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之前有個小伙伴W,是挺多家長眼中的“小霸王”,比Joshua大概年長半年。大家看到Joshua 牙齒現在缺了一塊,也是在1歲半的時候,被他推了一把磕壞的。這幾年反反復復根管治療,最后還是保不住拔除了大門牙,這些都是之前的事情了。 對于“小霸王”這個詞,我其實感觸也很深刻。W個頭并不大,就是南方孩子的身材,但似乎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比如推搡其他小朋友,很用力地破壞設備,動不動發脾氣,對大人也很沒有禮貌,所以讓周圍的人都特別頭疼。
有很長一段時間,周圍一起玩的小伙伴們完全找不到跟W相處的方法啊,孩子家長們知道我做心理咨詢和幼兒教育,其實私下也會來問我,為什么W個性會這樣子呢,不知道為什么這孩子會變成“小霸王”。 那段時間關于W的評論當然很多,有些家長們認為他不尊重人,也不懂秩序,是一個自我為中心、自私的人,覺得W要學習和調整的地方還有很多,我收到最多的疑問便是,“是不是這個孩子天性就如此啊?” “這孩子是不是少了點管教?”只是大家猜想了很多天性、遺傳等各種問題,卻很少討論“家庭”。 但很多時候,當我們發現孩子變成問題兒童后,他鬧得人心惶惶、缺乏秩序感、無法相處,這種情況一定不會憑空出現的。 從布朗芬布倫納(Bronfenbrenner)的生態學理論角度看,我們的孩子并不是被動地接受他人和環境的影響,而是在積極地參與,并且跟環境產生直接的互動。這里說的環境背景,是與個體相互作用的家庭、同伴、學?;蜞従咏M成的環境。
家庭便是一個小的環境系統,我們跟父母之間的關系和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會共同塑造我們的人格和處事態度,而我們對家庭環境、關系的回應方式,無論被動還是主動,都同樣影響了我們最終成為一個怎么樣的人。 簡而言之,我們的性格和處事方式,基本上是兩股力量——“我們的環境”和“我們對環境的反應”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們來看看在W這件事情上,這兩股力量哪里出了問題。 1 強勢的媽媽+妥協的爸爸 在面對孩子教養行為中出現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問“為什么孩子會做這樣的事情”是毫不猶豫、脫口而出的,但是要讓我們問問自己,“在孩子出現的這個問題上,我的責任是什么”卻非常難。因為這在某程度上是一種自我解剖,它要求我們去解剖自己,這個過程會讓人無比痛苦。 在跟W爸爸和W媽媽深入溝通的過程中,我也感受到在W的養育上明顯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應對方式。 W媽媽對于W來說,是強勢的。在家里,W媽媽是所有意見的主導者,她形容自己是典型的“因為我是你媽媽,所以你就得聽我的”權威型家長。(是的,她也意識到這個狀況,后面我會繼續說。) 舉個例子,后來我家Joshua跟W碰巧報名了同一個興趣班,孩子獨立上課。但只要W出席的課程,幾乎每節W媽媽都要進去“救場”,因為W動不動就開始欺負其他小朋友,弄得課堂很難進展下去,每次W媽媽幾乎連人帶拖地拉W出了課室,一邊拖一邊怒氣沖沖地訓話,“到底要我說幾次你才不會那么搗蛋?!” W媽媽回憶跟W最激烈的一次爭吵是在W4歲的時候,他們一起在外面聚會,W還是大吵大鬧,折騰不已,當著全部人的面,W媽媽又爆發了,她說,“W,你真是野蠻的孩子,你永遠都不聽話,我真的是受夠了!你現在就留在這里,我不要你這個孩子了,你在這個飯廳里誰把你撿走都行,我不要你了!” 然后W媽媽就離開了餐廳。那一次W哭著追上去,抱住了在餐廳轉角處媽媽的大腿,W被震懾住了,一路哭著回家?;貞涍@件事情,對W媽媽的心情也不好受,表面上看好像震懾住了W,但實際上她自己也有很多的內疚,并為此惶惶不安。
爸爸和媽媽的性格并不一樣,爸爸的個性很溫和,非??蜌?,客氣到什么程度呢,如果大家一起滑滑梯,W爸爸看到W在推搡其他小孩子,其他小孩子大哭不已,爸爸走過去是先拉著W的手,然后非常溫和地問他,“你不小心碰到了別人啊,你看等你手不疼了咱們去道個歉好不好?”W毫不客氣地秒拒,轉身去玩其他,不管其他小孩子哭不哭。 W爸爸非常害怕說“不”,他不懂拒絕、不會提出自己的要求,害怕孩子因此不喜歡他,這在心理學上可以稱之為“親密關系被拒敏感”,因為沒有辦法拒絕孩子的要求,所以在親子關系中明明處于教導和示范位置,卻成了無限包容、毫無原則的狀態。 我當時問了W爸爸一個問題,“你很害怕說不,是不是擔心一旦對孩子說了不之后,孩子就不再愛你親近你了?”很多時候,不敢說“不”是一種心理上的過度依賴,當我們過度依賴別人的時候,我們就會妥協、也沒有辦法去追問或者對別人想要的東西說“不”,因為害怕孩子會遠離、拒絕、反抗和生氣,我們反而會盡可能維系表面上的愉快,卻不知道其實是在加重孩子成長的困難。
