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醫說科普,健康才靠譜 家醫說科普,健康才靠譜,家醫君又跟大家見面啦! 在這個談癌色變的年代,每個人都對被貼了“致癌物”標簽的東西誠惶誠恐。 比如燒烤、腌菜、咸魚等等…… 然而,除了這些翻來覆去講的,還有一些你不知道的1類致癌物,就藏在你身邊…… 1類致癌物?什么東東? 你得先知道致癌物有哪些分類?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將致癌物分成了4級(4類)。 要注意的是,分級依據并不是致癌能力,而是它與癌癥發生之間關聯性的證據。證據越充分,級別就越高。 1類,是明確的人類致癌物 這個大家族有100多名成員,名聲在外的有: 黃曲霉毒素、苯并芘、亞硝胺、香煙、檳榔、X射線、酒精和酒精飲料等。 2A類,對人類很可能致癌 有丙烯酰胺、黃曲霉毒素M1、鉛、4-甲基咪唑等。 2B類,對人類可能致癌 比如蕨菜、氯仿、汽油、硝基苯、DDT(殺蟲劑)等。 3類,尚無足夠證據確定是否致癌 比如汞、皮革加工、蘇丹紅、三聚氰胺、二氧化硫(放鞭炮)、印刷油墨(報紙)等。 4類,不太可能導致人類癌癥 目前,只有一種物質——己內酰胺(重要的有機化工原料)能幸免于難。 咱今天要說的,正是對人體威脅最大、你卻常被蒙在鼓里的 1級致癌物! 亞硝酸鹽——胃癌、結直腸癌 亞硝酸鹽本身沒有致癌性,但卻是一種潛在的致癌物。 由它轉化合成而來的亞硝胺,才是致癌風險增高的幕后推手,能增加胃癌、結直腸癌、前列腺癌、胰腺癌、乳腺癌的風險。 這些食物中有亞硝酸鹽: 1. 加工肉 市售的經過鹽腌、腌漬、煙熏、發酵等方法來改善風味和延長保存期的肉制品,都屬于加工肉。 它們都需要亞硝酸鹽或硝酸鹽(通常是亞硝酸鈉或硝酸鈉)進行腌漬。 包括培根、火腿(腸)、熱狗、灌腸、咸肉、臘肉、熏肉、腌牛肉、肉干以及肉罐頭、肉醬等,以及餐館、路邊燒烤擺的呈粉紅色的肉。(肉食動物表示受到了一萬點暴擊……) 2. 咸魚、魚片干、魷魚絲、海米、蝦皮等 大多數蛋白質豐富,且本身就含硝酸鹽和亞硝酸鹽,能與蛋白質分解物結合產生亞硝胺類物質。 尤其是腥味明顯(腥味越大意味著蛋白質分解越多)的海產干貨,其中隱藏的致癌物可能更多。 所以,水產干貨要選擇腥味小、儲存干燥、存放時間短的,且買回家后需放在低溫環境密封儲存,盡早吃掉。 3. 腌制咸菜 蔬菜中本就含硝酸鹽,腌制時可能會被還原成亞硝酸鹽。 通常來說,白菜等葉菜類蔬菜中的硝酸鹽含量要高于蘿卜等根莖類蔬菜。 4. 存放不當的隔夜菜 隔夜菜會滋生細菌,也可能產生一些亞硝酸鹽。 如果菜中有肉、魚等蛋白質豐富的食物,那就可能在隔夜菜中形成致癌物亞硝胺。 若當天吃不完,最好做熟后提前分開,趁熱放入熱水燙過的保鮮盒中密封放好,放進冰箱冷藏,能最大化減少亞硝酸鹽的產生。 另外一種讓你蒙在鼓里的 1級致癌物是—— 苯并芘,可導致腸胃癌、肝癌 苯并芘這個名字聽著陌生,但其實離我們很近!比如汽車尾氣中,就有這種東東…… 苯并芘不僅是空氣中的毒物,還是食物中的毒物! 它是一種多環芳烴,有較強的致癌作用,長時間食用含有苯并芘的食物,可誘發腸胃癌、肝癌等。 1. 熏烤食物 肉在高溫炭火燒烤中,脂肪會高溫分解或聚合產生有害物,如致癌物苯并芘。 對于酷愛烤肉的人,要控制進食數量及次數,并且注意,烤肉要避免在明火上直接烤制,同時多吃新鮮的蔬果。 2. 高溫油炸食物 煎、炸這兩種烹調方法,會使食物接觸的溫度達幾百攝氏度以上,不僅會破壞較多的維生素,而且容易引起蛋白質和脂肪高溫變性,可能生成苯并芘、雜環胺等致癌物質。
那就給自己立個規矩! 例如: 每個月只吃個一兩次,一餐中若有熏烤、油炸食物,其他菜就要少油、清淡,多吃蔬果。 吃烤肉、烤魚時,也別烤糊了。 煎炸油溫別太高,不要反復用,致癌物會迅速增加。 3. 炒菜油煙 許多人炒菜講究“夠鍋氣”,認為油一定要燒熱,冒煙了再下菜,這樣炒出來的菜才更俱色香味。殊不知,這有可能產生苯并芘等致癌物。 因此,炒菜時一定要控制好油溫,盡量不要讓油大量冒煙。 正確的做法是: 在油剛有點冒煙的時候便放菜,或者先往油里扔些蔥皮,如果四周大量冒泡但顏色不馬上變黃,則證明油溫適當。 另外,要炒一道菜,刷一遍鍋,減少苯并芘的轉化。 還有一種讓你蒙在鼓里的 1級致癌物是—— 黃曲霉素,可導致肝癌、骨癌 比砒霜還毒68倍,開水也煮不死,可誘發肝癌……說的正是它,最強致癌物之一——黃曲霉素! 黃曲霉毒素最喜歡藏在發霉、尤其是淀粉含量高的食物中。 1. 糧食如玉米、稻米 玉米等糧食如果儲存不當,容易發生霉變而被黃曲霉毒素污染。 2. 花生 花生富含油脂,是黃曲霉毒素的最愛之一,一旦發霉了,一定得扔掉。 3. 堅果 吃堅果時,如果覺得發苦,要立刻吐掉、漱口。 4. 土榨油 土榨油或自制油,并沒有更安全和健康,因為容易遭受黃曲霉毒素的污染,常規的烹調和加熱都不能分解掉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