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監控攝像機的發展并未顯著提高國人的安防意識。直到1979年為止,安防產品仍以探測、報警及實體防護為主,且多應用在博物館及保密要害單位等高價值場所;隨著中國安防產業格局初步形成,安防產品應用領域逐步擴展到金融、房地產、運輸服務等行業。進入21世紀,視頻監控產品向數字化、高清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趨勢發展,在應用層面上也開始向社會化安防產品、民用市場深耕。 2012年,AI技術在安防市場上得到了大規模落地與應用,人工智能開始推動傳統安防產業進化和革新。前端信號的采集和探測設備中開始加入AI芯片,通過智能識別并篩選圖像再進行傳輸,減小傳輸空間和縮短時間;后端處理平臺可同時處理的前端相關產品數量大幅度增加,清晰度和識別準確度都顯著提高。 2009年AI技術開始在多行業初步應用,其中,安防監控是人工智能最先大規模產生商業價值的領域,也成為許多AI技術研發公司的切入點。2012年,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出臺促使眾多安防企業開始落地平安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設,另外,天網工程和雪亮工程等國家政策整體推動了AI安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AI和CV公司開始將安防領域作為其主要發展點之一。 從2005年開始的平安城市建設,到2011年啟動的智慧城市建設,以及后續提出的天網工程、雪亮工程等安防重點項目,AI在安防領域中不斷滲透,智能安防產品運用于實體事件的需求凸顯。從2012年起,傳統安防企業和AI+安防領域新興公司都開始注重安防產品在城市建設上的應用。另外,從地區維度上看,智能安防產品的應用最先出現在人口密集區域,典型地區如珠三角、長三角以及中部地區,這些地區對于智能化安防產品需求較高、安防應用的意義較大。 從2016年智能安防的概念被大面積提及開始,各公司在全國范圍內智能安防應用落地的舉措愈加頻繁,應用場景也從最初的公安和交通向其他行業拓展。 《中國安防行業“十三五”(2016-2020 年)發展規劃》 指出,“十三五”期間,安防行業將向規模化、自動化、智能化轉型升級,且到2020 年,安防企業總收入達到 8000 億元左右,年增長率達到 10%以上,按照規劃預期,到2022年安防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近萬億。 從目前行業的發展速度來看萬億目標似乎不難實現,但隨著AI技術的普及,傳統安防已經不能完全滿足人們對于安防準確度、廣泛程度和效率的需求。 在2017年,安防系統每天產生的海量圖像和視頻信息造成了嚴重的信息冗余,識別準確度和效率不夠,并且可應用的領域較為局限。在此基礎上,智能安防開始落實到產品需求上。算法、算力、數據作為AI+安防發展的三大要素,在產品落地上主要體現在視頻結構化(對視頻數據的識別和提取)、生物識別(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等)、物體特征識別(車牌識別系統)。 利用計算機視覺和視頻監控分析方法對攝像機拍錄的圖像序列進行自動分析,包括目標檢測、目標分割提取、目標識別、目標跟蹤,以及對監視場景中目標行為的理解與描述,理解圖像內容以及客觀場景的含義,從而指導并規劃行動。 生物識別技術是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為特征來進行個人身份鑒定的技術。人臉、指紋、虹膜三種識別方式是目前較廣泛的生物識別方式,三者的同時使用使得產品在便捷性、安全性和唯一性上都得到了保證。 判定一組圖像數據中是否包含某個特定的物體、圖像特征或運動狀態,在特定的環境中解決特定目標的識別。目前物體識別能做到的是簡單幾何圖形識別、人體識別、印刷或手寫文件識別等,在安防領域較為典型的應用是車牌識別系統,通過外設觸發和視頻觸發兩種方式,采集車輛圖像,自動識別車牌。 CCTV監控攝像機的發展并未顯著提高國人的安防意識。直到1979年為止,安防產品仍以探測、報警及實體防護為主,且多應用在博物館及保密要害單位等高價值場所;隨著中國安防產業格局初步形成,安防產品應用領域逐步擴展到金融、房地產、運輸服務等行業。進入21世紀,視頻監控產品向數字化、高清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趨勢發展,在應用層面上也開始向社會化安防產品、民用市場深耕。 2012年,AI技術在安防市場上得到了大規模落地與應用,人工智能開始推動傳統安防產業進化和革新。前端信號的采集和探測設備中開始加入AI芯片,通過智能識別并篩選圖像再進行傳輸,減小傳輸空間和縮短時間;后端處理平臺可同時處理的前端相關產品數量大幅度增加,清晰度和識別準確度都顯著提高。 在安防產業鏈中,硬件設備制造、系統集成及運營服務是產業鏈的核心,渠道推廣是產業鏈的經脈。未來安防產業的運營升級勢在必行,通過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是眾多企業的發展趨勢。 從A&S2017年“全球安防50強”排行來看,榜內50家公司中有33家主營業務為視頻監控,少數公司專注于出入口控制和防盜報警領域,從事安防其他業務的公司數量非常少。 在中國這種分布情況更為明顯:安防應用場景分類中視頻監控占比達51%,其中海康威視、大華股份和宇視科技市場份額穩居前三。如今,視頻監控作為安防代表性的子領域,開始廣泛應用于平安城市建設、智能交通、金融等細分應用領域中。 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統計數據,2016年我國安防企業數量近2.2萬家,從業人數達160萬人。根據2018年同花順反饋的數據,目前所屬概念為安防的上市公司有65家,主營業務為安防的企業達到17家,新三板企業在安防領域中有62家公司,相關業務與安防有關的達到86家,其中大部分業務基于安防熱門子領域技術研發。 從安防行業規模來看,考慮到AI技術普及度較低、智能化產品價格偏高、場景應用局限性大、對智能產品接受度不夠等因素,目前大部分安防企業對于AI技術的應用還處在接受并嘗試使用階段,超過90%的市場份額仍被傳統安防占據。但從增長趨勢中可以看出,AI在安防領域的附加價值開始凸顯。根據A&S“全球安防50強”排行中國企業數量來看,2017年的數量突破與AI技術引用關系匪淺。 從2012年大量CV初創公司涌入安防市場后,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技術運用于安防行業已經成為行業趨勢,而安防行業對于計算機視覺來說屬于強剛需領域,也是人工智能最先大規模產生商業價值的領域。 安防產業對于智能化的需求,讓更多企業紛紛布局智能安防,研發相關的安防智能產品。新興代表公司如云從科技,商湯科技,曠視科技和依圖科技;安防巨頭,如海康威視、大華股份和宇視科技,研發智能安防產品,并成立獨立智能芯片研發團隊,進入智能安防市場并保持本身行業地位。 雖然目前市場上各大安防企業深度學習智能產品的宣傳側重點各有不同,但出發點都離不開四個方向: 安防產業根據產業鏈可以劃分為上中下游,上游包括零部件、技術及算法供應商,中游為產品生產商,下游為產品經銷商,其中大眾所熟悉的安防企業多聚集在中游。隨著智能技術的引入,人臉識別逐漸成為安防產業新熱點,技術上的不斷成熟已經成為中國城市性視頻監控項目建設的新要求。 |
|
來自: 昵稱m5Gu5 > 《裝備技術發展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