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罃算是富三代了,他爺爺和他爹在世的時候,魏國可以說是人才濟濟,雄霸四方。 正所謂師子夏,友田子方,禮段干木,用李悝以變法,用魏成、田文以為國相;還有吳起、樂羊各領(lǐng)其兵,翟璜、西門豹各司其政;西敗秦而取河西,南敗楚而得大梁,東敗齊而入靈丘;越趙國而滅中山。三家分晉后為三晉之首,三晉分裂后又征韓伐趙。 可以說,這些年,魏國這文、武兩代是以天下為敵,而下莫能與之?dāng)场?/p> 但魏國也陷入到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中。 公平的說,魏國的衰落始于魏罃,但更多的是大勢始然。就魏罃來說,作為國君,他并不算昏聵。 雖然說魏罃即位這幾年來,一直走背運,被幾個鄰國折騰的夠嗆。借著祖宗的余威總算沒出什么大事,但也按下葫蘆浮起瓢,搞得他煩不勝煩。 但日子還是要過的,冷靜下來的魏罃還是采取了一些辦法來應(yīng)對。 首先是于公元前361年(時間有爭議),他把都城從安邑(山西夏縣)遷到了大梁(開封)。 翻下地圖就知道,安邑離秦國近,大梁離齊國近。按照中國古代都城選擇的原則,都是近量離主戰(zhàn)場近一點(有點天子守國門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一直到現(xiàn)在,魏國還是把齊國當(dāng)成頭號敵人。 其次繼續(xù)交好鄰國,不但請趙成侯趙種和剛上任的韓昭侯韓武吃飯,。也和秦孝公吃了幾次飯,緩和了和秦國的矛盾。 當(dāng)然,此時的秦國也需要和魏國緩和矛盾。 除了遷都和外交之外,內(nèi)政上他也有一些舉措。比如興修水利、開鑿運河、開放林澤(山川林澤屬公室財產(chǎn))等等,算是為治下的老百姓干了一些事實。 不管怎么說,經(jīng)過一系列的動作,到了公元前356年,秦國正如火如荼地展開第一次變法的時候,魯、宋、衛(wèi)、韓等國沒事又開始來拜碼頭了,魏國隱然又恢復(fù)了三晉老大的氣勢。 但也就到此為止了,魏罃,屬于魏國的時代已然結(jié)束了。 1、桂陵首敗每一個小弟心中都有一個當(dāng)老大的夢。 比如趙國就很不爽魏國。 這也難免。當(dāng)年人家趙家先祖趙無恤在晉陽城里泡水的時候,你們魏、韓兩家還給智氏持戈駕車呢。雖然說最后你們棄暗投名,站在了正義的這一邊,但這事必竟是趙氏起的頭。可結(jié)果呢,封完侯以后,你魏國反倒成老大了。 當(dāng)然了,這也是人家魏文侯有出息,不爽也沒辦法。但是心中不爽,難免會表露出來。于是乎,趙國就動不動還撩撥一下老大哥,但多數(shù)都被魏國給按在地下教訓(xùn)一頓。 前些年趙種即位以后,發(fā)現(xiàn)齊國勢力越來越大,并且跟魏國極不對付。于是,就請齊威王田因齊吃了個飯,說以后齊、趙兩國要好好相處,一致對外。 這還不算,他還拉攏了宋國、燕國。這下終于引起魏罃?shù)木X了——小兔崽子,背著我去拉籠別的諸侯,你想造反不成? 于是,公元前354年,趁趙國攻打衛(wèi)國的時候,魏罃派龐涓向趙國發(fā)起了進攻,直入趙境,并且包圍了邯鄲。 但龐涓不知道,就在他出兵之時,有個人已經(jīng)冷冷地盯上了他的后背。 孫臏,據(jù)說是孫武之后,據(jù)說曾與龐涓同窗,據(jù)說都是師從鬼谷子。 但龐涓為魏將之后,把他叫到了魏國,然后誣陷他犯罪,將他的膝蓋骨給挖了出來。后來孫臏秘會齊國使者,讓其將自己帶回齊國,交給了齊國重臣田忌。田忌很看重孫臏的才能,就把他推薦給了齊威王,齊威王面試之后,把他封為了軍師 我一直很疑惑,按照當(dāng)時嫉妒別人有才的做法,無非是要么把人趕走,要么把人殺掉,都已經(jīng)誣陷人家有罪了,為啥不直接殺掉,卻只是挖掉別人的膝蓋骨,然后既不殺也不放是幾個意思? 但不管怎么說,復(fù)仇的機會到了。 