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少伯 (1906—1987),字德淵,江蘇溧陽人。1927年畢業于丁甘仁先生等創辦的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師從丁濟萬,曾任上海中醫專門學校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腎臟病學科創始人,長期致力于腎臟病研究。桃李甚眾,傳承者遍及心、肺、脾胃、腎各科,今之申城名醫黃吉賡、鐘念文、蔡淦、鄭平東、何立群等皆出其門下。 同治法是根據臟腑之間以經絡聯通,或是臟器接近以膜相聯,氣化相通,病理相關等的關系,并依據中醫五行學說的理論,臨床以一個臟器為主,兼顧其他臟器治療,以達到臟腑同治的目的。 心系疾病隸屬中醫學“心悸”“胸痹”“水腫”“喘證”等范疇,多表現為乏力發紺、心慌胸悶、氣短氣急、心前區陣痛、下肢水腫等癥。歷代醫家曾從虛、寒、痰、瘀等不同角度論述心病之病機,皆執一端,治療亦各有偏重,然療效參差。目前普遍認為心病多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包括陽虛、陰虛、氣虛,標實則包括寒凝、痰阻、水飲、血瘀、熱毒、氣滯,諸病理因素往往相兼為病。童氏認為,心病發病很少源于本臟之因,諸邪皆來自其他臟腑,因此病機多不單純,常為兩臟或多臟合病,故而分析心系疾病僅從以上病理因素入手尚有不逮,應結合他臟通盤考慮病機,方能切中肯綮,治療亦應與他臟同治以提高療效。 對于各種心系疾病,童少伯常根據其特點不同而結合不同臟腑施治,具體如下: “心(脾)胃同治” 治療冠心病 冠心病又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為粥樣硬化病變引起的血管狹窄或阻塞。童氏認為,粥樣硬化的實質為痰瘀互結,而痰、瘀的形成與脾胃的受納運化失權密切相關。首先,胃主受納,脾主運化,百骸五臟皆需脾胃運化之后天之精溫養。《脾胃論》有云:“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若脾胃功能失常,則后天生化乏源,氣血生成不足,無以上奉于心,心失所養則心氣、心陽漸虛,氣虛失于推動,陽虛失于溫煦,故血脈因之凝澀,日久血瘀乃成。其次,《證治匯補》有云“脾為生痰之源”,若脾氣虧虛,運化水液功能失常,則津液不歸正化而成痰濕,痰濕上擾于心,停滯心絡,痰阻又可進一步加重氣滯、血瘀。第三,中焦脾胃為全身氣機升降之樞紐,若脾胃既傷,失于升清降濁,則全身氣機壅塞,上焦心脈之氣滯血瘀亦因而加重;另一方面,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兼有脾虛不運、胃失和降、痰濁阻滯所致的乏力納呆、脘腹脹滿、腹瀉或便秘,舌苔白膩或黃膩等臨床表現,故冠心病屬心胃(脾)同病,應心胃(脾)同治。具體包括以下層次。 1.健脾養胃以助生化運化 由于脾胃虛弱是冠心病之痰、瘀、寒、氣滯之重要成因,故童氏立方總以健脾養胃為先,臨床常以四君子湯之意,投以黨參、黃芪、白術、茯苓、炙甘草益氣健脾運脾,并以谷芽、麥芽、神曲、陳皮養胃健胃和胃,陽虛者加入干姜,陰虛者則酌加山藥、沙參。脾胃健則生化運化正常,心之氣血充盛,津液輸布正常,內不生邪,外不受邪。 2.