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晨報
相山鎮因地處江西撫州崇仁縣南部相山山麓而得名,是崇仁、宜黃、樂安三縣交界之地,距離縣城27公里,現轄10個行政村,其中的浯漳村是該鎮重要歷史傳統建筑群所在地,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有著“千年古村”之美譽。 浯漳村占地140畝,村中古建筑群面積約7.5畝,在最鼎盛時期,古村宛若一座城堡,進村要通過4座總門,每座總門都有一個雅致的名字:東門叫彼美在望門,西門叫芙蓉拱秀門,南門叫青云接武門,北門叫半極標奇門。這座古村沒有現代化的商業嘈雜之聲,只有一份淳樸寧靜。村中存留著許多古色古香的老街巷,“祠堂一條街”是其中最有特色的。 位于相山之下形如鳳巢 浯漳村地處崇仁相山南麓,北臨相山,南臨大華山,西臨芙蓉山,東臨小華山,周圍青山相連,群山環抱,形成天然屏障。或許是這天然屏障為浯漳村遮擋了歷史的變遷,村莊中的古建筑依然保存著歷史風貌,沉淀了近千年的光陰。據村中《陳氏族譜》記載,浯漳村陳氏開基始祖叫陳仲山,號南隱,其祖先從“廬陵”(現吉安)遷至“苦竹”,宋末元初又由“苦竹”遷至浯漳。村中現有2600余人,其中97%以上都是陳姓。 浯漳村群山環繞,村小退休校長陳志靜說:“浯漳村依道家八卦格局而建,環圓而立,以圓為基,從附近山上看這個村落,就像一個‘鳳巢’。”村里所有街巷都以鵝卵石鋪就,有良好的排水系統,雨停即干。 村中所留古建筑大多屬于明代,且多為祠堂,如偉巷公祠、貢公公祠、昂公公祠、陳氏大宗祠等。 祠堂多氣勢恢宏裝飾精美 據浯漳村村支書陳文介紹,村中大多數祠堂都保存完好,保持著典型的明代建筑風格,以磚木構架混搭為主。祠堂中多留存著天井,并有少見的影壁,規模宏大,氣勢宏偉,整體造型雖然簡樸,但細節繁瑣,尤其是用以裝飾的石雕與木雕,更是栩栩如生,精致又美觀。 進入村莊,轉過一個小山坡,映入眼簾的是立在高坡上的第一座祠堂,上面雕有“恩榮”字樣,祠堂內的建筑盡管有些破舊了,但雕梁畫棟甚是精美。從第一座祠堂往東行50米,就可以看見一座中西合璧的祠堂了,祠堂的正大門上刻有“偉巷公祠”字樣。 再行100米,就是“三大祠堂”所在地。記者從崇仁縣旅游發展委員會副主任黃海燕處了解到,“三大祠堂”即“陳氏大宗祠”“貢公祠堂”和“謙山公堂”,這幾座祠堂都規模宏大,有的內部還建有大戲臺。其中,貢公祠堂是一棟明代建筑,門坊上的浮雕為“龍鳳呈祥”,中下為“雙龍戲珠”,兩側為“鯉魚躍龍門”,雕功精細,獸鳥花木栩栩如生。 謙山公祠同樣是三進,三座大門都以麻石為門框,墻面飾有簡單的線條圖案;翹角的屋檐下,精致的鏤空石雕給人以簡潔的感覺;精致的八角吊頂展示出建筑的精美。 陳氏大宗祠的裝飾更為講究,大門兩邊的墻柱上塑有蟠龍圖案,墻柱之上鑲滿了瓷片,盡管是雨天,在散射光的輝映下,宛如片片龍鱗閃閃發光。門楣上方及大門兩側雕刻著民間傳說和歷史人物圖,皆形象生動,活靈活現。 古村曾有70余座祠堂 在明清時期,這座古村除了有4座總門外,還有許多古建:8座旌表坊、22口井、6座橋梁、4座寺廟。現如今,史料所記載的4座總門已經全部沒有了,22口古井只剩下3口,除了貢公祠堂前的1口外,另有1口在九曲巷中,村民稱之為蝴蝶井,因井口已經磨出幾道深槽,形似蝴蝶,目前仍在使用,由手提井改成了機械井。井水清澈,從上向下看,能看見自己的倒影。8座旌表坊也只剩下1座了,孤苦伶仃地矗立著。 浯漳村在古代曾是從豐城到于都的必經之路,因而人文薈萃、經濟繁華。豐城地處贛撫平原,又靠贛江水路,于都乃贛南之重鎮,這樣說來,浯漳村也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了。 據黃海燕介紹:“在崇仁縣1400多個自然村中,數浯漳村的祠堂最多,還有罕見的‘祠堂一條街’,因而享譽鄉里。”據浯漳村《陳氏族譜》記載,歷史上的浯漳號稱有“千煙”,方圓960畝,有大大小小祠堂70余座,其中在“祠堂一條街”上就有10座,目前仍然保存完好的仍有7座。 由鵝卵石鋪就而成 “祠堂一條街”指的是自陳氏大宗祠起至偉巷公祠的一條街道,全長200米,街面寬3米,全部用鵝卵石鋪就。浯漳村沉浸在“祠堂文化”中近千年,如今行走在這條街上,那種古香古色的幽靜和肅穆莊嚴的感覺依然如同過去。 在浯漳村眾多古祠堂中,最出名的莫過于“三大祠堂”和偉巷公祠。“三大祠堂”以規模宏偉和裝飾精美而聞名,偉巷公祠則以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而出名。 偉巷公祠是浯漳村中西合璧式祠堂的代表作之一,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至今有230多年歷史。據說當年它的設計者是南京的李東浩,他是上海一所學校建筑系的畢業生,長期客居上海等地,還到過西歐,美術創作和建筑設計多次獲獎,曾在南京設計了多棟高層建筑。除了設計者之外,族人還請來了本縣建筑名家率隊施工,耗時2年,建成了這座融合了中國楚地文化和西歐風格的建筑。 偉巷公祠有兩層樓,正大門上刻著“偉巷公祠”字樣。一層的大門是由厚重的杉木制成,高高的門檻、石頭門框和兩側的門墩是江南流行的石庫門,門楣和門框上“雙鳳朝陽”“麒麟獻瑞”的浮雕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門楣的上方正中浮雕著幾何圖形,又是西方的建筑裝飾,二樓的窗戶則完全是歐式風格。 由祭祀場所演變成商貿中心 在中國,祠堂又被稱為家廟,歷史上是族人祭祀先祖或先賢的場所。隋唐時期,官員按照官職大小享用祭祀級別,下層官員和庶人祭祖只能在“寢”,也就是生活的房子里進行,無權建廟祭祖。宋代以后,隨著科舉制度的完善,官員家廟祭祀制度開始走向衰落,以祠堂、族長為核心的祭祖新形式——祠堂祭祀制度開始興起,庶人階層由此有了建祠祭祖的權利。古時的宗祠和公祠是每個氏族的核心,浯漳村的祠堂包括家族宗祠和眾多自家小祠堂。 陳文介紹說:“浯漳村的祠堂多用于四時八節祀祖和聚議宗族事務,三大祠堂所在地更是村子的中心地帶,聚集了許多村民。謙山公祠目前是村里的老年活動中心,貢公祠堂如今則作為村里的商貿中心。” 貢公祠堂里現在都是商鋪,有賣服裝的、有賣肉食蔬菜水果的、有賣鹵菜腌制品的,祠堂里還有一家鐵匠鋪子,每天仍在叮叮當當打著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