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要:調胃承氣湯(感冒發汗后津液干;傷寒吐法后腹脹),小承氣湯(太陽病汗吐下后大便排不出;無太陽、少陽證,煩躁胃里硬能吃飯),大承氣湯(濕盛頭鞭后溏,加五苓散;大便難視物不清;陽明發熱流汗;腹滿痛),大柴胡湯(陽明兼少陽,下利),抵擋湯(不大便有淤血),協熱利(無血葛芩連湯,腹痛黃芩湯,血便混合白頭翁湯赤石脂禹余糧湯),麻黃湯加黃芩黃連白術茯苓(傷寒有濕熱),茵陳蒿湯(身黃上焦熱中焦濕下焦實,有汗實熱),梔子柏皮湯(身黃僅上下焦熱,小便痛;用于眼科發炎),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身黃無汗有表癥)。” 01 — 條辨二六三: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太陽病,每個人都不一樣。有人發汗就解;有人腸胃不好,一發汗津液沒了,用調胃承氣湯。 02 — 條辨二六四:傷寒吐后,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和之則愈。 傷寒,本應服用麻黃湯,遇吃壞肚子吐,或醫生善用吐法,吐后表癥解,但還有腹脹滿,在中脘與神闕之間堵,用調胃承氣湯。 表癥發汗為正解,吐法也可以好,但有遺留癥。吐傷胃津液,可用調胃承氣湯。 03 — 條辨二六五: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鞭者,與小承氣湯。 太陽病,汗吐下都用了,大便排不出,用小承氣湯。 太陽病,吐法,腹滿,用調胃承氣湯。 04 — 條辨二六六: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鞭,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五六日,與小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鞭,后必溏,未定成鞭,攻之必溏,須小便利,矢定鞭,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可能得病為太陽中風、傷寒,二三日,沒有了太陽證(表癥,怕風、惡寒、體痛、發燒、汗出、項強等),也沒有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惡心)等柴胡證。出現煩躁,胃里硬,有東西梗,還能吃飯,用小承氣湯。 五六天時用小承氣湯,不大便,小便少,不能食,先頭鞭后溏,是因為腹中濕很盛,大便未完全鞭。要大便完全鞭才能用大承氣湯。此時,可用去濕的藥利小便即可。去濕可用五苓散,去濕的方法即是利小便,除非濕在關節用汗法。(小便不利、口渴,用五苓散) 如何判斷濕盛:腹滿,大便溏泄、軟濕、稀,舌苔厚膩,即為濕盛。 上述癥狀可五苓散與承氣湯共同使用。 醫圣張仲景認為,純陽明,燥矢無副癥,大便完全鞭硬,才會用大承氣湯。 下法包括大便和小便:
05 — 條辨二六七: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證,沼氣會回逆,捻衣摸床,發狂奔走,如見鬼狀,還會影響視力,眼睛看不清。 此時,無表證(惡寒體痛發熱脈浮),急下通大便。 06 — 條辨二六八: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大便堵在腸子里,會造成很多人熱、流汗津液喪失的很快,急下,不要顧慮。否則,津液傷完,食物都吞不下去,危險。 07 — 條辨二六九: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脈浮緊,診為傷寒,發汗后,身體還是不舒服,出現承氣湯證:腹滿痛、拒按、實癥,急下寸陰,大承氣湯,一劑解。 08 — 條辨二七〇: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承氣湯攻下后,大便排出來,但肚子照樣脹,宿便很多,需要再攻。 陽明燥矢問診:
09 — 條辨二七一: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業;負者,失也;互相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證兼少陽證,本應下利。少陽三焦系統,要入陰。 少陽脈為弦脈,陽明脈洪大。脈證相符,為不負。陽明兼少陽脈為浮弦,脈證和。若失和脈滑數,燥實結,當下之用大承氣湯。 臨床上,少陽下利,脈大有燥實,肚子硬拒按,胸脅苦滿,為陽明兼少陽,柴胡湯、承氣湯復方,即大柴胡湯。 10 — 條辨二七二:病人無表里證,脈浮數者,雖發熱六七日至七八日,勿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不大便者,有淤血,宜抵擋湯。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脅熱而便膿血也。 脈浮為表,脈數為熱,表熱,勿攻下。 若攻下,浮證沒了,脈數,代表里實,不大便,有淤血,抵擋湯。脈數,下利,為脅熱利,葛芩連湯(沒解表直接攻下造成脅熱利,便膿血)。 表邪,病停在表,攻下,或表邪沒治好,會跑到肚子里,到腸胃中,即腸病毒,出現肚子疼,用葛芩連湯或黃芩湯。感冒時用抗生素也會如此。 11 — 條辨二七三:傷寒,已發汗,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里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于寒濕中求之。 傷寒,用麻黃湯發汗,居然會全身黃,因本身有寒濕。 黃色為脾的營養,食物入小腸后生化為五種顏色營養(青赤黃白黑)之一。 中焦有寒濕,在脾周圍,發汗發散時引動寒濕,寒濕進入脾臟占用了空間,黃色營養不能入脾,跑到皮膚表面為黃色。 去寒用附子,去濕用白術。 如何區分寒濕的黃與其他的黃:
協熱利:
寒濕、濕熱:
傷寒時,看舌苔,黃、濕、厚,可在麻黃湯中加黃芩、黃連、白術、茯苓,去濕熱。 12 — 條辨二七四:傷寒七八日,深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茵陳蒿湯:梔子、大黃、茵陳。用于上焦熱、中焦濕、下焦實三證合一。有便秘、濕熱盛、小便堵出不來。 用茵陳蒿湯后,大便出來,小便顏色會深紅。 13 — 條辨二七五:傷寒瘀熱在里,身必發黃,梔子柏皮湯主之。 沒有表癥,也沒有實癥(大便通暢),與上一條辨相比,僅有熱身黃,用梔子柏皮湯。 梔子柏皮湯方 梔子十五個劈,甘草一兩炙,黃柏二兩。 此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梔子去上焦的熱,黃柏去下焦的熱,中焦無濕。 濕癥的診斷:
黃柏去下焦之熱,常用,例如小便痛、腎臟痛,發熱發炎所引起的。 梔子柏皮湯用于眼科:煮稀一點,過濾后,棉布洗眼睛,治發炎、角膜炎、結膜炎。 三種全身發黃的處方(陽黃):
梔子柏皮湯
梔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