行氣降胃以復氣機 針對冠心病患者存在氣滯及大部分兼有胃失和降癥狀的特點,童氏每投以行氣降胃之藥以恢復中焦升降之機,常取木香順氣丸之意,投以木香、厚樸、青皮、蘇梗、枳實、生姜等藥,脾虛不甚者可用至五六味,脾虛明顯者則酌用一兩味,對于濕邪礙胃致氣滯者,又常加用藿香、佩蘭化濕和胃以利氣機。 3.化痰祛瘀以利脈寧心 在益氣行氣、治理中焦脾胃的基礎上,童氏進一步治心,即選擇化痰祛瘀之品以改善動脈粥樣硬化,降低冠脈血管狹窄程度,同時予以少量化痰寧心安神之品。臨證喜取十味溫膽湯之意,以制半夏、全瓜蔞、竹茹、香附等行氣化痰,酸棗仁、遠志化痰寧心,并投以丹參、赤芍、川芎活血化瘀。 “心肝同治” 治療心絞痛 心絞痛屬中醫“胸痹”范疇,嚴重時可出現胸痛徹背、背痛徹心、口唇青紫等癥狀。童氏認為,通則不痛,不通則痛,引起心絞痛的原因無外乎不通,而引起不通的因素又各有所別,有氣滯者、有血瘀者、有寒涼者等等;又肝藏血、主疏泄,心主血,兩者共同維持血液在體內的正常運行,若肝氣不舒,氣滯血瘀或血瘀導致氣滯,甚至情志失調,誘發心絞痛發作。故治療要注意心肝二臟的共同治療,具體層次如下。 1.疏肝理氣貫穿始終 由于氣滯為心絞痛致病之核心,肝又為調氣之核心,故童氏認為無論是密集發作期還是緩解期,都應始終抓住疏肝理氣這一根本治法,臨床常取柴胡疏肝散之意,以柴胡、香附疏肝理氣,陳皮、枳殼理氣行滯,另外還喜用薄荷一味,認為此品功專入肝,較柴胡更為輕清,行氣解郁之功顯著,然此藥辛香走竄,臨證投3g即可,過用則恐傷正,反于氣機不利。對于因寒致氣滯者,酌加薤白、桂枝溫通胸中陽氣;對于食滯致氣滯者,則酌加山楂、谷芽、麥芽消食和胃,從而解決氣滯之根源,為疏肝理氣行滯藥的使用打下基礎。 2.急則活血止痛,緩則兼顧化痰 除調氣之外,童氏認為活血藥之應用亦不可少,因為在心絞痛急性發作時雖無血瘀加重,但現代藥理已證明部分活血藥具有擴張冠脈或其他血管之作用,亦可增加心肌血流量,緩解心絞痛,故臨床喜用當歸、紅花、赤芍、郁金等;在止痛方面,仍從治肝入手,以芍藥、炙甘草相伍養血柔肝止痛,川楝子、延胡索相伍疏肝理氣活血止痛;在疾病緩解期則注重治本,從痰、瘀入手,以桃紅四物湯為主活血破瘀,蒼術、白術、茯苓、炙甘草健脾運脾,陳皮、制半夏、全瓜蔞等行氣化痰。 “心脾同治” 治療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臟搏動的頻率和(或)節律異常,屬中醫學“心悸”范疇。童氏認為,心律失常是心肌的活動異常。《素問·痿論》有云“脾主身之肌肉”,心肌亦屬肌肉,故其異常亦應責之于脾。脾虛氣血生化失權,無以榮養心肌,心肌失養則失其所常,出現異常頻率節律;另外,脾虛則痰、瘀內生,阻滯心肌之氣機,亦可使心肌活動受到障礙,產生或加重心律失常。故而治療心律失常應心脾同治,具體層次如下。 1.益氣健脾養血為主,補中有通 童氏認為,心律失常大多源自脾虛不能養心肌,此時心之氣血俱虧,故當以益氣健脾養血為主,脾氣得健則生化不絕,心之氣血亦可隨之漸旺而心悸自止,另外應加入少量行氣藥,既可使補而不滯,又可增強脾之運化。臨證喜取歸脾湯之意,以黨參、黃芪、白術、炙甘草健運脾土,加當歸、龍眼肉補養心血,更投以木香理氣醒脾、兼制諸藥之滋膩,諸藥相合,心脾兼顧以治本。 2.化瘀消痰為輔 童氏認為,脾虛之人氣不足以行血布津,日久必生痰、瘀,痰瘀有礙氣機,故可加重心律失常,因此勿忘輔以化瘀消痰之法以治其標,臨證根據痰瘀之嚴重程度酌情加用赤芍、丹參活血化瘀,陳皮、半夏理氣消痰。 