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小的時候我一直理解為“長”的不一樣。 龍的九子還真的是奇形怪狀,長的不一樣。但搜圖的時候我順便喵了一眼介紹,發現是自己孤陋寡聞了,真正的說法是“龍生九子,各有所好”,說真的是這幾個兄弟喜好和性格迥然不同。 榮媽這代獨生子女,對于兄弟姐妹之間到底有多不一樣 我就沒法從自己身上求證了。 到了大榮這輩,二胎開放了,于是我有幸領略到了什么叫“明明都是我生的,但怎么一個個這么的不一(shěng)樣(xīn)。” 論長相,這倆是真像。 認真起來的神情都一樣。 不看頭發,李大榮就是大一號的李依依。 但除了輪廓以外的其他地方,真的是太不一樣了。 哥哥愛吃泡沫,妹妹就只愛吃糖蒜。 依姐就可以把五個腳趾頭全部分開,可大榮就根本做不到…… 哥哥細膩溫柔,妹妹冷靜剛毅,我常常會暗自懷疑是不是把這倆貨生反了? 換一換該多好! 前天,爺爺從老家拿回兩只活雞,兩小只看到了活的動物,甚是興奮,圍觀了半天。 到了中午,爺爺決定把雞宰了,殺雞現場當然不可能沒有好奇的小朋友。 據榮奶奶后來的描述,李大榮哭天搶地,就是不讓爺爺宰雞,連踢帶打拉都拉不住,后來雞死了,還一直蹲在地上哭了好久好久…… 而李依依,鮮明對比,非常淡定地看完爺爺殺第一只,然后接著殺第二只,平靜的就好像在看動畫片一樣。 我當天在上班了,自然是沒有親歷現場,但從奶奶的話語中也能感覺到,這兩小只的表現讓奶奶十分驚訝。一方面,驚訝于李大榮竟然反應這么強烈,畢竟是早上剛剛見面的兩只雞,又不是從小養大的,感情都沒建立起來呢,至于哭那么傷心嗎? 另一方面,驚訝于這個不到3歲的小姑娘,竟然面對這樣血淋淋的景象,一點也不害怕,也沒有情緒上的崩潰,淡定的就如稀松平常的事件一樣,這種看淡生死的淡定,太不可思議。 奶奶覺得好笑,所以晚上跟我說起了這個事兒,我也很好奇,于是就問李大榮:“爺爺殺雞你哭啦?你為啥哭那么傷心,它又不是你養的?” 大榮說:“那它也是條生命啊!爺爺說殺就殺了,沒有一點同情心。我覺得小雞好可憐。” 大榮插著腰,一臉興師問罪的表情說:“你不是一直要我們愛護小動物嗎?” 沒想到,這熊孩子在這里等著我吶。我笑著說:“愛護小動物是沒錯,但這兩只雞原本就是爺爺拿回來吃的啊!就跟我們吃魚、吃蝦、吃螃蟹是一樣噠。你開心低吃肯德基的時候怎么不想想可憐的小雞也是條生命?” 李大榮說:“我不聽我不聽,我再也不相信你說的話!” 這個時候妹妹插著腰從床上站起來,一字一頓地說:“那、是、食、物,不、是、寵、物。” 我當下就震驚了,我去,這閨女冷靜地說出了問題的本質!假以時日必成大器啊!相比之下,反倒顯得李大榮感情用事。 大榮是個性格細膩的孩子,很多時候都會顯露出為他人著想的性格,說好聽點叫感同身受,說難聽點就是多愁善感。依姐的性格干脆,寧折不彎,說好聽點是灑脫自我,說難聽點就是剛愎自用。 我們當父母其實挺矛盾的,既要引導孩子天真善良,教育他們要相信這個世界的真善美。同時也不能粉飾太平,還要一定程度得讓他們見識現實的殘酷、人性的冷漠與殺戮,讓他們直面慘淡的人生。 我既想孩子們內心活的像太陽,不管天陰天晴都能散發光芒,還想孩子們理智的如月亮般,經歷陰晴圓缺,淡定地去接受世事無常。 所以,我現在反省自己,發現我的教育很分裂。 一方面,我希望孩子們心存憐憫,對人和善,小到對待校花校草都要愛護,中到小貓小狗都該呵護,大到家人朋友都得維護。所以,我教孩子們善待身邊的小動物、好朋友,珍視一切的生命。 另一方面我又教導孩子們,圓滑的處事,對萬物都要心存提防。見到陌生的花草不要亂摸,萬一有刺或者不小心折斷,都會給周圍人添麻煩。