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才華水木君 來源:水木文摘(mweishijie) 新一季的《最強大腦》,依然匯聚了清華北大海外高校的各路牛人,高智商與高智商的碰撞,讓我看得十分過癮。 在這巔峰的碰撞中,我意外捕捉到了比超越腦力還震撼的一幕。 初始100強里,不是20幾歲的高材生,就是10幾歲的神童們,非常意外地,居然還有一個40歲的“大叔”來參賽。 要知道,這場頂級腦力的比拼對中年人可一點不友好。 他參賽不是為了戰勝年齡,挑戰自己之類的雞湯緣由,他的理由特別簡單——我來陪兒子。 自己進決賽是意外所得,言外之意,本來是玩玩兒的,一不小心入圍了。 40歲的人敢報名參賽已經贏了勇氣,而這大叔居然還能從幾萬人的海選里脫穎而出,殺入100強。 排在他后面的是無數985和211的高材生,其中不乏各路高考狀元。 一個優秀的爸爸,培養出的兒子也不一般。 13歲就會編程,同場競技的清華北大生都感慨“他是別人家的孩子”。 爸爸在初始排名里居然排到了32位,比兒子55的排名還要高。 見多了“別人家的孩子”,第一次有點羨慕“別人家的爸爸”。 不用眺望遠方,每天和偶像同一屋檐,連優秀都成了一條好走的路。 他在兒子心中自然是榜樣的存在。 也許教育的最好方式,你想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就先做什么樣的父母。 比言傳身教更有用的,是以身作則。 過年的時候,表姐曾十分苦惱地給我抱怨,自己的兒子是如何不爭氣。 功課上馬馬虎虎,各種特長班總是半途而廢,這也不愛學,那也不愛學,只想著打游戲,可怎么好? “真是白費心血。” 她深深嘆了口氣,一籌莫展。 我旁敲側擊地問她,那你平時讀書嗎?下班回家都干什么?最近有學新東西嗎?表姐愣了一下,支支吾吾地說:
聲音全沒有剛才吐槽孩子時的慷慨激昂。 有些事不必別人解答,你自己都知道答案。如果我們自己不是好學上進的父母,卻要求孩子廢寢忘食,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他還沒有建立自己的邏輯思維之前,他的三觀都是父母給的。 若你的家庭氛圍是看電視和玩手機,那孩子迷戀游戲,不學無術,一點也不奇怪。 若你周末宅在家里,不讀書,不運動,什么也不做,孩子日后成為好吃懶做的人,也不奇怪。 若你自己對生活得過且過,早就失去了學習新事物的熱忱,卻把孩子的生活用鋼琴繪畫游泳奧數填得滿滿的,那你的孩子,大抵也是很難學有所成。 孩子是我們的鏡子,也是我們的影子。他最可能的成長方式就是“復制”現在的你。 為人父母,最容易人生失重,只為了孩子打算,用力過猛。 看得見每一堂課對孩子的意義,學習每一個技能對未來帶來的質變,卻忽視了,好學是一種優秀的習慣。 千萬句諄諄教誨,不如耳濡目染。 一個朋友就因此被自己的5歲的女兒上了一課。 她給女兒報了一年好幾萬的全外教英語班,和所有望子成龍的父母一樣,她很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為此她每晚督促著女兒讀課文,背單詞,布置每周任務,比自己當年學英語還積極,女兒不厭其煩。 有一晚她再打開課本的時候,這個5歲的小鬼直接拒絕,還擲地有聲地質問她:
朋友一下子在原地石化。 不要以為他們小,童言無忌。孩子往往能從他們的視角。把最粗暴的真相毫無保留地展現在你眼前。 有沒有想過,家長們趨之若鶩的學區房,輔導班,在孩子們眼中恰恰沒那么重要。 相反,你的言行舉止,你的點滴習慣,你如何度過自己的一天,你是一個怎樣的人,卻像影子一樣,在他們心里投下深刻的映射。 最好的起跑線,其實是家長自己。 黃磊曾在微博上曬出女兒多多練琴的照片,網友們驚呼,這不就是年輕版的黃磊嗎? 多多的舉手投足,像極了黃磊的翻版。 鋼琴、吉他、游泳、英文、讀書......13歲的小女孩多才多藝。 她的人生進度條似乎比普通人快,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因為她的爸爸叫黃磊。 多多現在擅長的,無一不是黃磊自己也喜歡的。 最好的父母是做孩子的擺渡人,因為自己的平臺夠高夠寬廣,所以無論孩子的選擇是什么,你都可以助他一臂之力,越爬越高。 被夸“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董卿,今日的才華和氣質,得益于她幾十年讀書的好習慣,而這個必須歸功于父親的耐心引導。 畢業于復旦大學的父親,自己就酷愛讀書,也順其自然地從小讓董卿養成了閱讀的習慣。 每年寒暑假,父親都會給董卿開列一個書單,父女倆一起相對而坐,侃侃而談。 這才有了今天的董卿,她也把讀書的習慣,當作家訓一樣,送給了自己的兒子。 她在節目里說起自己的育兒論:
很多人都聽說過郎朗的故事,父親像上了弦的發條,十幾年不停逼出了一個鋼琴大師。 這橋段聽起來和每一個督促孩子練琴的中國式家長一樣,但沒多少人知道,“郎爸”自己也是個勤學苦練的人。 他中學畢業后,先后在工廠、雜技團和部隊文工團工作,拜師苦練二胡演奏。 把兒子栽培成鋼琴巨星后,他在音樂會上,和兒子合奏演出。 那一刻所有人都感受得到,他有個了不起的兒子,但他還是個了不起的自己。 一件很殘酷的事情是,孩子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老天分給他什么牌,他只能兩手攤平,接過來,走下去。 但還有一件很幸運的事,因為孩子的到來,我們可以給闊別大學和考試多年的自己,一個再次學習的動力。 一個粉絲曾留言,因為兒子愛吃蛋糕,她自學了烘焙,竟意外培養了新的生活情趣; 兒子不喜歡運動,她就先去學了羽毛球,再教兒子一起打,現在兩個人經常肩并肩去球館,玩得很嗨。 別忽視學習的力量。 生活里無處不在,都是你可以闖關升級的關口,你若放棄自己,該怎么鼓勵孩子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呢? 看一對父母前半生的學業、事業和生活狀態,大抵就能猜得出孩子后半生的結局。 活成孩子的驕傲吧。你進一步,孩子才會跟跳一步,你站得更高,他們才能望得更遠。 著名科幻學家阿瑟·克拉克說過,我永遠都沒有在長大,但我永遠都沒有停止長大。 養育孩子,亦是一場自我修行,我們和孩子攜手,直到遇見更好的自己。*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