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釉俗稱:“影青釉,是一種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間,青中有白和白中顯青瓷器的專門稱謂。”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時期,景德鎮陶瓷工匠在當地白瓷生產的基礎上,成功地燒制了色質如玉的青白釉瓷器。由于胎、釉中鐵元素的含量極低,釉的玻璃相清澈,因此,典型產品,胎質細潔,釉色青瑩。景德鎮的這一項成功發明,很快影響到當時的福建、浙江、廣東、廣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區,相續出現了一批燒制青白釉瓷器的窯場,進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青白窯系。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梅瓶 故宮博物院 歷史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宋 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故宮博物院藏 景德鎮窯青白釉雙魚碗 宋 高5.9cm,口徑18cm,足徑6.8cm 故宮博物院 碗敞口,口沿因覆燒形成較寬的芒口,斜腹壁,圈足。通體施青白釉,釉色青中透白。內壁六條線出筋,碗心處刻劃雙魚水波紋,刀法犀利流暢。外壁光素。 此器造型規整,胎體輕薄,釉色光潤。盤心所刻劃的兩條小魚在青色的釉面襯托下仿佛在清澈的湖水中游弋嬉戲,形態自然逼真,藝術感染力極強。 青白釉刻花嬰戲紋碗,高6.7cm,口徑20.8cm,足徑6cm 故宮博物院藏 碗敞口,淺腹,矮圈足。里外均施青白釉,釉質瑩潤,足內無釉。碗內刻劃雙嬰戲蓮紋,線條流暢,紋飾清晰。 宋元青白瓷的釉是鈣一堿釉,堿性物質可起氧化作用,使鐵氧化。因此,在堿性條件下,在胎與釉的交界處(如器內流釉的周邊、罐底部沒有刮去釉塊的 周邊等)多產生一線火石紅。同時,在堿性條件下,器身的縮釉和剝釉處以及釉層很薄的地方也多有火石紅。所以,有些大件內壁多見淡紅、黃色釉層,又有不規則 的透明釉刷痕。 宋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蟠螭紋洗 高3.5cm,口徑13.1cm,足徑11cm 故宮博物院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梅瓶 故宮博物院藏 此梅瓶造型比宋代較為典型的修長形梅瓶略顯粗短。所刻花紋在勻凈的青白釉面上若隱若現,青白相映,素雅恬靜。景德鎮窯青白釉瓷器胎質潔白,聲音清脆,因此有專家認為傳說中對“柴窯”的品評,所謂“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很可能是指這種青白釉而言。 宋代青白瓷主要以盤、碗類居多,瓶類器物傳世較少,故此梅瓶愈益珍貴。 元代 明代 明代時期,作為傳統產品青白釉瓷器,民窯仍在燒造。它的燒造應分為三期:一是元末明初交替期;二是洪武早中期;三是洪武晚期至永樂早期。 民窯主要是以日常生活器皿的盤、碗、碟類圓器為主,盤碟分印花與素面兩種。從器形、紋飾上看,前期盤處在元末明初的交替期,受元代遺風影響較大,其造型與元代樞俯型的盤極為相似,盤內壁印有纏枝花卉或菊花;較為青晰的紋飾,可以明顯看清每朵花卉的細部和每瓣花葉的葉莖、葉脈。盤底稍厚,內底略下凹,留有明顯減少底部厚度的臺階式弦紋,圈足較小,足壁與元代器足壁略有不同;元代足壁至足端旋削后略向外撇,用手可輕易提起。而此時的足壁至足端旋削后直而向內斂,用手不易提起。足端平切,砂底,底面淺,旋削較平,有的留有細密的旋痕,明顯的小乳突。露胎處有見窯紅,有的則潔白。早中期與后期的造型較為相似,且多為素面,盤碟造型一式為折腰型。