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蹦亂跳的大蝦、悠然自得的金魚、目光炯炯的雄鷹、活靈活現的小猴、英姿勃勃的雄雞……如果說這些都是用手指畫出來的,你會相信嗎?近日,記者在延安一路的一個畫室內看到正在用手指作畫的指墨畫家王英訓。此時,他正在畫一幅墨荷,一只蜻蜓點在荷尖上,活靈活現。指畫作品具有強烈鮮明的藝術個性,將中國傳統繪畫氣韻與現代西方構成藝術相融合,承古創新,呈現出別具一格的藝術形式。
小荷才露尖尖角
“指畫對手指的力道要求極高,稍稍一用力就有可能將宣紙刮破。”說著王英訓用手指蘸取墨汁,在宣紙上揮動手指,不一會兒一只亭亭玉立的荷葉出現在了宣紙之上,在荷葉的中央,王英訓尤為注意,不將過多的墨汁堆積在此,以免導致宣紙范軟。之后,王英訓用手指點取些許紅色染料,寥寥數下,宣紙上就出現了一朵清新素雅的荷花,之后是整幅作品的點睛之筆,那就是要畫一只停在荷花上的蜻蜓,只見王英訓用指尖蘸取少許墨汁,將墨汁輕輕點畫到宣紙上,蜻蜓的小肚子就出現在了宣紙上,隨后用指甲尖在小肚子上輕輕畫了幾下,蜻蜓的小肚子就初見雛形,隨后翅膀、頭、腿等逐漸增加,一只蜻蜓就躍然紙上,讓人不禁想起楊萬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詩句。
“相比于書法和國畫,指畫的難度更大一些 ,它要求作畫者不但要有很深的畫畫功底和造詣,還要有很強的技法,不然很難把握好墨的濃淡,線條的粗細,甚至還會把紙劃破。此外,指畫要求創作者必須用手蘸著畫,很多人覺得臟,就不想去碰它。”對于為什么很少有人畫指畫,王英訓給出了這樣的解答。
王英訓系統地研究了古代指墨畫的技法,并借鑒前人的畫風,形成了獨特的指墨畫畫風格。他通過點、擦、勾、壓等用指法,隨墨涂抹,做到使墨如使指,使指如使意。從而使其作品有一種凝重古厚的的墨韻意味。生辣凝重,力透紙背,構圖高闊厚重。正如唐代張璪畫論中所倡導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亦是中國畫創作的至高法則和境界。
在現場,記者還看到了王英訓的幾幅大寫意花鳥指畫近作,“大吉(雞)大利”、“石(時)來運轉”、“鴻(紅葉)運當頭”等等,有目光炯炯的雄鷹、活蹦亂跳的大對蝦,還有悠然自得的小金魚、英姿勃勃的雄雞,在他手指的渲染下都神采飛揚、活靈活現,充分體現了他在指畫創作中的天賦和靈氣。
指尖生花妙不可言
王英訓青島人,今年56歲。小時候爺爺是村里的私塾先生,經常寫字畫畫,在爺爺的耳濡目染下,王英訓從小就開始學習書法,也對書法有了很深的感情,到了初中開始學畫畫。在有了深厚的書法繪畫基礎后,199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王英訓開始了學習手指畫。
當時53歲的王英訓拜青島大明指畫院院長王春林為師繼續學習指畫,20年來在指畫名家王春林的悉心指導下以及自身的勤奮苦練中,他的指畫藝術有了飛躍的進展,并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在業內朋友中大家戲稱他為“指畫王”,目前指畫家與指畫作品鳳毛麟角,而王英訓是為數不多的從事指畫創作的畫家之一,又因為他姓王,朋友們希望他將來能真正成為中國的“指畫王”。
看王英訓用手指作畫,靈動的手指仿佛在生宣紙上靈活跳舞,指尖舞動,多彩多姿的舞蹈符號便呈現在眼前。童話與夢幻同在,色彩與線條媲美,讓觀賞者癡迷其中,難以自拔。指畫是中國國畫的一個分支,是特有的一門手指繪畫藝術。這種以手代筆、蘸墨作畫的形式,堪稱一絕。線是中國畫形式美的生命,可以說,沒有線就沒有中國畫藝術。手指畫線,鼓足氣功,一畫到底,蒼勁、粗狂,立體感強,畫樹干遒勁有張力,畫枝葉疏密而有度,畫動物寥寥數筆,大寫意出來的東西別具一格,完全有別于傳統的毛筆效果。如看王英訓畫的大公雞,動感十足,八面威風;他畫的奔馬,墨色渾厚,姿態俊朗;他畫的千年壽桃,色澤鮮艷,沖擊力強;他畫的荷花,淡雅素潔,流暢、潤滑,亭亭玉立的形狀,看上去更如水出芙蓉,美不勝收。
