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古詩詞的朋友基本都知道宋詞中有兩派,婉約派和豪放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蘇軾和辛棄疾等人,而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則是李清照、歐陽修等人。但有一個人,他既是蘇軾的徒弟,又是婉約派的代表詞人,被人列為“蘇門四學士”之一,他就是秦觀。 很多人可能對秦觀并不是很熟悉,但是他的那首《鵲橋仙》卻是被傳頌千年,尤其是其中那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更是曠世經典,單憑這首詞秦觀便能夠立于宋代詞林。秦觀一生作詞甚多,本期筆者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秦觀另一首很經典的詞,全文共4句卻有3句經典,最后一句更是讓蘇軾愛不釋手。 《踏莎行·郴州旅舍》-(北宋-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這首詞的白話譯文如下:樓臺隱沒在迷霧之中,月亮朦朦朧朧,就連渡口也看不見了,望斷天涯,所謂的桃花源卻是無處追尋。怎么能夠忍受棲息在春寒的孤館里,隨著杜鵑陣陣啼鳴,夕陽也緩緩西下。驛站送來遠方友人的書信,夾雜著對我的關心和問候,卻讓我更添幾分離愁別恨。郴江為什么不好好繞著郴山流呢?為什么非要流到瀟湘去呢? 說起這首詞就不能不提一下它的創作背景了,當時秦觀因為新舊黨爭被牽連,在仕途上被一貶再貶,最后在離郴州前作下這首詞。這首詩還有一個說法是,秦觀被牽連是因為蘇軾,在得知自己被牽連以后秦觀找臺諫官員求情疏通,而他這樣的行為被政敵作為把柄彈劾蘇軾兄弟,因為這件事秦觀這個“蘇門四學士”和蘇軾之間的關系就變得很微妙,而秦觀作這首詞就是為了向蘇軾表示自己對當初的后悔。 這首詞上闋開頭三句情景交融,通過對于景物樓臺津渡的模糊,其實也是描述詩人的內心的霧靄沉沉,而“桃源望斷無尋處”這一劇中“斷”字可以看出詩人矗立遠望了多久,由此也可以看出詩人內心的失望和痛苦。上闋后面兩句詩人所描述的意象都是比較凄涼的,就像“孤館”“春寒”“杜鵑”“斜陽”等,通過這些意象將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更是渲染的萬分悲涼,讀之便讓人愁苦不已。 下闋以敘實起手,前三句通過詩人對于遠方友人寄來的書信的心理活動,將詩人掙扎的內心躍然紙上,友人的問候本是一件高興的事情,但這挑動了詩人敏感脆弱的內心,往昔對比,自己身處此地接連貶謫,心中又怎么能不“此恨無數重”呢?末尾兩句,看似寫的是郴江的水流,其實是詩人對于生活的一種感悟,很多時候人是身不由己的,在滾滾大勢的裹挾下,只能不由自主地奔赴不可知的未來。 在這首4句詞中,共有三句驚艷世人的經典。王國維對第二句“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兩句贊譽頗多,認為可以和《詩經》中的“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相提并論。第三句則連用“驛寄梅花,魚傳尺素”兩個典故,卻全然不著痕跡,頗有水平。而秦觀的老師蘇軾則對于末兩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甚是喜歡,還將這首詞放在屏風上時常吟誦,更是哀嘆道:“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 對于秦觀的這首詞,大家有什么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