎15克,當歸15克,明天麻15克,生甘草10克,大棗10個,生姜5片。6劑,水煎服。 二診時已不再眩暈,前方生黃芪增加至50克,加五味子12克,囑其再服12劑。兩年后陪同友人去我處求醫(yī),自述上方服12劑后,夜間手足麻木消失,自己又服了3劑,上述癥狀全無,一直很好。 (四)胃下垂 胃下垂屬于中醫(yī)“胃下”“胃緩”的范疇。臨床癥狀以腹脹、腹痛、胃部下墜感為主,且食后癥狀明顯加重。病久者有心悸氣短、頭暈乏力、消化不良等癥狀。中醫(yī)認為該病的病因是脾胃氣虛,中氣下陷,清陽不升。因此用補中益氣湯治療是首選之方,往往投藥即效。 李某,女,58歲,農(nóng)民。患者腹脹、腹痛、腸鳴、便溏、下墜感,食后和勞累后加重,平臥可使癥狀減輕,已2年3個月。經(jīng)鋇劑X線檢查,診為Ⅱ度胃下垂,以往經(jīng)中西醫(yī)治療收效欠佳。于1985年12月求治。見患者身體痩弱,面色憔悴,精神困頓。診脈四至,寸不應指,舌淡紅。開補中益氣湯加味。 處方:柴胡15克,炙升麻10克,生黃芪100克,當歸20克,炒白術30克,紅參12克,炒枳殼50克,桔梗10克,生甘草15克,大棗10個,生姜5片。6劑,水煎服。 二診時,上述癥狀均明顯減輕,飲食、精神均大有好轉(zhuǎn)。效不更方,囑按上方再服12劑。 上方服完,癥狀消失,體力、飲食亦基本趨于正常。再經(jīng)鋇劑X線檢查,胃小彎在髂嵴連線以上,胃下極在髂嵴連線下6厘米以內(nèi)。 補中益氣湯不僅可以治胃下垂,而且諸凡臟器下垂之癥均可治之,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因為這些病的發(fā)病原因均與氣虛下陷、無力舉托有關。 補中益氣湯是益氣升陽的好方子,用之得當,無不奏效。但在使用時如加上炒枳殼50克、桔梗10克,收效較原方更為理想。 (五)哮喘廿年哮喘一朝除 此節(jié)題目,是一位哮喘患者被治愈后所送錦旗上的贈言。 哮喘一癥,甚為棘手,若要徹底治愈,真是談何容易。常常是發(fā)作時就治療,緩解后就停藥,這樣反反復復成了終生難愈之疾。哮喘一病,實分兩端,即哮癥與喘癥。《醫(yī)學正傳》云:“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雞聲者,謂之哮;氣促而連屬不能以息者,謂之喘。”因臨床上兩者常相并存在故稱為哮喘。其發(fā)病與肺腎的關系至為密切,因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由風寒、痰飲、火邪阻塞于肺,致肺氣失于宣降者屬實;因素體虛弱或病程日久,元氣虧損,致肺氣失主,腎不納氣者屬虛。在臨床上又分實喘、虛喘、寒喘、熱喘等型。但臨床上常是虛實夾雜,寒熱互見者多,單獨出現(xiàn)者少。 筆者的臨證體驗是,如病程日久而又以喘癥突出者,在治療時應以補益中氣為主,佐以化痰或清痰或滌痰之法。因為喘者為氣促不足以息之謂,之所以要張口抬肩,是頻頻提氣以自救也。若中氣充足,能使肺之斡旋開合有力、有律、有序,哪里還會有喘促氣急之患?筆者每遇哮喘以喘為突出病象者,常以補中益氣湯加味治之,每每投藥必中,而收事半功倍之效。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哮喘,遇熱而喘者,加清熱化痰之品,如北沙參、麥冬、百合等;遇寒而喘咯痰清稀者,加法半夏、干姜、遼細辛之類;若喘而痰多者加葶藶子、白芥子、牡蠣等。今舉一例20年哮喘,服藥50余劑而徹底治愈之案。 