2 缺乏方向盤的回應模式 當我們回看W是如何看待家里關系的時候,W有一句話特別深有含義,他說,“媽媽不肯的,找爸爸?!?/strong> 在孩子的相處方式中,存在被動和主動兩種回應模式,孩子所感受到的父母的情緒和態度,遠遠比具體的行為信息要多,孩子也只能夠通過觀察爸爸和媽媽的個性,來琢磨自己跟爸媽的相處方式。 W在早幾年的生活中就明白(可能2歲左右就已經明白了),在家里爸爸永遠都處在一個無限包容的位置,不管W做什么,他最終都會示弱,全盤接受W的想法和態度。孩子也會去試探媽媽的底線,因為媽媽的強勢,所以孩子也想明白到底在哪一個尺度,孩子能夠有話語權,或者能否跟媽媽爭一個話語權,所以他會用無止盡地逆反來做事情,直到看到媽媽怒不可遏為止。 W也明白,即便媽媽再生氣都好,爸爸都會包容他,他可以躲起來不需要承擔任何的責任,而最終所有的事情,都會不了了之,被爸爸媽媽擺平。 哪怕年齡再小,孩子仍然可以快速明白,在一個關系中可能占據上風,在一個關系中可能占據下風,但是孩子從來都沒有內在的方向盤來告訴他們,到底什么才是標準,怎么樣的行為是恰當的、怎么樣的行為是不合適的。 這也是為什么,W只能不斷地“復制”這個相處模式,把它放在跟其他小朋友、其他家庭相處的過程中,讓自己也變成了“小霸王”。
很多時候,父母真的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從鏡子中看到的每一個爸媽的行為,都會印刻在自己的腦海中,通過跟鏡子的互動,來摸索跟這個世界的關系和態度。 孩子的天性當然存在個性化差異,但是孩子最終形成一個怎么樣的人,是他跟環境相處后的綜合結果,而父母在年幼孩子內心所留下的,無疑是最為重要的那一面。 當我更進一步去跟W家庭接觸的時候,其實很多時候都發現他們的教養方式也并非憑空出現,比如W爸爸很害怕說不,是因為從小自己的爸爸總是過于嚴苛地要求他,永遠都是“你不能這樣”、“你不能那樣”、“如果你不這樣,就會怎么樣”; 而W媽媽如此強勢,是因為她是家里最小的一個,又是獨女,家里重男輕女,所以她從小都要靠自己的強勢和堅持,才能夠給自己爭取更多的資源,她缺乏安全感,需要話語權。 所以最終我們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共同改善孩子和家庭的情況,這里其實已經不僅僅是孩子的行為調整的問題了。
誠然孩子有他需要去學習的地方,比如自控力、社交力和情緒管理能力,但是如果父母愿意一同配合起來,針對自己身上的弱點也同步調整起來,只有這樣子,整個方案的改變效果才是最明顯的。 所以平時多問問自己,“在孩子出現的這個問題上,我的責任是什么”,做一做今天這個文章里的“解剖”,很多時候你會發現,養育這件事情啊,看起來是一種親子調整,但很多時候是我們的自我剖析。 只有我們看到了自己了,我們才能最終看明白孩子行為的始終。 萌芽的話 這篇文章是拿了授權的,因為跟W家庭一段時間了,也看著W的行為一點點改變,以及整個家庭的改變,所以現在拿了授權,去掉了隱私,開始逐漸寫W的故事了。其實很多朋友都會在后臺問我關于孩子如果行為不好、變成問題小孩、小霸王等情況,我應該怎么管,我也會問,你覺得在這件事情上,你的責任是什么? 但我也接到過這類似的答案,“我的責任是沒有教好他啊”、“我的責任是沒有看住他的行為,盯緊點就不會出事了”、“我的責任是對他過于信任”…… 不是的,不是的,這些回答都不是“自我剖析”,自我剖析是一種自己跟自己的行為對話,就好像打開一面鏡子,看到自己的行為細節,倒帶自己平時跟孩子相處的狀態,去想一想,到底在“孩子的環境”和“孩子對環境的反應”這兩股力量中,我們扮演了怎么樣的角色。 關于W如何改變的經歷,我還會繼續寫下去的,今天篇幅有限,就到這里吧,我也是第一次寫案例類的文章,有點不大確定大家能否看得懂(已經去掉很多理論了),都提提建議啦。留幾個開放性的問題,像W的家庭,爸爸過于溫和、媽媽過于強勢,是不是爸爸只要不那么妥協,媽媽只要不那么強勢,就解決問題了呢? 你們怎么看?覺得我們成人要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點,最難的地方在哪里?我也會接一些個案,如果每一個深刻經歷過的、成功改變過的家庭,我們都能把經驗匯集起來,其實也有可能會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助己助人啊。 the end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網的觀點和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