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的讀音是從哪里來? 馬賀山 ——--漢字起源馬氏學說 【內容概括:漢字從一發明創造出來起,就集固定的形、音、義于一身,可見每個字的讀音,都是造字時,就固定好的。是倉頡規定好的,與其他不相干的人,無關。有人說,漢字是勞動人民造的,純屬無稽之談,刻劃符號不具備讀音,其義也只有陶工本人清楚,作為刻劃符號本身,并不存在發展,演變成文字的問題......任何懷疑和否定倉頡造字的學者,想解釋清漢字的產生和起源,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除了個人的臆測之外,其余都是信口雌黃,這之中就包括郭沫若、李學勤,裘錫圭等人的關于漢字起源的種種主張。】一直很好奇,每個字的讀音是誰規定出來的,比如說"我"字為什么就要念"WO"這個音,而不是發"你"字的音,真的很奇怪,是誰第一個發明字的讀音的,比如最原始的人們發明了"火",那么他們是誰規定這個字就讀"huo"這個音呢? 誰能解答這個疑惑,呵呵…… 這是一位網友的提問,我認為這位網友問到了點子上,很有代表性。我對這類問題很感興趣,故解答如下:每個字的讀音是誰規定出來的,比如說"我"字為什么就要念"WO"這個音,而不是發"你"字的音,眾所周知,人類是先有語言而后有文字的,換句話說語言在先,文字在后,就漢語而言,我、你、火的發音和意義,已經存在幾百萬年了,而漢字的發明是到了黃帝時代,才有的,是由黃帝的史官倉頡發明創造出來的。倉頡是受黃帝之命,是為了把黃帝的命令傳遍天下,他首要考慮的是如何將文字與語言中的詞匯天衣合縫的對應起來。倉頡日夜苦思冥想,寢食不安,也找不到好方法,一日,他從獵人辨別雪地上的鳥跡、獸跡而進行追蹤捕獵的過程,從中受到啟發。鳥跡、獸跡這種不同花紋,能代表不同鳥獸名稱,發出不同的語音,鳥跡、獸跡是熔形、音、義于一爐的法寶,是通向象形文字的橋梁,鳥跡、獸跡的發現,對倉頡造字來說,非同小可。就像牛頓看見蘋果落地,才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一樣。 所以說,漢字從一發明創造出來起,就集固定的形、音、義于一身,可見每個字的讀音,都是造字時,就固定好的。是倉頡規定好的,與其他不相干的人,無關。有人說,漢字是勞動人民造的,純屬無稽之談,刻劃符號不具備讀音,其義也只有陶工本人清楚,作為刻劃符號本身,并不存在發展,演變成文字的問題。換句話說,漢字的讀音是固定的,漢字的意義是固定的,兩者都源于固定的字形,固定的字形源于雪地上的鳥跡、獸跡的啟發,當倉頡看到獵人尋鳥跡、獸跡,追撲獵物的全過程,受到啟發,倉頡向獵人詢問鳥跡、獸跡的辨別方法,即是老師向學生傳授文字的整個過程,兩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學界主張,文字是由刻劃符號和圖畫演變而來,是經過幾千的時間,經過千百萬勞動人民之手,這種莫名其妙的主張和含含糊糊的解釋,不能說清漢字產生的原因和步驟。倉頡造字是有緣由的,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這個階段預示著文明的大門,即將打開,國家成立,階級出現,社會有了明確分工之后,城市建筑和金屬冶煉已經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結繩記事已經滿足不了朝廷事務的需要,天子軒轅氏已經迫切需要新的記錄工具,將他的命令,迅速傳遍天下,讓百姓知曉,遂命左史倉頡造字,這是有典籍記載的,可信的。學界認為,六千年前,七千年前,八千年前,原始文字就出現了,這是一種誤讀,刻劃符號就是刻劃符號,圖畫就是圖畫,文字就是文字,誰也演變不成誰,這么簡單的事情,學界都弄不清,可見這些學人對郭沫若癡迷到了什么程度。 