見到不熟悉的小貓小狗,要保持距離,不要隨意的撫摸挑逗,以免不確定的獸性誤傷的自己。見到不熟悉的人,不要過多攀談,可以有禮貌,但不要親昵,要有安全意識。 可孩子們那么小,當真能理解事物的兩面性?辯證的看問題嗎?如果大榮可以,就不會意氣用事的質問我為什么心口不一,贊同爺爺殺雞。如果依姐可以,她就不會用一種上帝視角警告大榮,哥你夠了啊,那就是只雞,要吃掉的雞,不是我們的小伙伴,你傷心個毛啊! 大榮善良,但感情用事,依依冷靜,但不通世故。這兩個孩子,似乎都記住了我對他們的教導,但卻更有偏重性的只記住了一半。雖然我常常會教導他們事物的兩面性,可他們在真正用自我視角去看待問題的時候,往往還是會偏向于性格上的主導的那一邊。 可任何事,過猶不及,任何美德做的過了,都會成為性格弱點。 有時候我很怕大榮因為過于在意別人的感受,而勉強自己,不能隨性的生活。有時我也會害怕依姐性格過于剛毅,寧折不彎,未來的日子會坎坷不順。 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我們總是想把這天底下最美好的品格都安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可往往,他們只能汲取想要攝入的那部分。這可能就是媽還是那個媽,但教出來的孩子卻是啥樣都有。 孩子當真是個智能生物,他們常常會拿你的原話來懟你,可能這在他們看來,就是成年人的表里不一吧。眼下,他們還小,眼里非黑即白,沒有前提條件一說,也沒有特殊情況當借口。道理有兩面,他們沒辦法辯證,只選擇自己認同的一面。 很顯然,大榮跟依姐選擇站在相對的背面上了,于是他們的表現才會如此的截然不同。 都說后天的家教是能夠改變孩子的性格的,但我并不這么認為。我們能教給孩子的,只能是道理和判斷事物的標準,卻沒辦法幫孩子樹立一個完整的三觀體系。這也是為什么,好多父母又紅又專,可孩子卻又叛逆又特立獨行,因為他對事物的判斷標準跟父母的教導 性格之間有了折射,所以三觀也會產生不同。 性格因素,會令孩子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形成認知,這與父母的初衷是有折損的,自然同一個媽也教不出一個模子里印出來的兩個一樣的孩子。 寫這篇文章,其實是想說,我們常常會感嘆孩子性格過于開朗、過于內向、過于強勢、過于倔強、過于……這其實才是孩子骨子里的精神,后天的教導一定程度上能夠令孩子更好地去將自己性格上的突出點有點發揚光大,缺點韜光養晦。但我們不可能教出一個自己理想中的孩子,接納他們性格上的弱點,雖然很不甘心,但卻是作為父母教育孩子的第一步。 一轉眼,依姐也要去上幼兒園了,大榮上幼兒園那會兒,我非常擔心他的自理能力,因為他當時正處在如廁倒退期,很怕他會對幼兒園產生恐懼和厭棄,都來發現我的擔心多余,大榮的性格很柔軟,只要對方能跟他將心比心,他通常都會很容易接納別人。 而依姐,自理能力幾乎碾壓大榮的同一時期,我壓根不擔心。可我卻非常憂心這閨女的脾氣,在家都是一不合脾氣就動手打哥哥的主兒,到了幼兒園可別被小朋友排擠了…… 愿我們的孩子都能遇到欣賞他們優點、愿意接納他們缺點的人,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告訴孩子,這天底下看你怎么都好、你的壞脾氣也會無私包容的人就只有父母,面對別人,還是要記得我教你的那些道理。如果有兄弟姐妹,記得遇事有商有量,活用互補性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