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帶領馬其頓和希臘聯軍邁上了東征之旅,經過十年的時間。亞歷山大殲滅了強大的波斯帝國,向東一直打到了中亞和印度,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亞歷山大死后,他的帝國分崩離析,被他的部將所瓜分,建立了一系列希臘——馬其頓人統治的國家。從此,燦爛的希臘文化傳遍亞洲,從地中海東岸到遙遠的巴克特里亞(今阿富汗一代),到處都有人吟誦著希臘人的詩篇。當時的西亞、中亞以及印度部分地區,希臘語幾乎成了通用語,達官顯貴們必須學習的官方語言。 因此,西方史學家將這種現象驕傲地稱為“希臘化時代。”古羅馬史學家普魯塔克曾驕傲地說:
根據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巴克特里亞的稅務收據以及士兵軍餉賬本等資料顯示,在亞歷山大死后一個多世紀,希臘語一直是當地的日常官方用于。此外,希臘語還深深滲入到印度。古代印度孔雀帝國曾多次頒發政令,而這些法令大多會附有希臘文翻譯,明顯是為了照顧當地說希臘語的族群。 如今在中亞、印度等地,發掘出大量具有希臘風格的工藝品以及刻有希臘文的銘文,充分證明這個時代是存在的。例如今天阿富汗北部的提利亞特佩發現的貴族墓葬中,那些精美的殉葬品明顯來自于希臘藝術。 然而令現代西方學者沮喪的是,古代中國似乎對于燦爛的希臘文化非常冷淡。中國人從不像其他亞洲人那樣對希臘文化著迷,也從不會講在西方人看來十分高貴的希臘語。對此,有很多西方學者將此歸結于中國距離希臘太遠,而且亞歷山大也從未像征服波斯那樣征服中國。 不過最近有個叫盧卡斯.尼克爾的學者認為,中國秦朝的兵馬俑是在希臘工匠的指導下完成的,而這正是中國服膺于希臘文化的證據。同時,中國人也不是沒有學過希臘語,例如張騫帶回來的葡萄之所以呼作“putao”,是因為它的詞源是希臘語bótrus(一串葡萄),兩者發音的確很相似。 對于西方學者的看法,中國網友皆議論紛紛,認為他們是典型的“西方中心主義者”。首先,一些網友認為,古亞洲之所以接受希臘文化,是因為他們被馬其頓——希臘殖民者所征服,其上層人士皆為希臘人或希臘的傀儡。實際這種政治形式和后來西方帝國主義在殖民地的形式有其曲同工之妙。亞洲人接受希臘文話,講希臘語,未必是因為喜歡和崇敬,而是為了生存。從希臘人聯想到后世的西方人,其霸道和無恥是一脈相承的。 其次,有網友認為,古代中國之所以無視希臘文化,并不是因為太遠,而是根本不屑一顧。從《漢書·西域傳》中看,當時漢朝對希臘化國家的了解,絕對比現代人想象中要深。甚至,漢朝人還知道亞歷山大大帝,只是漢朝人將他翻譯為烏弋山離。 對于希臘化國家的特點和文化,漢朝人也是知道的。希臘國家鑄造錢幣時,喜歡以其君長為頭像。比如《漢書西域傳》曾記載崇尚希臘文化的帕提亞帝國:
而帕提亞國也確實如此。除此以外,漢朝還注意到烏弋山離國,也是“ 其錢獨文為人頭,幕為騎馬”,同樣將人物頭像鑄進錢幣。 此外,漢朝還知道希臘的某些神話。比如希臘人傳說,在地中海有種食人的美人魚,名為塞壬。而東漢使節甘英聽到此故事后,竟不敢履行自己出使羅馬帝國的使命。而此事也被記住了《后漢書》。 然而,漢朝對于希臘文化的記述也僅于此了,在他們看來,希臘文化并沒有什么過人之處,不過是一些奇技淫巧,并不值得學習。相反,漢朝對于希臘化國家的物產非常在意,因此無論是《漢書·西域傳》還是《后漢書·西域傳》都詳細記述了希臘化各國的物產。 但對于希臘化國家的實力,漢朝是非常不屑一顧的。對于帕提亞,漢朝評價為“兵弱”。此外,漢朝將中亞希臘化國家巴特克利亞稱為“大宛”,而對其評價也相當感人:“其兵弱,畏戰。善賈市。”同樣也是兵弱。其后,漢武帝看上了大宛國的汗血馬,不惜遠隔萬里予以征討,最終被漢軍殺得大敗。由此可見,希臘人雖然能對付一些亞洲土著,對付上大boss中國,只有歇菜的份。別說是塞琉古、托勒密這樣的君主,就算亞歷山大復活也只有給秦、漢送人頭。 此外,希臘化國家對漢朝也毫無文化優越感。漢武帝時,曾帶西域各國使臣到長安,其中包括一些希臘化國家,示以漢之廣大。這些國家看后竟大為驚駭,絲毫不見希臘式的倨傲。 由此可見,漢朝無論是文化還是國家實力,都遠勝于希臘化各國。對于中國文化,希臘文化并無優越之處。希臘人雖然能在文化上征服波斯人、中亞人,但對中國沒轍。中國不會講希臘語,兵馬俑更不會請希臘工匠?難道中國人就造不出兵馬俑。因此有人評價那些西方學者,收起你們的西方中心主義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