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中醫藥大學林大勇教授 提起阿爾茨海默病,有些人可能會感到陌生,但說起“老年癡呆”,想必很多人都會露出苦笑。 據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官網報道,2018年全球約有5千萬人患有老年癡呆,事實上由于飲食、壓力及環境污染等因素,老年癡呆已經出現了“年輕化”的苗頭。預估到2050年,癡呆人數將飆升至1.52億。 而現代醫學對本病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充分闡明,導致現階段西醫并沒有確實有效的治療藥物,臨床療效并不樂觀。 反觀我國傳統醫學通過針灸和中藥可有效抑制神經元凋亡,改善腦代謝,進一步反映了中醫論治AD的科學性、現實性和可操作性。 今天我們跟隨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傷寒論教研室林大勇教授,系統學習,中醫是如何治療老年癡呆。 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組原發性退行性腦變性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認知和記憶功能的不斷下降,日常的生活能力進行性減退,并伴有各種神經精神癥狀和行為障礙。 《素問·調經論》“血并于下,氣并于上,亂而喜忘。”最早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病的關鍵,即氣血的異常運行,同時也提示了本病應從氣血論治。 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出:“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提示本病之病因系瘀血內阻,蒙蔽神明。“其人如狂”“喜忘”也對應了AD的記憶減退及行為異常。 同時,仲景指明本病之預后轉歸為“血自下,下者愈”,說明如果患者有自行下血之機轉,瘀可隨血下而去,患者可神清志明。 若患者沒有自行下血之機轉,醫者當用“逐瘀下血”之法,使瘀血得下,遂脈道通暢,并且瘀血一去,新血可生,從而使元神之府得以濡養,則諸癥皆消。 中醫對病因病機的認識 年老體衰,腎精虧損,髓海空虛 中醫認為,腦為髓海,元神之府,其位居高巔之上,必在氣血精髓充養之下,以內統五臟六腑之能,外驅形體百骸之用。《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若腎精充足,生髓功能旺盛,則髓海充實,故人之智力強健,思維活躍,耳聰目明。 若因年老腎精日漸不足,生髓無力,可導致精髓不足以上達清竅,則神明失養,不能外驅機體之五官九竅,漸至“喜忘”、“如狂”,甚則癡呆。 2 飲食不節,思慮過度 勞傷心脾,痰濁內生 正常情況下,心陽充沛,能震攝水飲。脾氣健旺,可通過脾之“散精”則“水精四布”,水液輸布代謝如常。若長期飲食肥甘厚味、嗜酒成性,或思慮過度,勞傷心脾,致使心陽不能震攝,而水飲泛濫,水聚成痰;脾之運化失常,而痰濁內生,最易蒙蔽神竅,遂成本病。 3 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氣滯血瘀 “肝主疏泄”,可使情志暢達;反之若因情志不遂,則可導致肝主疏泄失常,氣機郁滯。“氣為血之帥”,氣不行則血不暢,遂成瘀血。 瘀血系本病之關鍵病理因素。瘀血的存在,不僅提示氣不能正常運行,同時也說明“心主血脈”的功能異常。 而“心主血脈”是“心主神志”的物質基礎。心主血脈,能正常輸送血液以營養全身,也包括為心臟本身提供生命活動必要的物質,正所謂“心血能養心神”。血液屬于廣義之精的范疇,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 故《靈樞·營衛生會》曰:“血者,神氣也。”