從造型上比較,早中期折腰盤碟,受元代樞府釉折腰碗的影響,盤壁折腰角度生硬,圈足小,挖足時出現圓渦形厚底足,呈外斂內壁斜削式,砂底,底足中心留有明顯的乳狀突起。后期盤口沿外撇,折腰的角度趨于柔美曲線;盤內心多略下凹,圈足增大,足壁呈外斂內直壁式,底面較平,乳突較小。至此,洪武晚期的修足方式基本定型,并對整個明代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明 青白釉山形筆架 高3.9cm,長10.8cm 清宮舊藏 故宮博物院 此器釉色仿宋代青白瓷之效果,釉色青瑩,其質感如青白玉。山形高低錯落有致,富有層次感,視之恍如文人畫中層巒淡遠的境界。 從明初洪武時期的青白釉瓷器看,胎質堅致,但淘煉不精,胎質呈白或灰白色。前期釉白中泛青,尚有青白或影青之感覺。中后期青白釉雖厚潤,但釉面較明代其他各朝為灰白,玻璃化程度高,釉面自然開片,有縮釉點,窯灰等現象存在。這種燒造工藝一直延續到永樂早期。由于品種單一,釉色變化小,加之質量不符合市場的要求。后被民窯中的主流,幽倩淡雅的青花瓷器和色彩斑斕的彩瓷、顏色釉瓷器所替代。洪武官窯器中,青白釉品種既未見文獻記載,又未見典型實物傳世或出土。 特點: 青白釉瓷器由于含鈣量高,在1300℃高溫下燒制時,釉流動性大,遇有花紋等凹凸處便聚積較厚,這樣,使整器釉面厚薄不一,薄處顯白,厚處略深,總體效果濃淡相間,瑩潤似玉,十分優雅。以此制作茶具,無論杯、碗、盞托,都有一種淡雅的韻致。青白釉釉質含鐵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釉層細薄晶螢,加上燒質極薄,器上的暗雕花紋,內外都可以映見,在花紋邊上,現出一點淡青色,其余幾乎都是白色,故稱青白釉。也有人將它稱作映青、隱青或罩青。 白釉青花四字小盅 清康熙 高4.7cm,口徑6.2cm,足徑2.7cm 故宮博物院 盅直口,斂腹,圈足。內壁有青花篆書“黃、中、在、流”四字。外底青花雙圈內有“大清康熙年制”6字楷書款。此器造型小巧,裝飾簡潔,胎體極薄,幾近脫胎,為康熙官窯精品。 青白釉-研究 青白釉民窯與官窯瓷器之間,在同一時代所表現出來的品種、造型、質量方面,尚有較大的差距。 外澀胎內印花的瓷器,按常理為半成品;外面的澀胎上應施以低溫釉或加彩。在窯址遺存中見到方可理解為殘次品,予以廢棄;但在運河之畔的古城揚州出土,無法解釋。 模印這種裝飾技法在宋元時期廣泛使用,明初當不例外。從明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美國、日本、英國等收藏的各種釉色,各種器型的所謂花來看“二色釉”印,紋飾精致清晰,絕大多數為云龍紋,有這種紋飾,眾家都一致認同為洪武官窯器,那么是否存在花卉紋飾或其他品種。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青白釉暗刻花纏枝蓮紋碗,胎質細膩,釉面肥潤,色呈淡青,暗花紋飾隱約之間,顯得幽雅恬靜。由于永樂青白釉瓷器制作精美,以至于對明代乃至青代官窯制品,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影青暗花纏枝蓮紋碗 明永樂 高6.1cm,口徑15.6cm,足徑5cm 清宮舊藏 故宮博物院 如何鑒別影青釉瓷器? 胎質:鑒定影青釉瓷器的真偽,首先要看它的瓷質。真正以湖田窯燒制的器物瓷質可以達到薄似紙、白如雪的境界,藏友們在鑒定的時候可以將手指放置在器物之外,迎光看去仿佛通透一般,幾可見指。 釉面:其次,要看釉面。真品的釉面光潔平滑,溫潤如玉,而偽品則或過亮或過于木然。另外,如果在釉面上見到一點點黑黃色斑點,而且滲入到胎骨之中,則為真品,雖有黑黃斑點,但斑點浮于釉表,則為偽品。真品的釉面會開干燥自然的細碎開片,偽品的開片則顯濕、機械。 刻畫花:影青釉的刻畫花真品飄逸豪放,收放自如,大氣磅礴,而偽品則縮手縮腳,木然呆板,極不自然。底腳露胎器或覆燒的口沿露胎物。因影青釉大都為出土文物,所以多少有些土銹,如果這些土銹難以洗刷或火燒不下,則為真品,反之,乃是偽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