段某,男,25歲,四川人,1993年5月27日求治。患者3歲時患麻疹,從此而得哮喘之癥。20年來,一年四季少有寧時,每逢天氣變化氣喘就加重,特別是5~9月炎熱季節(jié),氣急喘息明顯。癥見:面目黧黑,身體消瘦,兩眼大而有點外突,頸微縮短,兩肩上抬,前胸明顯高隆,上至三樓就氣不接續(xù),說話氣短無力,脈細數(shù),舌淡胖有邊痕。隨身攜帶止喘氣霧劑,每日至少要噴6~8次。大便時溏時干,飲食尚可。因病22年之久,久則必虛,中氣不足,故時時提氣。處補中益氣湯加味。 處方:升麻10克,柴胡15克,生黃芪80克,焦白術25克,當歸20克,陳皮15克,紅參10克,北沙參30克,遼五味15克,甜百合50克,生甘草15克,大棗10個,生姜5片。 水煎,分2次服,早晚飯1個小時后溫服。同時每日用淮山藥粉40克,分2次,用開水沖熟成稀粥,加白蜜一匙服下。 二診時上述各種癥狀均明顯減輕。以后均以上方為主,加葶藶子、桑白皮二味,共服中藥50余劑。癥狀消失,體重增加了5千克,自感精力充沛,爬山跑步不再有喘促氣急的感覺。1993年7月20日,患者送來錦旗一面和感謝信一封。 (六)視力減退 用補中益氣湯加味治療收效甚好,多數(shù)患者可恢復原有的視力。 《內(nèi)經(jīng)》云“目得血而能視”,就是說眼睛的功能是靠血液滋養(yǎng)的。人的眼睛若使用不得當亦會造成勞損,使血液的供給不足,致使視力減退而且易于疲勞。中醫(yī)認為,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盛則血亦盛。補中益氣湯,功能補益中氣,升發(fā)清陽,可以治療視力減退,包括青少年的假性近視或輕度的近視。 鄺某,女,15歲,廣東省東莞市人,初中二年級學生。因看書寫字的距離太近而變成近視,已戴上近視鏡3個月。1989年3月求治。患者身體發(fā)育良好,令其去掉眼鏡看5號小字的文章,眼睛離字15厘米左右方可看清楚。于是交待其以后看書寫字應注意的事項,又給開方如下: 柴胡10克,升麻7克,菊花15克,生黃芪25克,生白術15克,枸杞子15克,當歸15克,太子參30克,大熟地30克,山萸肉12克,生甘草10克,大紅棗5個,生姜3片。每周5劑,每劑煎2次。 4月2日其母來代述,視力明顯好轉(zhuǎn),囑按原方再服10劑。服上方共20劑,去掉了近視鏡,視力恢復正常。 (七)抗衰老、提高免疫 若用來抗衰老,可根據(jù)患者身體情況加上對癥之藥,如肥胖者可加生山楂,大便秘結(jié)者加決明子,血壓高者加生山楂、葛根,血壓偏低者加白芷、五味子等。 用補中益氣湯加味治療疑難雜癥,可以說是舉不勝舉,歷代醫(yī)家記述甚多。清代醫(yī)家陳修園對補中益氣湯所寫的歌訣可謂是出神入妙,可啟迪后人。其歌曰:“補中參草術歸陳,芪得升柴用更神,勞倦內(nèi)傷功獨擅,陽虛外感亦堪珍。”筆者受此歌的啟發(fā)很多,臨床體驗,在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增強人體健康,延緩衰老,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等方面,確實有著獨特的功效。 人體的防御功能之所以會減退,免疫功能之所以會低下,人體本身的老化是一個不可抗拒的原因,但勞傷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人的活動生息,一是體力勞動,一是腦力勞動,這兩種勞動的強與弱,都要消耗人的精氣神。精氣神的產(chǎn)生于先天,充實發(fā)榮于后天,即先天之氣和后天之氣。