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上,真正能在家教上稱得上“古今第一人”者,唯梁任公梁啟超是也!人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梁啟超的九個子女在性格等各方面也各有千秋,但最終,他們卻都在梁啟超的培養下成了國家的頂級人才。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這句俗話,說的就是梁啟超的九個子女。其中,三院士指的是梁啟超長子梁思成、二子梁思永(1948年兩兄弟同時成為國立中央研究院的首屆院士)、五子梁思禮(新中國中科院院士)。 除了這三院士之外,梁啟超其他的六個子女也都被培養成了“人中龍鳳”。其中:長女梁思順,是詩詞研究專家;三子梁思忠,西點軍校畢業,曾參與淞滬抗戰;二女梁思莊,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著名圖書館學家;四子梁思達,經濟學家,合著《中國近代經濟史》;三女梁思懿,著名社會活動家;四女梁思寧,早年就讀南開大學,后奔赴新四軍參加革命。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梁啟超的九個孩子不僅個個品性純良、皆成領域精英,而且他們成年后的婚姻生活也都相當美滿幸福。長子梁思成與美、才女林徽因伉儷情深;次子梁思永與才女李福曼青梅竹馬、恩愛一世;四子梁思達與美女俞雪臻相濡以沫、篤定情深...... 家庭教育的核心檢驗除了是否成才外,就是婚姻質量了。在這兩方面,梁啟超的九個孩子全部做到了頂級。事實證明,這絕不是遺傳基因,或者巧合的結果。的確,這背后與梁啟超對九個子女所付出的努力有關。 作為中國的大思想家、教育家,梁啟超平日的忙碌程度可想而知,在這些之外,他還是寫出1400萬字的超級作家。但即使再忙,在教育子女上,梁啟超一絲也未曾有過含糊。 梁啟超并沒有給孩子們制定成文的“家訓”一類的東西,他對子女的教育,幾乎全是言傳身教。而這位忙碌的父親,他言傳身教的一個主要載體,就是書信了。 梁啟超現存的400多封家書里,記載著他和孩子們生活的點滴,也記載了他對孩子們的殷殷期望。然而,這些,都并不是梁啟超和孩子們家書的主要內容,讓很多現在的家長意外的是,梁啟超這個做父親的,在信里大部分時候,竟是在“表達愛”!對,梁啟超和子女家書的主要內容不是講道理,也不是講方法,而是“講愛”! 也正因為這個特點,很多讀梁啟超給子女信的人,都會錯覺這些文字,多少不像一個男人的筆調。但梁啟超可不在乎這些,他的目的就是要讓自己的孩子們知道:他對他們每一個都是滿滿的愛。而愛,恰是梁啟超給自己子女的最重要的家教。實際上,當梁啟超以“愛”的方式去“教育”子女時,他就已經超越了絕大多數父母。因為,任何人,都可能會不喜歡,但大多數人卻都不會不喜歡“用愛的方式進行的教育”。 梁啟超在給孩子們的來往信箋中,給每一個孩子都取了一個溫暖而有愛的昵稱。 他給大女兒梁思順取愛稱:'大寶貝','我最愛的孩子';而三女兒梁思懿則被他取了'司馬懿'的愛稱;小兒子梁思禮的代號則是'老白鼻'(老baby的諧音);對二女兒梁思莊,他在信中則肉麻地稱她為'小寶貝莊莊”....... 梁啟超給女兒梁思順的信 一上來就稱“寶貝”,“白鼻”,這種愛的播撒在梁啟超的信里隨處可見,可以說梁啟超本身就是一個“愛的教育”的先行者。而這樣的愛稱,自然也能讓梁啟超的九個子女都覺得,自己是父親最愛、最特殊的孩子。而在愛稱之外,梁啟超給孩子們信的內容則同樣“愛意滿滿”。他在給二女兒梁思莊的信里寫到:
有一次,梁啟超說他喝了酒,特別想念女兒。雖不知道說點什么好,但總要說點什么。于是,他干脆就在信里:講他怎么愛女兒,怎么喜歡她的丈夫,他還提到了兒媳林徽因,說她是又一個女兒。不過他很快就補充一句:但要我愛她像愛你一樣,那是不可能的。 在一封寫給所有孩子的信里,他寫到:
