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美術 在佛教初萌的魏晉南北朝,這三種美術形式集 中體現于佛教石窟藝術之中。 (一)佛教建筑 佛教在東漢初就已傳人中國,至南北朝時統治階級予以大力提倡,興建了大量的寺院、佛塔和石窟。 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因此僧侶們選擇崇山峻嶺的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石窟藝術是佛教藝術,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發生、發展的過程,它所創造的像、菩薩、羅漢、護法,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種故事形象,都是通過具體人的生活形象而創造出來的。 音沈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描述的正是這段時期佛道大盛,統治階級大量興建寺、塔、 石窟等情景。 南北朝時,盛行“舍宅為寺”的功德活動,許多王侯貴族將宅地改建為佛寺。一些新建的大寺院仍采取塔為中心,四周由堂、閣圍成方形庭院的布局。這一時期改建以原前廳為佛殿,后堂為講堂,原有的廊廡環繞,有的還保留了原來的花園。此種風格布局更屬通用式的,成為以后漢化佛寺建筑的主流。 后來,北朝一些僧徒稱皇帝為“當今如來”,造巨大的金銅佛像以象征帝王。這些大像,塔中不能容納,更需要建殿安置,以與其兼有的帝王身份相適應。因此,佛殿在寺中逐漸取得和佛塔并重的地位。重要佛寺的大殿宛如宮殿,一些由國家建的大型佛寺就逐漸宮殿化了。 俾塔 佛塔的造型起源于印度。漢代,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佛塔的建筑在東漢末年,就已經風行全國了。 中國的工匠們將印度原有的覆盆式的塔的造型與中國傳統的樓閣相結合,便產生了樓閣式的佛塔。繼而由樓閣式衍生出密檐式塔。 我國的佛塔按建筑材料可分為木塔、磚石塔、金屬塔、琉璃塔等,兩漢南北朝時以木塔為主。 (二)佛教雕塑 孑閔石窟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郊16公里的武周山之南崖,開鑿于北魏時期,根據開鑿時間先后和風格變化,大致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曇曜五窟。第二期文成帝死后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遷都洛陽前,為云岡石窟造像最鼎盛時期,開十幾窟。第三期,太和十七年遷都洛陽至公元526年,此間主要是小型石龕。 第一時期曇曜五窟,即16至20窟,規模宏偉,石窟約呈馬蹄形,穹隆頂,前門有明窗,窟內主造像為三佛像,主佛造型最高大,頂天立地。面相豐滿方圓,凹眼隆鼻,薄嘴唇,后背有華麗的頂光和背光,直達窟頂中央。壁面雕滿千佛,氣勢壯觀肅穆,高度皆在13米以上,19窟主尊髙達17米。雕刻手法有來自西域的風格,也兼有本民族工匠的獨具匠心的創造。曇曜五窟的佛教造型各具特點,比如20窟佛像英偉端莊,19窟佛像俊秀嫻雅,18窟佛像巍然挺立。16窟本尊佛像獨具全窟空間而高大雄偉,且服飾是寬大的中國式袍服,說明了佛教造像向民間轉化,也表明了鮮卑族的漢化。 第二時期總結了前期曇曜五窟的豐富的雕刻經驗,使得這一時期石窟造像的藝術水平進入嶄新的階段。此時一改過去的穹隆頂為平面呈方形的殿堂式和廟塔式結構。本尊佛像一般放在大龕內,佛像開始變得慈祥和悅,服飾也變化為寬大的冕服。菩薩和供養天的形象活潑嫵媚。造像題材逐漸豐富,其中供養人的形象幾乎是顯示人物形象。第三期多為小型創作,多瘦骨清像的佛像造型,含蓄的微笑表現了對現世的關愛 教嫂奠忘窟 位于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面崖壁上。莫高窟以中心塔廟式結構為主鑿窟形式,適應僧徒巡回禮拜儀式。 莫高窟雕塑是作為僧徙信眾禮拜偶像的彩塑。塑像有釋迦牟尼像、彌勒菩薩像以及釋迦、多寶并坐像。彩塑的組合形式一般是一尊佛像、兩身服侍菩薩。彌勒像最多,姿態多是交腳而坐,或沉思或禪定。彌勒信仰的興盛,反映了當時人們渴望結束現實的痛苦,幻想未來的幸福生活。 莫高窟的佛像和菩薩彩塑,都是以背部緊貼壁面,有的甚至是近似于高浮雕,手臂不管作任何動作還不能完全離開身軀,這種特征表明,此時的工匠還沒有完全意識到和發揮泥塑的獨特表現性能,只是沿襲石雕的特征。因此動作不夠舒展、自然。另外,在中心柱的四面還有“影塑”的飛天、供養人以及千佛的陪襯形象。 龍石窟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洛陽南郊。北魏時期的石窟主要有古陽洞、賓陽洞以及蓮花洞等。 北魏時期龍門石窟中最宏偉的石窟是賓陽洞。賓陽洞的雕琢有著完美、周密的設計計劃,所以布局特別嚴謹、整體。正壁有五尊雕像,正中為本尊雕像,相貌豐滿,微露笑意,給人以一種親切之感,階梯似的厚重衣紋余留著云岡石窟造像的風格。菩薩和弟子們分列兩側,地面刻出走道和蓮花圖案裝飾,洞外兩側以高浮雕的手法表現金剛力士,力士身軀肌腱骨堅,眉目挺怒,氣勢威武。這是較早運用夸張的手法雕塑的力士形象。 (三)佛教壁畫 1.教韙嗖函 這一時期的敦煌壁畫主要是北朝時期的壁畫,以講述佛本生故事為主。常見的有尸毗王本生、須達那本生等故事,宣揚自我犧牲、拯救生靈以修成正果的佛教思想。 敦煌254窟北魏壁畫表現的是薩垂那太子本生故事。為適應信徒的欣賞習慣,用本土民族的語言加以改造,使其具有濃郁的民族地域特色。佛教壁畫的表現手法是用細勁線條勾勒輪廓并用色彩 暈染,用赭紅色加散花圖案裝飾襯底,具有明顯的“龜茲風格”。 敦煌249窟和285窟顯示了西魏時期的壁畫成就。249石窟壁畫繪于窟頂,采用了中國的傳統神話與佛教神祇合并的形式,畫面天空有白虎、玄武、雷神、十一首蛇身怪獸等,還有帝釋天妃乘坐龍鳳駕的云車。用筆不多,卻生動感人,其中。云車的造型與《洛神賦圖卷》中的造型很有幾分相似之處。 2.新錄石窟噔函 新疆石窟頗多,著名的有東禮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勝金口千佛洞,南疆著名的有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等。其中規模最大歷史最早的當屬克孜爾千佛洞。 克孜爾千佛洞,從其壁畫的風格和題材來看當屬4一8世紀的依存。早、中期的壁畫題材為佛教本生故事。畫面構圖簡潔明快、類似鐵線描勾勒的輪廓嚴謹而生動,畫面中人物多為半裸。畫面色彩豐富,人物肌膚部分的渲染富有質感和體積感,所用顏色以藍、白、綠、赭、灰等為主調,圖中配以散花裝飾,十分精彩。這些繪畫風格稱為“龜茲風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