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帆涉滄波,瞬息三萬里。 這首《風雨歸舟圖》詩是南宋末年大臣家鉉翁(約1213-1297)所作。這首詩充滿了畫面感,令人贊嘆!從幾何時,歷代眾畫家都喜愛上了畫《風雨歸舟圖》,在中國畫中久負盛名。 ▲清代 金農《風雨歸舟圖》 隨著描繪這一風格的畫家越來越多,《風雨歸舟圖》已然成了一類書畫作品的共名,成為“中國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跡”。歷史上許多畫家都畫過這個主題,如南宋的蘇顯祖、明代的戴進、藍瑛、張宏、清代的謝彬、金農等等,近代的吳昌碩、傅抱石也都畫過這一題材。 為何歷代畫家皆喜歡畫《風雨歸舟圖》呢?小編認為,“風雨”是一種自然現象,同時能代表社會環境的復雜和作者心境的優劣;而“歸舟”代表一種自我突破和歸屬感,就像一個人在外冒雨歸家,會覺得溫暖而舒適一樣,同時也可代表一種美好的祈愿和感嘆。今天多藝堂僅評說歷史較為久遠的南宋蘇顯祖和明代戴進的《風雨歸舟圖》,感受一下幾百年前的畫家之風。 ▲南宋 蘇顯祖《風雨歸舟圖》 南宋宮廷畫師蘇顯祖畫的這幅《風雨歸舟圖》,乃傳世孤本。畫中煙云莽莽,雨氣濛濛,遠山郁郁森森,如巨斧劈皴;近水波紋漣漣,似細羽輕搖。河中梢公披蓑撐篙逆流行舟,橋上鄉人荷傘頂風急步斷魂,神態生動。兩岸泥石樹叢,錯落有致,互相呼應。畫面的右上方,明代書畫大師沈周題七律一首:“小橋槐木映沙陂,可似幽人北臥帷。領略風雨詩思好,規摹粉本墨痕遲。興成揮汗涼生肘,吟罷披襟月入池。何時借我西窗榻,相對寒燈訂后期。” 蘇顯祖在中國畫歷史上,幾乎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少有記載。僅在明末朱謀垔《畫史會要》里入載,謂“蘇顯祖,嘉定(寧宗朝,1208-1224年)待詔,錢塘(今杭州)人,俱工山水、人物。”時與夏圭、馬遠齊名,筆墨相近,其作品世所罕見。 說完南宋蘇顯祖的《風雨歸舟圖》,再說說明代畫家戴進(1388-1462)的《風雨歸舟圖》。戴進也是一位宮廷畫師,宣德年間任職直仁殿待詔。戴進擅畫山水、人物、花鳥、蟲草。山水師法宋代馬遠、夏圭,中年猶守陳法,晚年縱逸出蹊徑,自成一家,為“浙派繪畫”開山鼻祖。 ▲明代 戴進《風雨歸舟圖》 戴進的這幅畫描繪了暴雨降臨的瞬間,風雨交加,江面上小舟顛簸擺蕩,行人迎風而行,冒雨歸家的情景。為了展現大自然戲劇性的一刻,戴進運用寬闊的濕筆,快速斜掃畫面,表現大雨滂沱如潑、雨霧翻騰的撼人氣勢,同時也畫出了翻折的樹葉、蘆葦,以及逆風而行的小舟形成一種垂直逆向,加強整幅畫的氣韻和動勢。和宋代蘇顯祖的畫作相比,戴進的構圖動勢更為強烈,筆墨也更加奔放縱恣,此畫風一度影響了后來的明代宮廷畫家,成為描繪這類風雨山水圖的典范之作。 ▲ 戴進《風雨歸舟圖》局部放大 ▲ 戴進《風雨歸舟圖》局部放大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