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練習,讓自己的練習更有效,是很多高三學生所面臨的現實問題。筆者試就此提幾點建議。 一、從練習的途徑看:學會看題,另辟溪徑 “做題目”無疑是練習的主要途徑。但如果把“做題目”當成了練習的唯一途徑就失之偏頗了。“看題目”其實也是練習的一種重要途徑,而且是一種相對節約時間、更為高效的“練習”。因此,在高考復習中,特別是到了高三后期,學生應處理好“看題”與“做題”的關系,適當地減少“做題”的數量,而代之以“看題”。 “看題”即學生對自己手邊資料中的一些題目采取“看”的策略,而不是常規的“做”。具體可分為五個步驟: 第一步:想要點,即想題目答案的要點,思考題目可從哪幾個點或哪幾個角度來進行分析。在此過程中,學生可把自己所想到的要點寫出來,也就是列出答案的提綱。 第二步:對答案,即把自己所想到的要點與題目所給的的答案進行比較對照。 第三步:找差距,即自己所想的要點與參考答案的差距。要看到題目所給的答案中,哪些要點自己是沒有想到的,哪些答案要點是自己想到的,但答案里卻沒有的,也即要找出自己所想的答案要點中“缺”了哪一些、“多”了哪一些。 第四步:析原因,即分析自己所想要點與題目所給答案之間存在差距的原因。為什么答案中有的,自己卻沒有想到,原因在哪里?為什么自己所想到的,答案中卻又沒有?自己“多”出來的要點有沒有道理? 第五步:理思路,即綜合自己的思考與題目給出的參考答案,對題目答案根據自己的思路進行重新整理。 學會“看題”,做到“做題”與“看題”相結合,既能避免練習中機械重復的低效勞動、增加練習中的思維含量,又能使手邊的資料得到充分利用,一舉兩得,效果比單純的“做題目”自然要好很多。 二、從練習的過程看:強化反思,練有所獲 練習的完整過程,應包含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做”,即學生自己把練習完成;第二階段是“聽”,即在課堂上聽老師對題目進行分析;第三階段是“思”,即在課后要結合老師的分析,對自己所做過的題目進行反思。 但在實際練習中,有一些學生只把注意力放在第一階段上,以為題目做好了,自己的“任務”也就完成了;大部分學生能把練習的過程延伸到第二階段,很注意老師在課堂上的分析,但老師分析完了,自己聽懂了,也就“萬事大吉”了;很少有同學能把練習的過程延伸到第三階段。這第三階段恰恰又是最為關鍵的階段。因為光聽老師分析,即使在課堂上你全都聽懂了,也僅相當于你在歌劇院聽某位名星的演唱,聽出了這位名星演唱的“好”而已,但高考考場不是叫你去聽的,而是要你自己去“唱”的,光“聽”懂顯然不夠。所以,學生一定要清楚:老師講過的東西,不一定是自己的東西,只有經過自己思考,加以消化、吸收,才會真正地變成自己的知識與能力。 因此,從練習的過程來看,我們一定要強化反思,處理好“做題”與“反思”的關系,既要認真做題,更要自覺反思,做到做、思結合:對自己做過的練習,對老師講評過的試卷,一定要思考:自己的問題在哪里?錯誤的原因是什么?對自己今后的復習與考試有何借鑒意義?有時,為了更好地促使自己開展反思,我們還可設計反思表來強化反思。下面就是筆者在高考復習中幫助同學設計的一張反思表,供大家參考: 三、從練習的結果看:善待錯題,變廢為寶 高三復習階段,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大量的題目。那么,什么樣的題目最有價值呢?練習的結果無外乎對與錯,筆者以為,正是那些自己在練習中做錯的題目,才是最有價值的題目。那些做對的題目,說明你原來就會做了,你所進行的練習,其實只能叫做訓練——訓練了自己的熟練程度而已。那些做錯的題目,說明你原來是不會做的,通過練習,使你發現并彌補了自己的漏洞,這才是進步、才是發展,練習的意義正在于此。 但在平常的學習中,我們經常能發現,有的同學今天錯了,下次出現類似的題目,仍舊照錯不誤;也有同學題目做多了,最后發現自己錯來錯去總是錯那么幾個題目。這說明,錯題并不會自動地幫助你走向“正確”。錯題能否真正地發揮其價值,關鍵還在于我們對待它的態度。我們必須要善待錯題,把錯題從試卷中分離出來,建立錯題集,并經常性地對錯題進行“回頭看”,才能真正讓錯題“錯”有所值,才能把錯誤轉化成幫助自己學習的寶貴資源。 當然,建立錯題集也不是象有些同學所做的那樣,簡單地把錯題抄到錯題本上,或把錯題剪下來貼到錯題本上就完事了。錯題集至少應該分成兩個欄目,如下圖所示。一個欄目用來抄寫或粘貼錯題,另一個欄目則用來分析錯誤的原因及對自己的啟示。對于錯誤的原因及啟示的分析,是建立錯題集的重點和關鍵所在。抄寫或粘貼錯題僅僅是建立錯題集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一定要更進一步,指明錯誤的原因:是知識性錯誤,還是審題性錯誤;是能力不夠導致的錯誤,還是不夠仔細造成的錯誤,抑或是學習習慣不好造成的錯誤……只有原因分析到位,才能在學習中對癥下藥,避免同類錯誤的重復出現。
