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每個華人都有一個名字,而排在最前面的就是姓,不管是單字還是復姓,反正都會有一個。 雖然大家都有姓,可又有幾個人知道姓的由來?起來,姓的由來與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系。 在原始蒙昧時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圖騰崇拜物,比如說麥穗、熊、蛇等都曾經是我們祖先的圖騰,這種圖騰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標志。后來便成了這個部落全體成員的代號,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可數的,所以,純正的遠古時代留下來的姓是很少的。 關于“女部”,《說文解字》曰: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班固《白虎通·德論》卷九日: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這都說出了“姓”的本義是“生”。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系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作為族號,它不是個別人或個別家庭的,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 據文獻記載,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它產生的時間大約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 姓說完,咱們再說說“氏”。由于人口的繁衍,原來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互相區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就為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本部落共用的代號,這便是“氏”,當然也有的小部落沒這樣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邊沿用舊姓,一邊有自己的“氏”。這些小部落后來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們又為自己確定氏,這樣氏便越來越多,甚至于遠遠超過原來姓的規模。 從時間上來講,這已是父系氏族社會的事情了,氏帶上了這個時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說是姓的分支。《通鑒·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就很能說明二者的關系。“姓”是不變的,“氏”是可變的。顧炎武也說“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秦漢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場合使用,哪些人用姓,哪些人用氏有嚴格規定,漢代以后,姓氏不加區分,姓氏合一,統稱為姓。 人有姓氏,就有名。“名”的產生也是在氏族社會時期,同時也是人的個體意識逐漸覺醒的必然結果。《說文》對名這樣解釋:“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為,黃昏后,天色黑暗不能相辨識,各以代號稱。這便是名的由來。這多少有些傳說意味。人們發現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漸通行起來,使得人皆有名,并對命“名”講究起來。實際上,名的出現是私有制經濟出現后的必然產物。古時天下為公,一個部落一個名號,黃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名是每個人的代號。姓氏是公共的,名是個人的。歷朝歷代的命名習慣,反映了一定時期內的社會意識形態。由于人們所屬的民族、社會、歷史、宗教信仰、道德傳統及文化修養的不同,其命名習慣也很不相同。 而“字”,只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字與名有密切關系,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里,故字又稱做“表字”。這三種是主要的,另外還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況一般也歸入字的范圍。命字方面與命名同樣,有著時代氣息,一個總的趨向是美詞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明顯。 唐宋以后,由于理學加強,一些繁文縟節越來越多,讀書人之間在稱呼上也大做文章,稱字,是為了表尊敬,但時間長了之后,漸感稱字還不夠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