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正規院校畢業的中醫師,能繼承藥棒叩擊綜合療法特色技術并應用于臨床,真是我的一件幸事。
藥棒叩擊綜合療法是一項民間技術,來源于古代“振挺”療法,由上海市王粵珍醫師發揮創新而成。它是一種外治法,集針灸、藥棒、熱敷于一體,治療肌肉、筋膜、關節等筋經類疾病具有獨到之處。下面將我的二個病例分享給大家。
一位是腦梗3個月的患者,外院治療后效果不佳,左側肢體活動不利。左上肢屈曲內收位,肌張力高,伸屈不能,肩手疼痛,活動時尤甚,拒絕配合康復鍛煉;左下肢僵硬,行走拖曳。患者及家屬慕名來我院求治,希望通過中醫治療能緩解疼痛,改善左側肢體功能。
對于這樣一個腦梗已3個月的患者,康復鍛煉是最主要的治療手段。但由于該患者腦梗早期未進行正確的康復治療,導致出現肩手綜合征,左上肢關節粘連,肌肉僵硬腫脹疼痛,痛則不愿動,不動則更痛,惡性循環,從而延誤患者進一步康復鍛煉的時機。
那么已經出現肩手綜合征表現的腦梗恢復期患者又該如何進行康復治療呢?針灸是常規想到的辦法,但單用針灸效果并不理想;服用活血通絡止痛中藥更難藥達病所,以緩解局部癥狀。而藥棒叩擊綜合療法對于改善局部筋經病癥具有奇特療效。
該患者藥棒叩擊綜合治療包括針灸、藥棒、熱敷三步驟。
針刺取穴循經與局部相結合,取患側:肩三針、曲池、手三里、外關、八邪、中諸、環跳、秩邊、風市、足三里、豐隆,采取直刺法,行提插捻轉補瀉手法使之得氣,艾條懸灸后起針。
針灸后,患部噴涂特制的活血通絡止痛藥液,進行藥棒叩擊。醫者右手持棒,以腕力對準治療部位進行叩擊,叩擊頻率約120次/分左右,叩擊力量以患者局部肌肉放松狀態下能耐受為度。每一部位叩擊10~15分鐘,使局部皮膚潮紅或患者感覺局部發熱為度,從而使氣血流通,藥達病所。
叩擊時,以痛點為俞,從點、循經、到面,從輕到重。這位患者重點是肩、手。肩部叩擊時以痛點為俞,從點、循經,力求在患者能耐受的限度下通過藥棒叩擊,使得拘急的筋脈逐步舒緩。
患肢靜止狀態叩擊后還須進一步運動叩擊,一邊伸展患者屈曲內收的上臂,一邊叩擊關節周圍牽拉的筋脈,使粘連的關節松弛,效果更佳。肩部叩擊以局部皮膚微紅為度,患肩能被動活動為度。患者手部僵硬、腫脹、疼痛,須將每個手指逐個伸展叩擊,包括指間關節。患者下肢僵硬,行走拖曳,膝、踝關節僵硬,跟腱有攣縮,藥棒叩擊時須以膝、踝關節為重點,舒緩局部筋脈。除上訴重點部位外,整個患側上、下肢都需經過藥棒叩擊,從而使患肢氣血流通、舒筋解痙、消腫止痛。
藥棒叩擊后對重點的肩、手部位,局部包裹活血通絡止痛藥棉,予場效應儀熱敷,進一步舒筋解痙、活血消腫止痛。整個治療時間約1小時左右。隔天治療一次。
治療一次后,第二日患者肩手疼痛大減;治療二次后,上肢腫痛緩解,可配合適度被動運動;治療三次后,上肢近端能自主小幅抬舉,患者主動配合康復訓練。患者及家屬非常高興。
另一位是我科一位老師突發腰腿痛,疼痛由腰部向左側臀部、大腿后放射至左小腿后承山穴,行走困難,左足跟不能著地,向前彎腰僅40度。我立即向老師推薦,說藥棒叩擊綜合治療急性腰腿痛可有立竿見影之效,老師欣然接受。
藥棒叩擊綜合治療仍包括針灸、藥棒、熱敷三步驟。
針刺先采取運動針法,讓老師站立放松,取手上腰痛穴,直刺捻轉得氣后,囑老師緩慢小幅晃動腰部,并逐漸加大活動范圍,然后嘗試下蹲站起訓練。運動10分鐘后取針,老師已能雙足跟著地站立,向前彎腰90度,但腰腿部仍有疼痛。
接著讓老師俯臥,腰腿部局部取穴:命門、腰陽關、腎俞、大腸俞、秩邊、環跳,左下肢放射痛、筋吊拘攣處,予舒筋解痙法針刺,即沿筋拘攣部位每隔一寸刺一針。采取直刺法,行提插捻轉補瀉手法使之得氣,艾條懸灸后,留針15分鐘起針。
針灸后,患部噴涂活血通絡止痛藥液,進行藥棒叩擊,方法同上。重點是沿筋吊方向叩擊,加強舒筋解痙效果。藥棒叩擊后,老師向下彎腰已能指尖碰足尖,腰腿痛明顯緩解,腰部稍僵痛。繼予場效應儀及藥棉熱敷腰部,腰部僵痛進一步減輕。
治療完畢,老師頓覺輕松,連連稱奇,囑咐我好好發揚藥棒特色診療技術。第二日,老師正常上班,癥狀全消。
duersi
這里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每種療法都有它的治療優勢與不足之處,各有所長,各有所攻。藥棒叩擊綜合療法善于緩解筋經類疾病引起的相關癥狀,尤其治療頸肩腰腿痛、肌緊張性頭痛、中風后肢體偏癱疼痛等具有獨特之處。我們應該加強對這些行之有效的特色診療技術的大力繼承、推廣與應用。想作一名好的中醫師不能僅會開中藥,除了適當掌握一些西醫知識外,還應掌握1至2項中醫特色診療技術,具有叫得應的技能后才能被患者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