3.安神寧心以定悸 由于緊張、煩躁、失眠等癥狀可加重心律失常,而以上因素消失后往往心律失常亦可緩解,故童氏認為,適當應用安神寧心之法有利于改善心律失常的嚴重程度,這對于前述兩點治法有重要的補充意義。臨證喜用酸棗仁、遠志、茯神安神定悸,若患者心悸較重,則投以重鎮安神之龍骨、牡蠣以達到減輕心悸之效果。 “心腎同治” 治療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指心肌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導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從而表現為心慌氣急、乏力、發紺、水腫、畏寒等癥,證屬中醫“心悸”“喘病”“水腫”范疇。童氏認為,此病雖病位在心,然其要在腎。《臨證指南醫案·喘》有云“在肺為實,在腎為虛”,腎中陽氣虛衰不能納氣,故發為喘;腎主水液,《景岳全書·腫脹》有云“凡水腫等證……其本在腎”,腎陽虛不能化氣行水則成水飲之邪,水邪泛溢肌膚故發為腫,水飲凌心故發為悸。另外,該病早期主要表現為心之氣陽虛,后期則為心腎陽虛,而腎中之真陽乃是五臟陽氣之根,腎中陽氣旺盛則心陽亦壯,故扶助腎陽即可治療心陽虛。由以上諸點可知,無論心衰前期或后期均應心腎同治,具體用藥思路如下。 1.首重扶陽,溫、潛、補結合 童氏認為,心力衰竭患者,一般發病時間較長,久病必損傷腎臟,腎為一身陰陽之根本,久病腎陽先虛,故扶助腎陽乃治療此疾之根本大法。附片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鹿角補腎陽、益精血,配以桂枝溫通心陽,三藥相配,溫熱之性可直達坎中而使君火立復,君火旺則水飲得化,腫、悸可除,但純陽之藥容易導致虛陽上浮,特別是疾病后期,陰液也虧階段,故童氏常配以龍牡之輩重鎮潛陽,枸杞、女貞子等滋陰補腎,以平為期。 2.利水為主,輔以培土 水為陰邪,其本在腎,制在脾,標在肺。心衰患者,水氣犯肺,肺失宣肅,可見咳嗽、氣急,故童氏認為當速去此邪,臨床在扶陽的基礎上,喜用葶藶子、冬瓜子相伍行水消腫,又因水腫“其制在脾”,故在應用利水藥的同時,常投以炒白術、炙甘草益氣健脾,培土以制水,輔助利水藥消腫之效果。 3.活血寧心 冠心病等心系疾病后期,心腎陽虛,陽氣不足,運化無力,氣滯血瘀,故心衰病人常兼有血瘀,故治療心衰時童氏常佐以赤芍、當歸等藥以活血化瘀。另外,心主神志,心病神志失常,可見心悸不安癥狀,童氏則習慣投以茯神利水寧心安神。 總之,心系疾病屬臨床之難癥、重癥,其病機錯綜復雜,正虛并見,病理因素相互交織,歷代醫家多從一個或數個病理因素論治,很少審及其他臟腑之虛實。童氏則遍觀五臟,從整體查探心病之來由,對不同心系疾病所涉之臟腑予以提煉,針對核心臟腑以同治之法干預之,可謂深得心疾之癥結,故用藥如神,有桴鼓之效。后學當仔細體會其兩臟同治之思路及方法,舉一反三,以求在更多疾病之辨治中取得新的突破。 本文選自《海派中醫內科丁甘仁流派系列叢書——童少伯學術經驗集》,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何立群。轉載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