第二年,齊威王先派一路大軍會合宋國直攻魏國的襄陵(河南商丘睢縣),又派田忌引兵救趙。孫臏建議:現(xiàn)在魏國正跟趙國死磕,精兵銳卒傾巢而出,國中只剩老弱病殘。您不如率軍急襲魏國都城大梁,占據(jù)交通要道,沖擊他們空虛的后方,魏軍一定會放棄攻趙回兵救援。這樣我們一舉兩得,既解了趙國之圍,又給魏國國內(nèi)以打擊。 這就有意思了。龐涓圍趙救衛(wèi),孫臏又圍魏救趙,不愧是一個老師教出來的。 這龐涓雖說不厚道,但也不白給。別看圍魏救趙成了千古美談,但實際上趙國并沒有被救下來——十月,邯鄲降魏。 只不過圍魏救趙的重點既不是圍魏,更不是救趙,而是打援。 具體來說,在孫臏的建議下,田忌先率軍向平陵城(山東菏澤市附近)移動,并且又調(diào)集附近的齊軍向平陵城發(fā)動了進攻。與此同時,又派出輕騎直襲大梁城,擺出一副要攻擊大梁的姿態(tài)。 而拿下邯鄲的龐涓,原本準(zhǔn)備進入衛(wèi)境,與攻擊衛(wèi)國的趙軍決戰(zhàn)。一聽到消息,只好回軍急援。 但實際上,無論是攻打平陵還是大梁,皆是虛兵。齊軍主力已在桂陵(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長垣縣附近)集結(jié),截擊了輕裝回援的龐涓。 是役,魏軍大敗。 次年,也就是公元前352年,此時秦國的第一次變法已經(jīng)卓有成效,為了向秦孝公進行一個階段性匯報,公孫鞅親率秦軍攻打魏國。 再次年,公孫鞅覺得不過癮,又親自率軍來攻打魏國,取固陽而還。 同年,魏軍撤出邯鄲,重新與趙國盟好。 2、馬陵再敗魏國必竟是戰(zhàn)國首霸,自桂陵之?dāng)『螅焦?44年,用了近十年的工夫,就覺得自己恢復(fù)了元氣,又重新抖擻起來。 而秦國此時正忙于進行第二次變法,又忙著改革賦稅,沒空理魏國。于是,公孫鞅親自來見魏罃,目的只有一個:勸他稱王。 這是赤裸裸的捧殺。 要知道,大周集團在封各個子公司的時候,分別給予了一定的職級,受封的子公司按公、侯、伯、子排序。這時候沒皇帝這一說,所以王爵就只能是周天子獨享。 雖然說楚、吳、越等國已然稱王,但他們都是蠻夷之人,中原諸國沒人答理他們。但你魏國,正經(jīng)八百的一個周王朝下的諸侯,你爺爺都沒敢稱王,你魏罃一個富三代,憑什么敢稱王? 但魏罃還真就想稱王。所以,他馬上就召集了宋、衛(wèi)、鄒、魯?shù)仁鴩偌由锨貒墓由俟僭诜隄桑ㄩ_封市南部)吃飯開會,完了以后又率眾朝見周天子。 他搞這一套目的之有一個,就是為了確立自己在諸侯間的地位,為真正稱王做準(zhǔn)備。 但韓、齊、楚都沒吊他。 魏罃又生氣了。齊、楚自不必說,那是外人。但咱們?nèi)值苤校隙w肅侯趙語都來了,你當(dāng)小弟的韓昭侯憑什么不來? 于是,公元前342年,魏國伐韓,韓國求救于齊國,齊國答應(yīng)出兵。 當(dāng)然,答應(yīng)歸答應(yīng),卻一直磨蹭到第二年,韓國五戰(zhàn)俱敗的情況下,才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韓。 這次在孫臏的建議下,連彎都不繞了,一出兵就直奔——魏國的都城大梁。 估計龐涓聽到消息都快哭了,姓孫的你有點新鮮的招行不行?不管怎么說,國都被圍不是小事,只能收兵回援。 齊軍一看魏軍回來了,卻一槍不發(fā),扭頭就走。魏國一看這是什么套路,來游行一圈就想走?哪有這么好的事!于是,以太子申(魏罃大兒子)為主將,率軍十萬追于其后。 然后就是耳熟能詳?shù)臏p灶之法麻痹魏軍大將龐涓,龐涓親率輕騎緊隨其后,追至馬陵,但見剝皮的樹干上一行大字,點起火把,原來是:龐涓死此樹下。 緊接著周圍萬箭齊發(fā),魏軍大敗潰亂,龐涓拔劍自盡。齊兵乘勝大破魏軍,并且斬殺魏軍主將太子申。 3、徐州稱王對待落水狗,聰明的做法就是要繼續(xù)痛打,不能給他翻身的機會。 公孫鞅是聰明人,所以,他對秦孝公說了很長的一番話,大體意思就是:魏國是秦國的心腹大患,將來不是秦并魏,就是魏吞秦。