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的入門馬步 很多朋友都會這個馬步,然而對這個基礎馬步里面的細節(jié)不太理解,這次就跟大家聊聊二字鉗羊馬中的一些細節(jié)問題。 動作介紹 首先為大家說下二字鉗羊馬的基本動作流程 雙腳平行并攏,雙手握拳,收于腋下,膝蓋微屈,不超過腳尖,以腳跟為軸,腳尖打開45度,再用腳尖為軸,腳跟打開45度,挺胯,上身直立,雙腳平分身體重心。 在這個開馬動作中有四個要點:腳尖內扣,膝蓋微屈,挺胯,收拳。 腳尖內扣 學習之初老師都會介紹二字鉗羊馬這個奇怪名稱的由來,如因為腳尖比腳跟距離短,所以叫二字,在剪羊毛的時候為了不讓羊跑掉,所以用膝蓋夾住羊,這樣得名為鉗羊。 這些與二字鉗羊馬在詠春拳中的實際用途是沒什么關系的,屬于文化傳承歷史范疇。 當二字鉗羊馬開馬后,雙腳的腳跟與自身的肩膀寬度是相仿的,也就是說這個距離是最適合自己雙腳站立的距離。 腳尖內扣是為轉馬做準備,腳尖所指的方向就是身體面朝的方向,這樣才能保持一直正面朝向對手。(可參考前片文章,轉馬)。 膝蓋微屈 由于文化歷史的介紹,很多初學者認為膝蓋微屈后,要雙腿加緊,這樣才能有鉗羊力,筆者經過多次親身體驗,得出這是毫無根據的。 膝蓋加緊后,雙腿就失去了本身應有的彈性,這樣根本無法移動。 有的朋友說,這個姿勢可以防止踢檔,也是毫無根據的,經常打架的朋友都應該清楚,當兩個人開始相互攻擊時,都是不斷移動,出拳攻擊對方后,打不到對方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誰也無法做到拳拳命中,想準確的踢中襠部,相當不容易。 膝蓋微屈的主要目的是增加雙腿的彈性,如果彎曲程度超過了腳尖,那么重心太低,不方便移動,如果膝蓋繃直,這樣就毫無彈性,同樣移動不變。 挺胯 很多朋友不理解腰馬合一,其實就在挺胯里面 人體骨骼圖 人體是利用脊椎鏈接上身胸骨與下身胯骨,腰馬合一其實就是胯部與下肢鏈接,利用胯部轉動,同時帶動下肢移動。 脊椎位于人體的中心線,從中衍生出詠春拳的中線理論,詠春拳在轉馬時以人體脊椎為軸,平行旋轉,在面朝對方的同時,發(fā)力且卸力。 挺胯實際上就是稍微收緊腰椎,讓尾閭稍微內合胯骨內。 脊椎側面圖 在最下面的尾骨微收的情況下,腰椎會與上面的胸椎程垂直狀態(tài),我們可以用手摸一下我們的腰椎,如果脊椎的彈性足夠,腰椎會微微凸起。 腰椎尾骨回收示意圖 在這張圖里面大家就能了解到腰椎和尾骨的變化 人體由于頭部,上肢,胸部內臟占比超過下肢,所以人體的重心都是位于胸部位置,胯骨微合,讓重心下移,以脊椎為軸,利用胯部整體發(fā)力,做到腰馬合一。 收拳 拳的位置要收到身體以內,在學習初期為了拉開肩膀周圍的皮膚與筋脈,需要盡量的伸展,就好像經常做的準備活動,左右拉肩,背部拉肩 1 2 收拳還包含,日子沖拳中的手不空回的基礎含義,在收拳到肘部盡量向后,從中找到肘低向后的力。 常犯錯誤 腳尖內扣后,腳掌外側著地。 雙腿膝蓋并攏,身體重量沒有平均分配到雙腳 挺胯幅度過大,導致大腿、胯部、上身成一條直線,導致重心上移。 雙拳沒有收到身體以內,沒有起到伸筋與收肘,肘低力向后的。 PS:以上都為筆者自身體會與建議,詠春拳系別眾多,在練習過程中,還請尊師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