四、從練習的內容看:注重歸納,點石成金 從練習的內容看,我們平時所做的無非是一個一個的具體的題目。如果我們平時的練習只是停留在單個題目的層面上,那么我們的練習注定只能是低效的。單個的題目再好,也只是珍珠,而不是項鏈。我們在高考復習中要跳出題海、提高效益,必須要善于歸納,要從自己平時的練習中提煉出學科學習的方法,要把具體的題目之“石”點化成學科學習的思想方法之“金”。以政治主觀題為例,主要需做好以下幾種歸類: 一是基本題型的歸類,即學生對自己平時練習中的主觀題按其題型進行歸類,并對每一種類型題目的命題特點、解題思路進行揣摩與把握。根據具體的設問方式,政治主觀題大致可分為描述類、意義類、認識類、體現類、措施類、啟示類、原因類等七種基本類型(具體見筆者所寫的《高考政治主觀題設問類型大盤點》一文,《求學》2008年第3期)。對基本題型的熟悉,有助于考生在在考場中心態平穩,解題思路清晰。 二是解題方法的歸類,即學生可對自己平時練習中所做過的主觀題,從解題方法的角度進行歸類分析。每一類主觀題都有一些基本的解題方法,以高考中非常常見的意義類為例,筆者發現其解題切口主要有回歸課本談意義(思考課本上關于題目中的“意義”的直接或間接的知識有哪些,以此為切入口作答)、分析材料談意義(提取出材料中有關“意義”的信息點,加以分析、歸納、提煉,再形成答案)、尋找角度談意義(從不同的來角度來分析意義,角度找得越準、越全面,答題的全面性和準確性也就越高)、明確對象談意義(考慮對“誰”有意義,找出具體的主體)、圈定范圍談意義(如區域范圍,考慮“國內”意義有哪些、“國際”意義有哪些等;如內容范圍,“經濟”意義有哪些、“政治”意義有哪些等)。考生只有對各種分析方法了然與胸,才能在考試中從容應對、得心應手! 三是熱點問題的歸類,即學生可對自己平時練習中的題目,以熱點問題為依據,做一些歸類工作。如把練習中的有關三鹿奶粉事件、背景奧運會、汶川大地震等的問題集在一起,進行比較分析,就會無形當中提高自己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能力。 (本文發表于《求學》2008年第11期) 原文地址:高考政治試題提高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例析作者:晴空萬里 高考政治試題是通過提供一定信息來考核規定的能力目標與要求的。“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與“論證和探討問題”三項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提高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是考生正確解答問題的前提條件。 一、試題信息呈現的形式和特點 政治試題信息,即試卷中的文字資料、圖表、數據、畫面、符號等,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1. 情境文字類。不僅指詩詞、成語、格言、諺語和名人名言等文字,而且還包括圖表說明、引文以及必要的“注”等。這是高考政治試題提供信息的最基本方式。 2. 漫畫類。是以一幅、一組漫畫或圖文結合的內容作為背景,通過簡單的文字提出問題,以辛辣、幽默、諷刺的方式來批評生活中一些錯誤思想或行為的形式。 3. 數據圖表類。是用圖表、圖示、曲線圖結合一定的文字、數據等作為背景,讓學生結合所學的知識辯證地分析概括其中的現象、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建議、措施、思路等的形式。 二、獲取和解讀信息的思路和方法 獲取和解讀信息的過程,包含發現信息、判斷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維過程。準確把握信息的性質是獲取和解讀的前提。現以2006年高考文綜全國卷i第38題為例進行分析。 例:根據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圖1 圖1 材料二 目前、我國經濟增長中存在高投入、高產出、高能耗、高污染的現象。