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楊露旋 “皇帝不急太監急”是從太監身上衍生出來的一個成語,比喻當事人自己對事情都不著急去處理,而周圍人卻在一旁著急,想辦法出主意。 在皇宮里,皇帝過夫妻生活并不稀奇,但稀奇的是,皇帝在里面過生活,外面還站著一群太監旁聽。聽了一會兒,這群太監估摸著差不多了,就由總管太監領頭,齊聲喊“是時候啦”,催皇帝快些結束。如果里面不肯結束,他們就再喊,直到皇帝索然無味,結束為止。當時之所以出了皇帝不著急而太監著急的風尚,一方面是為了使皇帝不專幸一人,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體恤龍體。到了清代,更是明確規定皇帝行房時間不能超過兩個時辰,時辰一到就會太監尖著嗓子在門外呼“是時候啦”。 太監是被閹割生殖器后失去性能力,專供皇室役使的男性官員,又稱宦官、閹人、公公、內侍等。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早期的宦官不一定都是閹人,直到東漢之后才完全使用閹人做宦官。宦官稱太監,是隋唐以后的事。 
登峰造極,太監多了后和太監制度久了后,還在國家形成了太監文化和太監思維,即一切為主子服務。即使主子無意說出幾句自己都不明白的話,也會有人立刻溜須拍馬,博引旁征,利用邏輯和各種事例來進行完美無缺地證明主子所說是絕對真理。這種以主子為中心的太監文化,把人類的一切知識變成了證明主子英明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