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東北老男,敞履寬衫;勤于思考,以防腦癱。2小時前 (作者:楊一光) 前著一文《說說“螽斯羽”》。關于什么是“螽斯”,一直說法不一,而我則認為,這“螽斯”其實就是后世所謂“蟲子”或“蟲豸”的本語。即文詞“螽斯”在坊間口語中一直都存在,只是讀書人不辨其本來,遂以“蟲子”或“蟲豸”記寫之,是故今人只識“蟲子”而不知“螽斯”為何物矣。 今稱蟲子之“蟲(chong2)”者,本是“蟲”的簡體,而“蟲”則是另一字,讀“hui4”,其與“它”、“也”本是一字,是泛指蛇、蜥蜴等鱗甲之蟲,而“蟲”省作“蟲”,并為今之簡化字所采納,遂與讀“hui4”之“蟲”混同為一形,是故其本讀“hui4”者,則鮮有知矣。 其實這“蟲”也是個訛字,而其正字就是這螽斯之“螽”。蟲類絕匿與冬日,故字從“冬”,且亦從“冬”得聲。而其下形“(蟲+蟲)”,即從雙“蟲(hui4)”者,則是蟲數眾多之謂。由此可知,這“螽”本是泛稱,即泛指冬季隱身藏跡的各類蟲子。后來“螽”字訛做了“蟲”形,于是才有了“蟲”、“ 蟲(蟲)子”或“蟲(蟲)豸”一類的使用。而“螽”則因鮮用,而幾為廢字。 “螽”的本義應該是蟲子,即泛指蟲類,這泛稱之蟲后來寫作了“蟲”、“蟲(蟲)子”或“蟲(蟲)豸”,即“螽”的詞義被頂替或擠占,是故其本義縮小,遂有泛稱變成了專稱,即專用來指某一類蟲,此即是“螽斯羽”之“螽”。 “螽斯”本作“斯螽”,《詩·豳風·七月》:“五月斯螽動股”,“斯”有指代義,可釋之為“此”、為“這”,“斯螽”也就是“此蟲”或“這類蟲”的意思。而“螽斯”則是“斯螽”的顛倒之謂。顛倒成文是古詩中常用的修辭手法,其一是為了押韻的需要,二是可以錯綜其詞,增添文彩。如《楚辭》:“吉日兮辰良”,“辰良”即“良辰”。如《詩·大雅·既醉》:“釐爾女士,從以孫子”,“女士”即“士女”,“孫子”即“子孫”。又如《詩》有“制彼裳衣”、“如鼓瑟琴”句,“裳衣”、“瑟琴”,此皆顛倒成文之例。是知“斯螽”與“螽斯”本是同指。 據《詩·螽斯羽》可知,“螽斯”之為蟲,有兩個特點,其一是善鳴,其二是多產。是故有人認為“螽斯”就是“蟈蟈”。蟈蟈為鳴蟲,所以至今還有人逮之將在籠里,以聽其鳴叫為樂。但蟈蟈是否多產則不得而知。蟈蟈為蝗屬,然蝗蟲多產這是事實。即其繁殖能力極強,以至來則鋪天蓋地,去則禾草皆無。并因此而形成災害,所以,這“螽斯”者,雖不一定舊是蟈蟈,但肯定是屬于蝗類的蟲子。 總之,“螽斯”本指的是蝗蟲,蝗蟲容易為害,古人對之印象深刻,是故以專名稱之,后因“蝗”字而興,“螽斯”則成了文物形的詞匯,即只能在古籍中見到。但在口語中,他還一直存在,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蟲(蟲)子”。或者說,“螽斯”與“蟲(蟲)子”、“蟲(蟲)豸”實是出于同一語源,且前者應是后二者的本語。 清代之文字學者段玉裁曾感嘆:“鄙人能通其語者,文人士大夫不能舉其字。“螽斯”成“蟲子”者,或即此之謂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