能源緊張、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為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擺在突出位置。 (1)分析圖中顯示的經濟信息。 (2)結合材料一、二,運用經濟常識分析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過程中,企業應該采取哪些措施。 (3)在經濟增長的同時要注意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要求。試運用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關系的原理加以說明。 1. 從文字背景材料中獲取和解讀信息 高考試題所提供的文字背景材料都是經過仔細篩選的。解題時一定要對背景材料進行認真的研讀,在最短的時間內提取出關鍵詞句,這將直接影響考生解題的思路和速度。 例題中,從材料一可獲取的信息是:從表注可知圖1是關于中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的圖表。橫向從歷史角度看,gdp與能源消費均逐年增長。縱向從gdp與能源消費對比看,2002-2004年,能源消費增長明顯快于gdp的增長;2004-2005年,能源消費率增長下降,同期gdp增長率保持穩定。 材料二中指出能源緊張、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這是一條重要背景信息。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我們應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擺在突出位置。國家、企業、個人都應有具體行動。特別是作為國民經濟細胞的企業應拿出切實可行的措施,這才是命題者的命題意圖。 審題是獲取和解讀信息的前提。一審標題。如圖表題,標題是圖表的“眼睛”,審好標題有助于對圖表所反映的中心問題做到心中有數。二審圖表。要弄清圖表有幾個要素、幾個層次,這樣做有利于全面地組織答案,從而避免要點的遺漏。三審表尾。一般表尾是以注的形式出現的,是對圖表的補充說明,對答題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圖表主要有表格、餅形圖表、數軸等。不同類型圖表提取信息方法也不同。如表格圖,表格的內容一般由時間、項目和表現各個項目狀況的數據構成。對此可按時間順序縱向比較變化發展的趨勢,按項目類別橫向比較不同項目的不同地位和比重等。餅狀圖主要體現事物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要搞清楚整體表示什么,不同部分分別代表什么,然后從一個事物各個組成部分所占比例的變化比較中,分析現象,揭示原因。數軸類分為曲線型和柱狀型。如果是曲線型,應把握曲線變化的情況,理解兩變量的關系。如果是柱狀型,應分析縱橫兩軸所代表的變量變化情況,同時,還要比較柱狀體之間的異同,而且要特別注意較長或較短柱狀體所代表的信息。 2. 從試題的設問中獲取和解讀信息 高考試題提出的解題要求通過所設置的問題體現,問題一般體現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所以首先要提取出理論、實際和聯結點三個部分的關鍵詞。理論部分抓“范圍關鍵詞”、實際部分抓“主題關鍵詞”、聯結點部分抓“方向關鍵詞”。 例題中,問題(2)中“運用經濟常識”為范圍關鍵詞,“結合材料一、二”、“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過程中”為主題關鍵詞,“企業應該采取的措施”是方向關鍵詞。問題(3)中“運用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關系的原理”為范圍關鍵詞,“在經濟增長的同時要注意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為主題關鍵詞,“運用原理加以說明”為方向關鍵詞。 選擇題中聯結點部分更要抓住如經濟、政治生活的有關知識、哲學道理,措施是、制度是、標志是、性質是、特點是等“范圍關鍵詞”;最、根本、最根本、主要、重要、最重要等“形容關鍵詞”;表明、說明、體現等“動員關鍵詞”。 為此,訓練中,一要把握考查角度。