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的熱播, 大眾氣憤的焦點已經從蘇母重男輕女轉移到了蘇家三個男人身上:天那,怎么會有這么奇葩的三個“人渣”? 其實蘇大強的作天作地,蘇明哲的假仁假義,蘇明成的啃老媽寶,一切問題的根源仍出在已故的蘇母身上。
1 強勢母親多可怕 文學史上,關于“家”的敘述主要有愛的港灣和社會的縮影兩種,但是別忽略,在人性的陰暗面,家也可能是生命的牢籠。 雖然劇中沒有著重描寫蘇母在青少年時期對待兩個兒子的方式,但是從細節可以看出,蘇母對兒子的掌控一點也不會少。
她在大兒子還沒出國時,就在麻將桌上極盡地吹捧大兒子的未來,同時幫小兒子找好了工作,雖然是以愛之名,卻依舊將兩個兒子的未來安排的明明白白。 可以想到,她和很多強勢母親并沒有什么分別。 絕對不能吃零食,交的所有的朋友都要經過父母審查,男孩子不能喜歡粉色,女孩子不能大聲說話。 不能吸煙不能喝酒,不能玩游戲不能早戀。任何不良習慣別說做,就連想都不要想。
在這種高壓“統治”下,你戰戰兢兢地按照他們的指使行事,如履薄冰。然而世事無常,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達到預期,一旦與他們的預期相差較遠,巨大的恐懼將籠罩著你,將你壓垮。 在名為“為你好”的炙烤下,你奄奄一息,你迫切地渴望長大,你想要擺脫強勢父母的桎梏,你一心一意要考出出生的城市,去越遠的地方讀大學越好。 然而,等你高考填志愿時,你才會發現,無論你學習多優秀,父母早給你安排好出路。 蘇母讓明玉讀免費的師范是被人詬病最多的一點,但是蘇母有自己的考量,在她看來女人總是要嫁人的,安安穩穩的老師才是最好的選擇。
強勢母親從來不會關心女兒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許她會虛情假意地詢問你的意見,但是只要和她預想的不一樣,就會牽動她的雷霆之怒。 這時候,你才明白,什么18歲成年,除了要負法律責任,道德上毫無意義。 于是你迫切地渴求經濟獨立,就像蘇明玉一樣,有了錢才能挺起腰桿,才能獲得新的天地。 從蘇明玉目前的社會地位來說,這確實這個方法。當你有了足夠的錢,你就可以負擔起一個自己的住所,你就可以長時間的對他們避而不見。 在現實中,知名主持人吳昕也是這樣做的。她在父母的干涉下分手后,她每次回長沙錄節目都不回家而是住酒店,這是她對抗的方式。
可惜的是,即便如此,蘇明玉和吳昕都沒能擺脫母親對自己的影響,她們在外人眼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內心卻始終敏感而脆弱。 一個強勢母親的影響,并不會隨著她的逝去而消失,而是日漸顯露出其觸目驚心的遺毒,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生都揮之不去。
2 強勢母親無法逃脫 強勢母親除了“集權”這一核心特征外,外化形式可以多種多樣,蘇母對蘇明玉的方式看起來是最過分和不可被原諒的。 可笑的是,這種方式竟然機緣巧合地幫蘇明玉卸下了所有的道德負擔,她不需要有任何的愧疚和不舍,她十年不歸家幾乎可以得到蘇家人以外全世界的同情和支持。 然而,當這種強勢是以愛之名呢?
吳昕最后選擇了和解,因為她知道父母是“為她好”,她沒有在對抗中得到快樂,帶來的只有更大的心結和傷痕,所以才會在節目中潸然淚下。 類似的例子還有男星朱雨辰。他有一位24小時為他進行后勤保障的母親,在他年近40的時候,仍舊監控著他的生活和感情。
朱雨辰不是沒有反抗過,他甚至認為媽媽“會把自己搞死”。 但是中國文化講究孝道,哪怕父母錯的再離譜,那也是生你養你的人。只要能夠想起片刻的溫暖,在血濃于水的感召之下,孩子就愿意像飛蛾撲火一樣選擇原諒。 朱雨辰說:“跟媽媽搏斗一番,然后再接受,自己想想又何必呢?橫豎是個接受,又何必搏斗一番呢?”
相比朱雨辰,蘇明成更快地明白了這個道理:巨嬰雖然失去了自由,但是在母親的保護下,人生會變得很好走。 與其和母親一爭高下,還不如徹底地討好母親,從此房子車子票子哪個都不用發愁,天下還有更好的買賣嗎?
蘇明成這時還不明白,“強勢母親+弱勢父親=擰巴孩子”是鐵律,別看眼下順風順水,總有一天他會吃到苦果。 3 強勢母親毀一生 強勢母親事事對孩子不放心,事事要為其做決定,但是母親永遠不可能把孩子別在褲腰帶上,當他獨自面對社會的時候,他就會發現世界完全坍塌。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的研究顯示,因為害怕父母失望,強勢父母極可能會導致孩子異常自卑。 吳昕的母親曾在節目中說:如果吳昕有自己這么自律和努力,一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但是很多網友認為,吳昕在快樂家族中存在感偏低恰恰是因為母親的過度干預導致了吳昕不夠自信,不夠放得開。 蘇家老大也是如此,他在家人面前極其自信愛面子,本質就是因為他自卑。 為了面子,他不愿意低頭找工作;為了面子,他非要在失業時接父親去美國;為了面子,他在家宴上夸大了8萬美金的年薪;為了面子,他打腫臉充胖子給父親買三居室。
在面子面前,妻女不值一提,僅僅是因為他要報恩嗎? 顯然不是。他不過是害怕別人看不起他,他害怕被嘲笑,他認為自己的成功必須用物質的勝利才能彰顯。
強勢母親不僅會導致孩子心理出現問題,而且她的大包大攬也會使孩子的生存技能低下。 老二蘇明成在成年后還時刻接受母親的接濟和幫助,導致他潛意識中相信人就是可以不勞而獲的,只要嘴甜,就能得到母親的寵愛,老婆的喜愛,老板的厚愛。 直到母親去世,他才發現自己再也無法維持體面的生活,因此他才會在老婆一句“沒斷奶的孩子”控訴下惱羞成怒。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老大身上。 斯坦福可以教給他工作能力,但教不會他同理心。 從小被保護地很好的他,認為只要動動嘴皮子,所有人都要和他媽一樣全心全意為他掃清一切障礙——弟弟必須給爸爸做飯,妹妹必須原諒家人,老婆必須同意給爸爸買三居室,只要做不到,那“真是太令我失望了”。
事到如今,蘇母如果泉下有知,是不是會后悔莫及?自己最疼愛的兩個兒子,人生過得一塌糊涂。 正如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奇葩大會》上說過的那句話:“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強勢母親并不能給子女的人生帶來幸福。 時代發展到今天,重男輕女終將成為歷史的傷疤,強勢母親的悲劇才是《都挺好》中最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在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時代,讀書仍然是打破階級壁壘最有效通道,這導致那些嘴上喊著快樂教育的父母,最后都變成了虎爸虎媽。 《都挺好》告訴我們:孩子的人生總是要他自己去走,過度的干預只會有兩種結果——在沉默中死亡,或在沉默中變態。 對孩子最好的方式,也許更應當像杜江送給兒子的那首詩: 你不是我的希望 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 與你無關 就讓它們與你無關吧 你何妨做一個全新的夢 那夢里,不必有我 我是一件正在老去的事物 卻仍不準備獻給你我的一生 這是我的固執 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 我愛你,僅此而已 the end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網的觀點和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