原因很簡單,魏國有山河之利,進可取河西而伐秦,退可守東山而自保。現(xiàn)在咱們變法已經(jīng)基本成功,國勢漸強,而魏國屢敗于齊,我們必須乘此時攻伐魏國,魏國無法抵擋只能向東退卻。到時候就變成我們據(jù)守黃河、崤山之利了,退可依山河之利自保于秦川,進可向東而征伐于諸侯,這樣就奠定了秦國稱王稱霸的宏圖大業(yè)。 公元前340年,秦孝公派公孫鞅伐魏,魏派公子卬為將迎擊。 順帶提一句,在這個時候的公子,指的是公室子弟,不像后世是個男人就能稱公子。所以公子卬名字叫魏卬,我查了些資料,這哥們可能是魏罃?shù)牡艿堋?/p> 這個公子卬應(yīng)該還是有些本事的,所以公孫鞅正面決戰(zhàn)拿他沒辦法,就決定使招陰的。 公孫鞅寫了封信給公子卬,意思是當(dāng)年我在魏國的時候,咱哥倆關(guān)系不錯,這次既然碰上了就別打了,你過來我請你喝兩杯,然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算了。 公子卬也覺得這辦法不錯,就孤身赴宴。沒想到這公孫鞅不厚道,埋伏了士兵,摔杯為號,就把公子卬給抓了。 主將都沒了,那還打個什么勁啊?于是,魏軍大敗。 此戰(zhàn)之后,公孫鞅被封于商地,所以他還有個名字叫商鞅。 魏罃這下是真怕了,只好把河西之地獻給秦國求和。據(jù)說他還長嘆一聲:后悔不聽當(dāng)年公叔痤之言啊。 只不過不知道他后悔的是沒有用公孫鞅,還是沒有殺了公孫鞅。個人估計應(yīng)該是后者居多。 魏國之所以到這種地步,說是不怪這魏罃吧,似乎也沒錯。當(dāng)時的秦孝公、齊威王,以及楚國的楚宣王和楚威王都是極有作為的君主,他混跡于其間也不容易。 但完全不怪他吧,也不對,因為他的格調(diào)確實低了點。 當(dāng)年,也就是公元355年,他還沒這么慘的時候,曾經(jīng)和齊威王(當(dāng)時還是齊侯)一起去打獵。 這兩個人整天也不見,好不容易見一次就閑聊唄。魏罃就問了:齊國有寶么? 齊威王搖搖頭:木有啊。 魏罃搖頭不信:得了吧,這么大個齊國怎么可能沒有,我又不要你的。告訴你,別看魏國小,我有十顆很大的珍珠,放在車子的前后,可以照亮十二輛大車。 齊威王乜他一眼:我對寶貝的看法和你可不一樣。我有大臣檀子,使守南城,楚國不敢來犯,泗水流域的十二個諸侯國都來朝賀。又有大臣盼子,使守高唐,趙國人不敢到黃河邊來打魚。我有官吏黔夫,令其守徐州,燕國人在北門、趙國人在西門望空禮拜求福,相隨來投奔的多達七千余家。我有大臣種首,讓他防備盜賊,便出現(xiàn)路不拾遺的太平景象。這四位大臣,光照千里,豈止是十二乘車子呢! 瞧瞧,這格局。能把牛逼吹到這種地步,魏罃也只能默默的點贊了。 當(dāng)時兩個人都沒想到,數(shù)年后再相會,情形卻完全不同了。 到公元前334年,魏國仍然可以說是“以天下為敵”,但后半句只能變成“天下誰都敵不過”了,在秦、齊、趙、楚等國的夾擊中不斷慘敗,只好采取“合齊楚以按兵”的建議,帶了一群小國,到徐州朝見齊侯。 就是在這次朝見中,魏國和各小國魏罃帶著一群小弟一起尊齊侯田因齊為王,便是齊王,謚號“威”,故稱齊威王。 俗話說花花轎子大家抬,這馬屁拍的連齊威王也有點不好意思,反正這王爵也不要錢,得了,當(dāng)年兄弟你不是也打算稱王么,干脆一起稱王算了。于是,魏罃也升格成了魏王,謚號“惠”,是為魏惠王。 但是,卑躬屈節(jié)換不來真正的實力。四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330年秦軍圍困曲沃(山西臨汾市),魏國只好獻出少梁和河西之地求和。 但就在八年前,秦孝公去世,剛剛即位的秦惠文王將商鞅車裂,盡滅其族。 晉國(代指魏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魏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