明確知識和原理屬于經濟學、哲學還是政治學,如是哲學,應弄清是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是歷史唯物主義部分。二要把握考查的實際問題。要對近年來特別是一年來國內國際大事,特別是國內重大實際問題予以關注,要通過專題復習,系統掌握各個領域中的熱點,特別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焦點問題。三要把握設問的思維點。設問到底要從哪幾個方面分析?是現象、原因還是意義、方法、措施等?解答要分為哪幾個層次?要通過研讀設問拎出全部的思維點,還應站在命題人立場去審設問,準確把握命題人的設問立足點和命題意圖。 3. 獲取和解讀答案的組織信息 高考政治試題答案的組織要符合試題的背景信息和問題設置要求,緊密結合材料展開分析與綜合,并使觀點與材料有機地統一。表達要使用學科術語,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邏輯性和完整性,它是考生能力的外在表現。 例題中問題(1)“分析圖表經濟信息”,這是層次與邏輯要求,至于能否答出還取決于考生對圖表的解讀程度和對日常經濟現象的關心程度。問題(2)“企業應采取什么措施”,答題時要使用經濟術語并圍繞企業應采取的措施展開。問題(3)“運用原理加以說明”能否答好取決于考生對書本知識的儲備情況和是否具備一定的答題技巧。 [參考答案] (1)①2002-2005年間,我國gdp持續、平穩、高速增長;同期,能源消費總量也高速增長。②2002-2004年,能源消費增長明顯快于gdp的增長。2004-2005年,能源消費增長率下降,同期gdp增長率保持穩定,說明我國經濟發展中單位gdp能源消耗高的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 (2)①企業應該降低物耗、能耗,節約資源;降低三廢排放,減少環境污染;由粗放型增長方式轉變為集約型增長方式。②為達到這個目標,企業應該依靠科技進步,采用先進技術;提高企業職工的勞動技能;采用現代管理方法,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或發展循環經濟、采用清潔能源、循環利用、降低廢品利用率;提高產品質量、創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等) (3)①要尊重客觀規律,這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因為,規律具有客觀性。我們既要尊重經濟增長的規律,又要尊重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規律。②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這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條件。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主要表現在:提出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能動地認識相關規律,在實踐中創造條件努力實現這一目標。 三、扎實的知識是獲取和解讀信息的基礎 扎實的知識功底是獲取和解讀試題信息的基礎。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看,答案絕大部分是所學過的基礎知識。文化知識基礎愈深厚,對信息的感受愈敏銳,對事物的判斷則愈準確。 備考中關鍵是夯實基礎。所謂基礎知識,就是指高中思想政治三個學科(經濟學、哲學、政治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觀點及其相互聯系。復習基礎知識,要根據考綱,調整復習的標高。可從微觀到中觀再到宏觀循序漸進地把握。首先是要把握每一個考點的主體內容,從微觀上弄清考點;其次是要把握主要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搞好專題復習,從中觀上構建知識體系;再次是要從宏觀上把握整體,把握學科知識,理解學科的基本思想,掌握學科的基本內容;最后還應把握理論與實際問題的相互聯系,做到基礎知識識記、理解與運用的統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