在采訪過程中,王英訓還介紹了指畫的發展歷程、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他說道:“指畫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我們的國粹,但相比于書法和國畫,指畫還是一門很冷門的藝術,了解它的人不多,愿意傳承它的人也不多,可以說已經到了失傳的地步。”據了解,從事指畫的藝術家在世界上只有不到兩萬人,而作品更少,所以如何傳承下去是當前指畫的一大難題。
沿襲傳統傳承藝術
目前王英訓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民族藝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書畫研究院理事,世界華人藝術網顧問,青島國畫院創作中心教授,一級美術師。曾連續兩屆由文化部批準舉辦的“金鼎杯”全國書法美術大展賽中榮獲金獎,授予“中國篆刻百杰”“中國書法百杰”“中國書畫藝術百佳”“中華當代文人藝術家”等榮譽稱號,被“聚焦世博全國藝術名家題賀活動組委會”授予“世博中國題賀藝術名家”榮譽稱號。
眾多的榮譽讓他越發感到手指畫的深奧和內涵,王英訓說在接下來的習畫過程中,他會充分領悟到指墨畫的魔力,也感悟到“十指連心”的內涵,他將不斷用心揣摩指畫的特性和規律,向大師級畫家張大千、齊白石、潘天壽等人學習,在繪畫實踐中真正解決好“濃淡干濕焦”問題,使自己的指畫有所突破,做到苦潤相生,老辣生動,創新大膽,渾然天成,將中國傳統的指畫很好地傳承下來。
“藝術來自人民,最終也將服務于人民。藝術必須從民間吸收營養,藝術的生命力根植于人民。”王英訓說他將充分調動和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運用好指畫藝術法則,以達到大寫意花鳥的抽象、意象、具象的高度融和之境界,從而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指頭繪畫藝術風格,將傳統藝術傳承下去。
■指畫
指畫又稱指墨畫,起源于唐,我國史書上有“手摩素娟”的記載,說的就是指墨畫。潘天壽曰:指畫,創始于清初之高且元其佩,高氏以前,歷代畫史畫跡各著錄中,均未見有指頭畫家及指頭畫跡之記載,足以為證。由此可見,指頭畫與筆畫技法不同,筆情墨趣之相異。運筆常也,運指變也,常中求變以悟常,變中求變以悟變。
指畫是中國畫中以指代筆作畫的特種繪畫形式。畫家作畫時,用指頭、指甲蘸水墨或顏料,在紙絹上勾畫,或間以手掌抹擦,以成圖像的繪畫技法。
在中國繪畫史上,指墨畫一直不入主流,給予的評價無外乎“落墨有奇趣”、“妙手涂抹,丹青自娛”諸意。只是到了花鳥巨匠潘天壽那里,才得到了極高的美學認可,認為其開辟了“追求變化多端和指墨特有的韻味”的國畫新風格。書畫界中,少有人會選擇研習指墨畫,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每每作畫,就會弄臟手指,久而久之,墨跡洗洗不掉。
這看似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其實卻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藝術價值頗高。目前來看,在繪畫領域里專攻指畫的人并不多,可以說是鳳毛麟角。指畫不僅要求繪畫功力過硬,還需要反復的練習,才能讓作品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在收藏界,名家的指畫作品尤其受到追捧。對于傳統藝術品的收藏,我們既要講究“技術含量”,又要講究“缺者為貴”,在此基礎上指畫作品的含金量可謂是凸顯,尤其好作品較為稀少,非常具有投資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