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羽心理咨詢 每當出現了問題,我們就會認為我們是這個世界的受害者,對此憤憤不平,責怪那些讓我們倒霉的人,似乎是這個世界讓我們蒙受了如此的苦難和冤屈。 顯然,我們認為問題的發生是我們無能為力的,我們沒有能力改變這個世界、改變他人,甚至無力改變我們自己。以至于我們只能活在痛苦的狀態中,掙扎不安,但又出不來。就好像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曾努力地想要從沮喪、不安、痛苦和生病的狀態中解脫出來但卻徒勞無功。 于是就演化成了,沒有用的,是這個些人的問題,是這個世界的鍋,我是受害者,我沒辦法,我只能接受而無法改變什么。這些信念會長久的駐足在我們心中,除非我們不再需要它們。但越是這樣,我們就越想要去控制,因為我的無能為力,所以只能去控制外在的境遇。 我們很難去體會或者滿足于我們已經擁有的東西,總有還不夠的感覺,我們時常感受到孤獨、分離、隔絕、破碎、沒有愛也不想愛。即便對親近的人,我們也是如此,愛恨交織。只有在我們想要或者希望從對方那里得到什么時,我們才會或者才愿意付出,如果他們滿足了我們的需要,我們才會愛他們,相反,我們就會恨他們,恨他們對我們不公,恨他們沒有像自己所想的那么愛我們。又是一個受害者的感覺。 我們執著于受害者的思維,于是也就只會以受害者的方式去思維,當我們渴望從別人或者他處得到些什么卻沒有成功時,壓力就以緊張、沮喪、恐懼、消沉、憤懣、病痛甚至死亡的形式表達出來,后又會讓我們更陷入受害者情緒中,如此循環,不可終日。也許,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總是處于一個循環圈中無法自拔的原因,只因為我們固著于受害者的思維而不變通。 之所以我們總以為我們是這個世界的受害者,是因為我們總是以受害者的思維來看待這個世界,而除非我們能夠轉換我們的思維,我們才能真正的跳開這個角色的束縛。如此,我們就得徹底的讓過去從我們的身邊走開,看到我們才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被動的接受這個世界的傷害。 傷害有時候就像太陽光,當你不想被太陽光曬到的時候,你可以戴上帽子或者撐起一把太陽傘就可以走在其中而不受其害了。而當我們有主動權的同時,也就有了力量,也便可以選擇不去做一個受害者,也最終破除了怪圈,跳出了受害者思維。 |
|
來自: 昵稱29930916 > 《公平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