倉頡造字受鳥跡、獸跡的啟發,發明創造了象形文字,鳥跡、獸跡不是文字,是通向文字的橋梁,它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梢哉f,沒有鳥跡、獸跡,就沒有象形文字,沒有象形文字,其他幾種造字規則和方法,不會出現,六書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有的學人把六書改造成兩書、三書,隨心所欲的解釋漢字起源,其實這都是多此一舉,是徒勞的。漢字起源理論,已經存在和流行了五千年,已經經過時間和歷史的檢驗,證明是正確的,可信的,有人想改造它,推翻它,我認為,此舉不可取,像郭沫若、李學勤、裘錫圭這樣著名的學者,在對漢字起源問題的認識上,出現了偏差,肯定是行不通的,他們對漢字產生的觀點,都是他們的主觀臆測的結果,是天方夜譚、海市蜃樓,任何懷疑和否定倉頡造字的學者,想解釋漢字的產生和起源,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除了個人的假想假設假論之外,其余都是信口雌黃,這之中就包括郭沫若、李學勤,裘錫圭等人的關于漢字起源的種種主張。 漢字在最初的發明創階段,是一個一個發明創造出來的,而后是一組一組發明創造出來的,最后是一片一片發明創造出來的,此話怎講?就是倉頡在造象形文字和指事字的時候,是一個一個的造,腳踏實地。如果一天造四個字,一年就能造1460個字,三年就能造4380字,足夠當時的有一千萬人口的黃帝時代的人使用了。這是按常規進行統計的,按照象形文字計算得出的一個結果。倉頡用三年的時間,就可完成漢字體系的發明創造。時間之短,簡直令人稱奇,難怪有人說倉頡生而能書,其實更奇的還在后頭,當倉頡造象形字、指事字到一定程度時,他會發現,這些象形文字、指事字,都是一些名詞,記錄軒轅天子的命令,光有名詞還不行,還要有動詞,連詞,介詞,副詞,形容詞等等,于是倉頡在造出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基礎之上,用獨體字組合的辦法,發明創造了會意字,獨體字可以是兩個,也可以是三個,如一木為木,二木為林,三木為森。這樣的組合,造字的速度要比過去快許多,一組一組造出來,能完成記錄口語的任務了。由于黃帝時代是一個大發明大創造時代,許多事情日新月異,需要記錄、傳播,普及,現有的文字不夠用,出現了吃不飽的現象,倉頡為了突破瓶臆測,是新的頸的束縛,他又在會意字的基礎上,發明創造出了形聲字,形聲字的出現,解決了文字的數量問題,在象形字旁,再加一個聲旁,會有一大批一大批形聲字出現,這樣會造出大批新字,速度驚人。如果文字再不夠,就用假借和轉注的方法解決,總之,這就是六書出現的緣由。六書,一個不能少。 當倉頡造完字后,一定有一個征求群眾意見的過程,然后修改,在交給黃帝審閱、批準,然后頒布法令,在朝廷和社會上推廣實行。在推廣實行階段,倉頡一定會辦識字班,教師培訓班,寫作班,讀書班,刻寫字作坊等。在識字班里,每個字的字形,筆畫,筆順,應該都講清楚,每個字的讀音,意義,做具體、明確的規定。所謂約定俗成,是指朝廷的約法三章,每個人必須執行照做。而絕不是指百姓自發的,可有可無的,散漫形成的,這是一種誤讀,誤導,不存在的解釋。綜上所述,倉頡造字不是個人行為,是朝廷行為,是國家行為,是自覺行動。這樣的認識和理解,才能體會每一個字的字形,字音,字義,是倉頡規定好的,為什么能夠迅速推廣、普及、實施,其原因是,在倉頡背后,有一個朝廷和天子作為強大后盾,在推動漢字的產生、修改、定稿,推廣應用。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產生【倉頡書】、【巾幾銘】、【金人銘】、【黃帝內經】、【黃帝四經】,是多么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情啊。 以上這些回答,不知這位網友能否理解和接受,我們可以共同研究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