我們今人,尚可通過這些有愛文字,想見梁啟超是含著怎樣的深情為孩子們寫信、做禮物的,何況他的孩子們呢。 但梁啟超從不只是在信里說愛,訴思念,他經常有意無意地在愛里,表達著他對孩子們的的期許,偶爾,他還會在信里給孩子們提點小要求、講點大道理。他在一封給長子梁思成的信里訴完思念后,筆鋒一轉說:
從信里可知,梁啟超雖然偶爾用愛的方式和孩子們講道理、說方法,可他的方式,卻從來是如此的溫暖,語言也是那般的生動、幽默。只這短短一句,梁思成自然就懂得了:處理好學習知識和消化知識的關系。“哦,就是猛火熬、慢火燉”,梁思成瞬間明朗。 而在自己的孩子表現不佳時,梁啟超從來不會第一時間責備,而是給予安慰和鼓勵。同樣是面臨孩子成績不佳的問題,今天的很多家長多半會嚴厲斥責孩子并施加壓力,而梁啟超的處理方式則截然不同。 二女梁思莊剛到加拿大時,一次考試,竟在班上只得了第十六名。梁啟超得知這個“噩耗”后,立刻寫信說:
一向名列前茅的孩子成績突然下滑,換成現在的家長,多半會急不可耐地責罵了。但梁啟超,卻第一時間送上了安慰,在安慰的同時,他還告訴孩子,爸爸對你的成績很滿意了。接著,他急忙給孩子找了各種理由,末了還不忘安慰說“好乖乖,不必著急!”這樣的方式,是否會讓孩子懈怠呢?答案恰恰相反,在這種愛的包容和鼓勵下,他的小莊莊更加努力了。 很快,梁思莊經過努力,成績一躍成為了班上前幾名。梁啟超高興之余,特意寫信囑咐:
在孩子考出好成績時,梁啟超這位父親,竟不是如今天的父母一般寫信大加“鼓勵”、“加猛油”,卻恰恰是給孩子們減壓說:“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沒錯,他是在告訴孩子:你們的成績,爸爸一點兒也不在乎,我在乎的是你的身體,所以:“卻是因為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了。”相信,任何一個孩子在收到父親這樣滿是溫暖關懷的信時,多半都會熱淚盈眶,同時充滿愛的力量。 相比成績,梁啟超一直和孩子們強調,自己更在意的,是子女的人品,他在信里對孩子們說:
梁啟超還將愛國教育也融入了家庭教育中,他用一封封滿是愛的氣息的書信,將一生不變的家國情懷,融入了梁氏后人的血脈。 也正因此,梁啟超9個子女中有7個在哈佛等頂級名校畢業后,都無一例外地,全部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并一直致力于國家的建設。他的小兒子梁思禮在畢業回國后,曾領導和參加多種導彈、運載火箭控制系統的研制、試驗。梁思禮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研制中首次采用新技術,為向太平洋成功發射遠程導彈試驗作出重要貢獻..... 正是在這種愛的教育下,梁啟超才創造出了“一門三院士、九子女皆才俊”的奇跡。但其實,這種奇跡,任何人都可以創造,如果我們也能如梁啟超這般,將愛揉進教育里的話! 孰不知,在家庭教育里,最好的家教從來都是最簡單的,對,給夠愛就行了!愛的教育,勝過一切。還是那句話,最好的東西,從來是免費的。最好的教育,也從來不是物質、錢財堆積的結果,而恰是愛的結果!只有當子女從家庭里獲得的愛足夠多時,他才能獲得愛的能力,這種愛的能力,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它能助子女在學業、事業、婚姻等等上,都取得成功、獲得圓滿,甚至創造奇跡。 愿我們,都能擁有愛的能力,并創造愛的奇跡。 |
|
來自: 昵稱18154423 > 《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