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寶貴,看有深度、有貨的內容 【亦文亦物聊文物 第 300期】全國最早的戲臺在上文中,對天齊殿的建筑特點進行了介紹,希望到晉城尋訪的朋友一定要留意,不要辜負瑰寶,空手而歸。今天,講岱廟的其他精彩看點。 岱廟戲臺 一、戲臺之爭冶底岱廟的戲臺爭論是最多的,爭論的焦點就在于: 它到底是金代的,還是明代的? 有的朋友可能不理解,這兩者有什么區別嗎? 須知,山西留存有元明清古戲臺一百多座?關鍵就在于,如果這是一座金代戲臺,那它就是全國目前現存最古老的戲臺! 對外標示牌 在這座戲臺(舞樓)的簡介牌上,赫然寫道:
這座戲臺外形是單檐十字歇山頂,四角為石柱,斗拱做法是明代手法,內里為攢尖藻井。至于說它是不是金代的,這需要拿出證據來,不能信口胡說,有一些人認為戲臺是金代的,主要的證據是石柱的題記。 從現狀來看,冶底岱廟戲臺的臺基和其中的三根石雕立柱是元代遺物,它的額枋、斗拱、梁架、屋頂全部是明代文物。 戲臺全景 山西古建大家柴澤俊先生從1972年到2004年曾經先后四次親自前往晉城考察這座戲臺,據他回憶,每次都是搬來梯子高高的爬到東南角的角柱上查看古代題記(已去世)。 據他回憶,石柱的技法和線條特點都是明朝的,上面的題記實際上風化非常嚴重,根本看不到太細致的記載,梁架斗拱都是明代的,籠統的把它歸結為金代戲臺十分不妥。 那么,歷代的戲臺又有著怎么的不同呢? 宋、金、元是我國戲臺最初出現的幾個朝代,現存遺物沒有爭議的就是元代為最早者。 戲臺最早不與廟分離,就建在廟里,名義是酬神,實際上就是當地百姓娛樂用的“公共劇院”。 宋、金時期比元代要早,它的戲臺是亭子樣式,簡單,且是方形框架,四四方方,人們看戲就是三面圍著或四面圍。 戲臺斗拱 到金代后期,出現了戲臺后筑墻的習慣,在這個地方筑墻其實是遮擋后面的視線,在前臺掛有帷幕,將暫時沒用的道具、演奏演員、衣服等都放在后場,是最早的后臺,外面看仍是三面圍觀。 元代前期仍然如此,后期就變化了,在兩側砌墻,成了只有一面留給觀眾看的樂樓,因此,幾面觀看是判定樂樓年份的最直接證據。 新絳稷益廟 元代戲臺 到明清兩代,戲臺越做越大,為了讓更多人看,越拉越長,平面成了長方形。 在元代,戲臺四角設大柱,柱上放著巨大的斗拱,沿著斗拱四方的額枋就結成了一個牢牢的框架結構(梁架),上面再設計出檐,斗拱可取四、五、六三種鋪作,屋頂也是歇山或十字歇山,內部梁架疊層選用兩層或三層,雷公柱懸在中央,就像一把寶傘,是十分漂亮大氣的,孰是孰非,我今年還要再去幾趟,做多次的考證。 戲臺頂部 二、乾隆石獅剛一下車,走過一條窄長的甬道,自西向東,就來到了岱廟的山門前,還沒有完全走進岱廟,就被它廟門前矗立的兩尊石獅子給震驚了。 門前的一對石獅 廟門前有石獅子本不稀奇,在古代,大戶人家門前立石獅也是常有的事情,談不上什么震驚。 可是,冶底岱廟門前立的兩個石獅子卻不是尋常之物。 首先,它個頭非常大,是我所見過的廟前石獅當中最大的一對。高約為兩米,通體用砂巖材質,在獅子腳下尚有一米多高的束腰型須彌基座。基座簡單,采用素面紋,四壁留有簡潔的框線。 其次,它的樣子很特殊。這兩尊石獅體態極為雄健,經過數百年風雨剝蝕依然完整,位置比較高,等于是來岱廟朝拜的香客都要在他們目光“注視”下才能進入,有一種盛氣凌人的感覺,不像一般寺廟看門獸那般平和,倒反而有了一股“官威”。 兩只石獅的前腳已經殘缺,只靠后腳支撐整個身體,但看起來卻極為平穩,即使有人坐在上面,也紋絲不動,古人對于石雕重心的把握確實令人嘆服。 石獅立于山門外 最后,它的年代并不久遠。咨詢廟里看護的老大爺,我知道這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一對石獅,前腿殘缺的具體年份記不清,從風格來推斷,倒也確實不是明朝之前的造像手法,清中期的石獅也能雕刻出這種氣魄來,著實讓我吃了一驚。 三、山西銀杏王這株銀杏長在岱廟的西南角,樹高25.4米,樹干高5米,胸徑達到了3.05米;整個樹冠東西長13米,南北長12米,根盤長達14.6米,主干上原有8大枝干,后來僅余下2根,據查是山西現存銀杏樹中最大的一株,被稱為銀杏王。 銀杏樹(手機拍攝 清晰圖可查看前文) 銀杏是古樹,僅僅在我國有發現,被稱為第四紀冰川期的“活化石”,被郭沫若贊譽為“東方圣者”,而世界上唯一的天然銀杏林在浙江的天目山,其他的則都是古代遺留的單株銀杏。 這是一株雌樹,日間陽光照射,樹影映入寺內的魚沼,樹影相配,是岱廟一大奇觀。 (聲名:圖文原創,剽竊、抄襲、搬運、改編,將追究法律責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