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介紹到,這是因為物理學在科學體系中的“根本性”,它關注的內容往往是一個時代的人們認知所能達到的最基礎、最遙遠、最細微、最極限的存在,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個星球文明所能掌握的物理學知識的層次,就決定了它們能發展到哪一個階段。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現實生活中非常冷門的物理學,往往會誕生那些最重要的人。 物理學史方面的專家曾經做過統計,在目前全世界正規的科學家群體中,對物理學家的排名其實是有有一些統一觀點的。首先就是牛頓和愛因斯坦排名前2,誰第一還存在一些爭議,但除了他倆,沒有人能夠進入前2名的偉大位置。第三的排名也很有特點,他是麥克斯韋,是唯一一個在全世界科學家看來都沒有爭議的角色,由于麥克斯韋成功統一了電場和磁場,為物理學的大統一革命邁出重要一步,但是離牛頓和愛因斯坦“以一人之力打開全新篇章”的成就又差那么一點,同時又比其他所有物理學家都更突出,所以他排名第三幾乎從未有過爭議。 為什么說是幾乎呢?因為有一個人可能稍微撼動麥克斯韋的歷史地位,更重要的是他還活著,而且更令人驕傲的一點在于,他是中國人!沒錯,你一定想到了,那就是偉大的楊振寧教授。雖然在我們國內,對于這位偉大的賢者的討論幾乎就沒有“正經”過,因此,很少有國人知道的是,楊振寧教授在純粹的學術上的貢獻,是可以與牛、愛、麥克斯韋一較高下的。所以,在歐美學界他已經被推崇為“在世科學家中最偉大的人”,請注意,是科學家,不是物理學家;請注意,是“最偉大”,沒有“之一”。 ?楊振寧教授構建了標準模型,這個東西有什么貢獻呢?也許復雜的物理學解釋難以讓人接受,簡單說來,你可以把它理解為“大半個牛頓體系”,或者“大半個相對論”,嚴格說來,任何人想要在目前的物理學視野里,把目光可及的極限位置繼續向前推進,他就必須通過楊振寧的“標準模型”來做這件事。這就像任何人想要修建高樓大廈,他就必須學牛頓力學和高等數學一樣的道理。所以在楊振寧教授晚年某次生日時,11名諾貝爾獎得主一起以“學生”的姿態為他慶生,因為他們的諾貝爾獎成果,全部是在楊振寧教授的“標準模型”基礎上進行的。這個模型在物理學意義上的貢獻,并不比麥克斯韋的電磁場差。 因此,有不少世界重量級科學家認為,楊振寧可以取代麥克斯韋“歷史第三”的位置。當然,由于麥克斯韋電磁場更加基礎,因此更多科學家是認可麥克斯韋的。只不過能擁有“撼動麥克斯韋”的認可度,也是非常偉大了。而借用權威學術期刊的排名,則用了“歷史前20”這樣含蓄而嚴謹的說法。(因此小編在此不得不插一句,在那個落后的年代,我們國家絕大部分的行業、名人都與“世界領先”相差甚遠,在世界上也被人看不起,然而楊教授卻已經做到了“世界第一”的水準,為全人類做出偉大貢獻的同時,極大改變了華人的形象。所以在今天看來,他是中國人的英雄,甚至可以說是中國人最偉大的那一個英雄。也許目前很多人難以理解這一點,但是幾百年后,許多中國人的名字都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了,但他的名字一定還存在著,就像伽利略、亞里士多德對于現代人的意義一樣。而詆毀他的那些人,只需要十幾年,至多幾十年的時間,就會被人們公認為無知。) 至于為什么愛因斯坦和牛頓無法確定誰是“第一”,科學家介紹到,這是因為愛因斯坦所做出的貢獻跨度更大,更加的“天才”,但是其中的大部分還沒有應用到現實世界當中。而牛頓的力學和微積分,雖然在同時代中也有很多科學家取得了相近程度的成果,如果沒有牛頓,在短時期內會出現替代者,不像愛因斯坦那樣“奪目”,但是不得不承認,牛頓的成果是這個現代化社會構建起來的基礎,我們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在使用牛頓的理論。所以評價角度不同,誰第一的結果就不同。 熱愛科學的朋友,你們心目中有一個自己的標準嗎,歡迎留言參與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