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老街昨天的文章簡單解析了杜甫的一首七律,《從杜甫的秋興八首之三說起,如何作一首標準的七言律詩》。今天就說一說五言律詩。五言律的句式和七言律句式沒有太大的區別,七言律句就是五言律句前面加兩個平仄相反的字,例如:
下面以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詩來說說五言律的格律。 一、五言律詩《贈孟浩然》中的拗句 常有人留言說,“李白就不愛受拘束,他就不寫格律詩.......”,其實李白寫的格律詩真得不少,他的七言律不到十首,但是五言律詩傳世很多。我們今天先看看這首《贈孟浩然》:
注意上圖中我用紅線框住的字:孟、天。 第一句的句式應該是:【仄】仄平平仄,但是“吾愛孟夫子”有點不一樣。第一個字平仄不拘,吾。第二字仄:愛;第四個字平:夫;第五個字仄:子。 問題出在第三個字,應該是平聲,但是這里用了仄聲:孟。成了【仄】仄仄平仄,這種拗體叫做半拗體,這可不是李白的發面,也不是只有李白才這樣寫。半拗體在唐格律詩中很常見,這種拗體可以救拗,也可以不救拗。救拗的方式就是對句的“平平【仄】仄平”第三個字用平聲。例如李白就用了平聲:天。 這種半拗體的現象,在七律中也很多見,例如宋·黃庭堅的《道中寄公壽》
秋千-門巷【火】新改,桑柘-田園【春】向分。火,半拗體,春,救拗。 二、《贈孟浩然》中的變格 這首詩中有四處需要注意的地方,下面看一下棄、軒兩個字。
第三句紅顏棄軒冕的句式是平平仄平仄,這是平平平仄仄的常用變格,這種變格和三仄尾一樣,在唐朝的格律詩中非常多。例如李商隱的這首七絕《寄令狐郎中》:
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變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對句都是一樣的,依然是【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黏連 這首五言律的黏連沒有一點問題,第二句和第三句的第2個字:流、顏,同是平聲;第四句和第五句的第2個字:首、月,都是仄聲;第七句和第八句的第2個字:花、山,同時平聲。 四、對仗 五律和七律一樣,中間二聯對仗標準的格式。
第三聯沒有問題: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不過這首詩的第三句因為是一個變格(鯉魚翻波),就有所不同了。
可以看出,第三個字和第四個字平仄變成了仄仄相對、平平相對了。這種變格的對仗在格律詩中是允許的。鯉魚翻波和三仄尾(平平仄仄仄)的對句一樣,都是【仄】仄仄平平。 五、李白《贈孟浩然》中的小毛病
第三句“紅顏棄軒冕”的意思是,您從青年時代(紅顏)起就對富貴榮華(軒冕)不感興趣。 第六句“迷花不事君”,您更愿意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而不去作官(侍奉皇帝)。 這兩句雖然沒有一個字是重復的,但是立意有一點重復。五言律詩只有40個字,這種重復一定要注意避免。詩人創作時,有的重復是有意加重,或者加深一層地描寫,但是李白這兩句不是。 六、李白不合律的“律詩” 說完了李白的標準律詩,我們再說說他的不標準的律詩。 1、不對仗的律詩 《夜泊牛渚懷古》是一首通篇不對仗的五言“律詩”,這種律詩被嚴羽稱為是過渡時期的“古律”,也被蘅塘退士收錄入了《唐詩三百首》的五言律詩中。
盛唐以后這種不對仗的古律就很少見了,不能被算作標準的五律。 2、失黏的七律 李白的七律只傳世了8首,《登金陵鳳凰臺》是他最好的七言律詩,不過這首詩也是著名的“折腰律詩”。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云:"有絕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李白這首詩常常被拿來舉例:
看上圖紅框內的字,第二句和第三句的第2個字:去、宮,失黏。第四句和第五句的第2個字:代、山,失黏。 3、平仄出律的絕句 還是寫給孟浩然的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第一句第2字”人“出律,除了這個字以外,其他都是標準近體絕句的平仄。
4、大拗不救的”五律“ 這首《贈郭季鷹》值得單獨講一講。
1)三仄尾 第一句是三仄尾,河東郭有道,平平仄仄仄,上面說過,三仄尾是常見的格律詩變格。 2)大拗必救卻沒有救 第三句是大拗體:盛德無我位,仄仄平仄仄,第4個字應該平聲,成了仄聲:我。救拗的方式是對句第三字用平聲,但是清光獨映君的”獨“是仄聲(古代的入聲字)。有一句說法是:大拗必救,這里沒有救拗,就不能稱為格律詩了。 大拗救拗的名句:仄仄平仄仄,野火燒不盡,救拗句式:平平平仄平,春風吹又生。 3)半拗體 可救可不救 一擊九千仞,仄仄仄平仄,救拗是:平平平仄平,對句第三字救拗:相期凌紫氛。 這首詩的三仄尾和半拗體都是格律詩的允許范圍內,但是大拗不救就不能算嚴格的格律詩了。 七、李白其他的七言律詩 李白流傳下來的詩歌近千首,其中的七言律詩最少。清代詩文評論家潘德輿說:“觀其一生,七律只得八首”;而《甌北詩話》的作者趙翼說:“青蓮集中古詩多律詩少。五律尚有七十馀首,七律只有十首而已”。 李白有四首失黏的七律《登金陵鳳凰臺》等、一首出律又失黏的七律《題東溪公幽居》,還有一首半古半律的七律《鸚鵡洲》。李白只有《送賀監歸四明應制》及《題雍丘崔明府丹灶》兩首“整煉合格”. 1、送賀監歸四明應制
清朝《刪訂唐詩解》吳昌祺認為“太白七言詩此首為佳”,這首詩從格律說沒有一點瑕疵。 2、 題雍丘崔明府丹灶
這兩首都是標準的七言律詩,平仄、黏連無誤,中間二聯對仗工整。可見李白不是不會作七律,而是不喜歡做而已。或許李白作品中有大量的七言律詩,只是沒有流傳下來我們無緣得見 。 結束語 從上面的幾首詩來看,李白的五言和七言都有合乎標準的格律詩。只是相對于年輕一點的杜甫來說,李白似乎更喜歡古體詩,因此他的五律和七律中有大量的作品不完全”合律“。 今天我們學習格律詩的創作,還是以杜甫為模版好一些,相對來說杜甫的格律詩杰作多于李白。另外也要注意,唐詩三百首中有很多這種不合律的”律詩“,實際上在盛唐以后格律詩就越發的嚴謹了。特別是五言排律成了科舉考試的詩體,格律也成了打分的重要標準,因此詩人們對于格律就如同我們對于九九乘法表一樣熟悉。 @老街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