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世界的財富在美國,美國的財富在猶太人口袋里。 福布斯富豪榜中,20%是猶太人。作為一個和中國一樣,同樣極為重視教育的民族,猶太民族有很多值得被中國父母參考和學習的理念閃光點。 有1500多萬人口,卻占據了17%諾貝爾獎猶太民族是一個古老而充滿傳奇色彩的民族。 它在近兩千年的時間中失去自己的家園、故土,備受歧視和迫害,卻一直沒有被征服、同化,而是在流散世界各地兩千年后重新建國;它只有1500多萬人口,卻被稱為是世界上最聰明、最富有、最有創造力、對當今世界影響最大的民族之一。 猶太民族人才輩出,在政治、經濟、科學、藝術、文化等各個領域展現著自己的能量和成就,它以占世界千分之三的人口,占據了諾貝爾獎得主中17%的席位,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它將驚人的苦難升華為驚人的創造力,在各種逆境中保存自己的文明生生不息,流傳至今,表現出超乎尋常的內聚力和生命力,而這種力量就來源于以古猶太教為紐帶的共同信仰和文化價值觀。 猶太父母教育子女的守則:智慧比知識更為重要,一生中要堅持學習作為猶太人最重要的精神信仰,猶太教蘊含了豐富的思想觀念,其中一些核心價值觀念更是滲透到猶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猶太人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民族認同的重要標志。也是猶太父母教育子女的重要守則。 概括起來,猶太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念有如下幾條: 一、契約意識 在猶太教義中,猶太民族與上帝之間的特殊聯系是以契約的方式來完成的。這種契約神圣的觀念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猶太人的日常生活和行為,猶太人在經商中最注重信守契約,這在全世界商界中是有口皆碑的。契約一經簽訂,不論發生任何問題,決不毀約。 由于普遍重信守約,猶太人相互之間做生意時經常連合同也不需要,口頭的允諾也有足夠的約束力。 猶太人信守合同幾乎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 在做生意時,猶太人從來都是絲毫不讓,錙銖必較,但在合同面前,他們縱使吃大虧也要絕對遵守。這對他們而言,是非常自然、不容懷疑、毫不猶豫的事情。 二、律法觀念 猶太教中所說的律法比現在意義上的法律在內涵上要廣泛得多,它同時還包括道德倫理、衛生、民法和宗教習俗等規范。 猶太律法最大特點就是有著濃厚的公平、公正意識和追求,對公平正義的強調滲透進每個猶太人的血液中。 在古猶太民族的政治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對公平正義的強烈追求。 早期猶太人有一項制度性安排就是安息年或禧年,第七日是安息日,大家都不做工;第七年是安息年,土地休耕。現在以色列也是如此,在安息年中,地里生長的東西無論多少都歸窮人和奴婢享有。經過七個安息年就是第50年,稱為禧年,這一年猶太人相互所欠的債務一筆勾銷,以前賣出的土地自然歸還,這一年還要向所有的人宣告自由,每個奴隸都獲得自由之身。 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有著如此強烈的對不公正的反抗,這種公平意識是其他任何民族的律法中都沒有的。 三、彌賽亞觀念 猶太民族長期生活在強大的異族統治下,經歷了諸多的苦難。猶太人要生存下去,就必須有一種非常的希望來支撐他們。在苦難的歷史中,猶太人形成了他們獨特的希望,那就是彌賽亞觀念。 彌賽亞一詞為希伯來語音譯,原意為“受膏者”。猶太人自摩西時代開始,凡是大祭司、君王、先知就任,都需要有一個在受封者頭上膏油的儀式,表明其是由上帝派來的人。 猶太人始終相信,在世界末日到來時彌賽亞會降臨履行其神圣的使命,即把猶太人從流亡和苦難中拯救出來,使他們重建自己的王國。由于對彌賽亞觀念的堅信,猶太人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也從未失去過希望,彌賽亞觀念造就了猶太人的樂觀精神、堅韌性格和理想主義情懷。 四、重知識與教育的觀念 猶太教把研讀《圣經》視作敬神的一個重要部分,這使得猶太人的生活是不可缺少閱讀和學習的。這種學習傳統,促進了猶太人對知識、教育和更高形式智慧的熱愛與尊重。 猶太教經典《塔木德》就規定教育和宗教一樣神圣,所有猶太人都有義務幫助貧窮的猶太孩子讀書。在猶太人看來,教育如同宗教信仰是鐵律,任何詆毀教育或不接受教育的行為都屬于犯罪。 猶太人不僅重視知識,更對教師懷有崇高的敬意。在猶太傳統中,最受歡迎的丈夫不是英俊富有的小伙子而是學者,這是猶太文化中的普遍現象。 教育和知識不僅幫助猶太人在長期的流散生活中保持自身的文化傳統,而且也為猶太人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猶太人曾經總結自己成功的十大法則是: 1.比起知識來,更重視智慧; 2.在整個人生中堅持學習; 3.金錢可以被奪走,但是知識不會被奪走; 4.把逆境看作機遇; 5.比起金錢來,更重視時間; 6.憎惡權威,不會成為權威; 7. 笑; 8.用兩倍于自己說話的時間傾聽對方講話; 9.保持與其他人不同的立場; 10.從不需要本錢的事情開始做。 在這十條中,至少有一半是強調知識、教育的重要性的。猶太人之所以在長期的流散中還能取得驚人的成就,重視知識與教育是最為關鍵的一條。 除了這些傳承千年的價值觀外,在《養育下一代創新者》一書中,作者總結了猶太民族生活和學習的幾大原則,而這些原則,在中國的文化中也可以找到相對應之處。 比如,猶太民族為人處世的第一個原則是“永遠做好事”,這與中國傳統教育中“與人為善”的原則不謀而合;第二個原則是“對他人懷有同情心,而不期待任何回報”,這與中國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類似;第三個原則是“慈善”,這又和中國的“勿以善小而不為”相近…… 中國和猶太,同為最重視子女教育的民族,從猶太民族的價值觀和日常生活中,已經找到了很多適用于對中國下一代進行教育和引導的方式方法。 在《養育下一代創新者》一書中,作者都有詳細敘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