先天之氣始之于父母,后天之氣賴脾胃運化水谷精微以充實之。人過于勞神或過于用力氣,首先造成的是內(nèi)傷,使機體正氣受損,這樣疾病便會乘虛而入了。大病—次,人體的老化亦會加進—層。若在勞倦內(nèi)傷發(fā)生之前或發(fā)生之始,服補中益氣湯就可使內(nèi)傷不發(fā)生或始發(fā)之內(nèi)傷很快得到治愈。下面敘述一下補中益氣湯的作用機理。 補中益氣湯以黃芪為君。黃芪味甘,微溫,入肺脾二經(jīng)。其功能補中益氣,固表利水,托瘡生肌。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本品能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具有擴張血管和降低血壓的作用。筆者在處方時一般用量為20~30克,最大劑量用到150~250克,且未見過有什么毒副作用。 參、術、草健脾益氣為臣。人參味甘,微溫,亦入脾肺二經(jīng),功能補氣固脫,補肺益脾,生津止渴,安神寧志。藥理研究證實,人參能增強大腦皮層的興奮性,提高人體的應激能力,有明顯的抗疲勞作用,并有改善心肌的營養(yǎng)不良,消減冠狀動脈硬化等作用,是治療高血壓病、心肌營養(yǎng)不良、冠狀動脈硬化、心絞痛的良藥。 筆者在處方時常用量3~10克,若遇到肺有郁熱咳吐黃痰者,加適量的麥門冬即可,也可代以三四倍之量的太子參或黨參代替,但均不如人參功效好。白術味甘、苦,性溫,入脾胃,功能健脾和中,燥濕利水。藥理研究證實,白術具有降低血糖、抗凝血等作用。甘草味甘性平,入肺脾,功能補脾和胃,祛痰止咳,解毒止痛,調(diào)和諸藥。當歸補血和血養(yǎng)血,陳皮理氣化痰為佐。藥理研究表明,當歸能調(diào)節(jié)代謝過程,增加肝臟的耗氧量,改善末梢神經(jīng)和血管的功能,并有較明顯的鎮(zhèn)痛和降壓作用。陳皮之用在于理氣開胃,以消除參芪術草及當歸之滯。升麻、柴胡為使,兩藥并用可升發(fā)脾胃之清陽,與陳皮合用,具有升清降滯之妙。 《醫(yī)宗金鑒 · 雜病心法要訣》,把補中益氣湯列為治療內(nèi)傷的首選方,其歌訣深入淺出,筆者誦讀,深受啟迪,今錄于下。 補中益氣升陽清,熱傷氣陷大虛洪; 頭痛表熱自汗出,心煩口渴畏寒風; 困倦懶言無氣動,動則氣高喘促聲; 保元甘溫除大熱,血歸氣術補脾經(jīng); 佐橘降濁散滯氣,升柴從胃引陽升。 若用補中益氣湯來提高人體的抵抗力,增強機體的功能,可小制其量,每周三四劑,連服三五周,自會大有補益。 一邊追劇,一邊學習中醫(yī)。《老中醫(yī)》涉及到60余藥方,全部出自中醫(yī)典籍,有史可查 ! 央視官宣,中醫(yī)人必看開年大劇《老中醫(yī)》 主演:陳寶國、馮遠征、許晴、曹可凡等 導演:毛衛(wèi)寧 播出時間:2月21日起 每晚20:00 播出頻道:央視一套 我們傳統(tǒng)中醫(yī)藥早已走出國門,得到美、德、日韓等世界各國的重視。世衛(wèi)組織還將中醫(yī)學納入全球醫(yī)學綱要,中醫(yī)在世界舞臺上為中國贏得榮譽。但是國人對中醫(yī)藥誤解依舊很深。從古到今,有關中醫(yī)爭議也一直存在。 《老中醫(yī)》編劇高滿堂認為,作為中國人,對中醫(yī)藥知之甚少,甚至比較麻木,是一件挺悲哀的事情。所以這部劇也旨在為中醫(yī)正名,屬于中醫(yī)的春天,屬于中醫(yī)的大時代要來了!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