可見,神明之病變必然與“心主血脈”的異常密切相關。本病表現為“喜忘”、“其人如狂”,并進行性加重,這些“心主神明”的異常表現也正是“心主血脈”異常的反映。 血液不能正常地在脈道中運行輸布,以至于凝結聚集從而形成了“瘀血”。“瘀血”不僅是血行異常所產生的病理產物,同時,又成為新的致病因素。 “瘀血”為有形之物,阻滯脈道,進一步加大血行障礙,甚至會出現“瘀血內阻,血不循經”而致出血。 并且,“瘀血不除,新血難生”,最終血液不能上達于元神之府,血脈之中盡是敗惡蓄血,蒙蔽神明,遂成本病“喜忘”、“如狂”之證。因此,“瘀血”是本病之關鍵病理因素。 中醫針藥并舉、辨證論治AD 培補腎元,填精益髓 針灸治療:取百會、腎俞、太溪、懸鐘為主穴。百會屬督脈,督脈入絡于腦,取穴百會,以調氣血上榮腦髓;腎俞配太溪,俞原相配,可補腎填精益髓;懸鐘為髓之會,可益髓健腦。 若屬腎氣不足者,治宜腎之俞穴、募穴,即腎俞穴和京門穴,以及取穴任、督、足少陰經之腧穴為主,針用補法或者針灸并用。 若屬腎陽不足者,取穴宜取任、督二脈和足少陰經之腧穴為主,針用補法,或針灸并施,多灸為宜。若偏于腎陰虧損者,宜取足太陽經和足少陰經之腧穴為主,并可配以手太陰經和手少陰經腧穴,針用補法。 方藥治療:若屬腎精不足,髓海空虛者,治宜培補腎元,填精益髓,方用左歸丸、龜鹿二仙膠等加減。 藥用:熟地、山萸肉、枸杞、當歸、杜仲、菟絲子、山藥、白術、砂仁、炙甘草、鹿角膠、龜板膠等。 若伴有腎虛小便失禁者,可重用山藥,并加益智仁;若便秘者,加生首烏、肉蓯蓉等。 健脾養心,滌痰化濁 針灸治療:取百會、足三里、脾俞、心俞為主穴。督脈入絡于腦,百會調補經氣;心俞、脾俞相配,以健脾養心;取穴足三里以資氣血生化之源。若有痰濁內阻者,取穴內關、中脘、豐隆、陰陵泉。 內關寬中調氣;中脘和中健脾;豐隆調理中氣,降利痰濁;陰陵泉為脾經之合穴,健脾利濕,理氣化痰降濁。 若有心陽不足,宜取手厥陰經腧穴和心之俞、募穴為主,針用補法,或針灸并用。若有心陰不足者,治宜取手厥陰、手足少陰之腧穴,針用補法。若脾虛者,治宜取足太陰、足陽明經腧穴和脾之俞、募穴,針用補法,并以重灸。 方藥治療:若屬心脾兩虛,氣血不足者,治宜益氣補血,養心安神,方用歸脾湯、當歸芍藥散等加減。 藥用:黨參、白術、黃芪、當歸、炙甘草、茯苓、遠志、酸棗仁、木香、龍眼肉、生姜、大棗、川芎、澤瀉等。 若有痰濁者,當用滌痰湯之類逐痰化濁。藥用:半夏、陳皮、竹茹、枳實、膽南星、石菖蒲、遠志、天竺黃、郁金、白術、茯苓、神曲、炙甘草等。 疏肝理氣,活血逐瘀 針灸治療:取期門、太沖、陽陵泉、三陰交、合谷、血海為主穴。肝經布脅肋,期門穴乃肝之募穴,有疏肝解郁,寬胸理氣之功;配伍膽經合穴陽陵泉,可疏理肝膽,調理氣血;三陰交健脾疏肝,行氣通絡;合谷行氣通絡,祛瘀止痛;血海能則行氣活血逐瘀。 肝氣郁結者,治宜取足厥陰經、少陽、陽明、太陰經之腧穴為主,針用瀉法。瘀血為主者,宜配合手厥陰、手少陰經之腧穴,以及心之背俞穴等,針用瀉法,或補瀉兼施。 方藥治療:肝郁氣滯血瘀者,治宜疏肝理氣,活血逐瘀,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藥用:當歸、生地、桃仁、紅花、枳殼、赤芍、牛膝、柴胡、川芎、桔梗、炙甘草。 若血瘀日久化熱者,加丹皮清熱涼血;若伴有短氣乏力者,酌加黃芪、雞血藤益氣養血。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醫并沒有被時間淘汰,反而隨著無數中醫人的挖掘,更多的適應于各類現代疾病。 近期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承認針灸針為醫療器具,承認中醫為“獨立的完整醫學系統”,已經證實了中醫的蓬勃發展已經引起了全球性的思潮。 然而中醫藥的發展傳承離不開我們當代中醫人,離不開我們對中醫經方的深度挖掘和學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