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今天我們一起來分享王之渙的一首很著名的作品《涼州詞》。首先,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首詩。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 先解釋一下,《涼州詞》,這是唐代的一種曲調(diào)的名稱,并不是詩的題目。涼州在哪兒呢?就是現(xiàn)在甘肅的武威市。唐玄宗開元時期,涼州都督郭之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敬獻給了玄宗,玄宗把它交給皇家的教坊,翻唱成了中原的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將這些曲譜產(chǎn)生的地名作為曲調(diào)的名稱,這就是《涼州詞》的來歷。 唐代的很多大詩人都非常喜歡這個曲調(diào),用它填寫了很多的邊塞詩。王之渙的《涼州詞》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這首詩前兩句說“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氣象真的非常的遠大、非常的闊遠,洶涌澎湃的黃河水竟然像一條絲帶飛上了云端,跟皚皚的白云緊緊的銜接在一起,這真是出乎意外的想象。我們知道詩仙李白曾經(jīng)在詩中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這黃河水可了不得,如此的浩淼洶涌,就好像從九天之上落到了地上。這是李白自上而下來寫,而王之渙這首詩是由下向上寫。 黃河一路奔涌、一路飄逸,都飄到天上去了,都跟云朵連在一起了。前者是寫黃河的壯大,后者是寫黃河的悠遠。從實景的角度來看,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云間”比李白的詩句更符合邊塞的風景。 第二句“一片孤城萬仞山。”一片,并不是說這座城市像一張照片兒一樣是個一片兒。這一片兒啊,是唐代的口語。其實就是一座的意思。但是一片加上孤城,的確確給人感到非常的單薄,非常的瘦弱,非常的孤獨,他要突出的是西域大漠的荒涼和高山獨立的孤獨感。“黃河遠上白云間,”是自然之景。一片孤城萬仞山是人文之景,雖然都沒有點出將士的名字,但已經(jīng)暗含著戍邊的將士了。 可不是嗎?到了三四句將士們就出現(xiàn)了。“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這兩句寫得尤為巧妙。羌笛者就指的是胡笛。是唐代時期少數(shù)民族吹奏音樂使用的笛子。楊柳則有兩個含義,第一《折楊柳》枝是在當時非常流行的曲調(diào)。 羌笛所吹奏的就是這《折柳枝》曲。第二、“怨楊柳”表達的是惜別的惆悵。因為在樂府詩橫吹曲調(diào)中《折楊柳》枝的歌詞說“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意思是說呀。朋友將要遠行,折下一枝楊柳為他送別,這個柳就是跟留是個諧音。 唐代風俗,常常是灞柳送別,那就是在長安的東邊的灞橋送別客人的時候,往往折下一枝柳枝來表達自己戀戀不舍的心情。所以《折楊柳》即是一個曲調(diào)的名稱,也是當時送別友人流行的風俗。“羌笛何須怨楊柳”,這意思是說在這遙遠的邊塞。 那胡笛、羌笛吹起了《折楊柳》曲,可是要在此間折一枝楊柳送別也是不能夠的,因為此間是茫茫的大漠,是不可能有楊柳樹的。所以在征人戍守邊陲,這樣非常凄惻而又孤獨的情景下,似乎連這笛聲也在埋怨楊柳。為什么要埋怨楊柳呢?因為在這個地方啊,是留不住人的。 所以“何須怨楊柳”,實際上是在自我寬解。意思是說不要再發(fā)出這怨恨之辭了。“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這邊遠的荒漠,連春風都吹不到啊!春風吹到了玉門關(guān)的關(guān)口上就止步不前啦,我們這些戍守邊陲的人,想要感覺到春風都很難的。想當初東漢時期著名的將軍班超長期戍守西域,開拓西域疆土。晚年他給皇上上疏說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guān)。意思是說我這一輩子,把我的全部獻給了戍守邊陲,我現(xiàn)在好想回我的家鄉(xiāng),可是我歲數(shù)大了,身體不好,我都不敢說我能走到酒泉郡,我能活著走進玉門關(guān)就很不錯啦。可見。對古人來講,玉門關(guān),就是中原和西域的分界。只要進入玉門關(guān)家鄉(xiāng)就不遠了,離長安也就不遠了。可是只要出了玉門關(guān),那就離家鄉(xiāng)越來越遠,連春風都吹不到了。在唐詩當中,玉門關(guān)和陽關(guān)是一個非常鮮明的邊塞的意象,寄托了戍邊的將士對家鄉(xiāng)的一片思念。 總體來說,這兩句詩是一種寬解自己的語氣。這首詩雖然使用了“一片孤城、何須怨楊柳,不度玉門關(guān)。”看上去似乎是比較落寞比較悲觀的話語。但從整首詩來看,其實這種悲觀的情緒并不很強烈,他內(nèi)在里反而有一種壯大的跡象。 這是盛唐邊塞詩給我們的一種特別的感受。盛唐時代,唐朝非常的強大,在守衛(wèi)邊塞之時,也對外宣示著國力的強盛和軍力的強大,所以詩中雖有憂傷有思鄉(xiāng)之苦,雖然也有悵然不得志的情懷,但是總歸來講在詩歌當中表現(xiàn)的依然是盛唐特有的驕傲和一種朝氣。 剛才我們說了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就非常著名。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可以說明這一點。據(jù)說王之渙和他的好朋友高適,王昌齡坐在一起喝酒,遠遠地看到一些歌妓正在那里演唱。于是他們?nèi)齻€人打賭,寫了這么多的詩,誰高誰下?且看這些歌妓唱誰的詩多,誰就勝出。不一會兒,歌妓們開始演唱。一個歌妓打著節(jié)拍唱道“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B尻栍H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是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非常得意,拿起筆在墻壁上畫了一道杠。我的一首。 又停了一會兒,又一位歌女唱道: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臺今寂寞,猶是子云居。這是高適的詩。高適非常高興,拿起筆來在墻壁上劃了一道,我也有一首啦。又過了一陣子,一個歌妓唱道: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這又是王昌齡的,王昌齡相當?shù)靡猓従彽赜霉P在墻上畫了第二道。 王之渙詩寫得好,名氣大。當然很注重面子,他就坐不住了。面對他的兩位朋友說:“剛才差你們這些歌兒的那歌女都是下里巴人。我的詩陽春白雪,難道像他們這樣的人能唱嗎? 他用手指著其中一個最漂亮的歌女說:如果這個女子她唱的不是我的詩,我從此不再寫詩,甘拜你們?yōu)槔蠋煛D莾晌徽f好、好、好再等一等。又過了一會兒,這位最漂亮的歌妓終于發(fā)聲演唱。她開口一唱就是“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王之渙說我說什么了? 這都不是你們兩鄉(xiāng)巴佬所能理解的事情,三個人放聲大笑。這個著名的故事被后人叫做“旗婷婷唱”。故事的真?zhèn)危娴囊呀?jīng)不可考了,我們寧愿相信它是真實的。為什么呢?因為這三位詩人的詩能夠為人們廣為傳唱,說明他唱出了人們的心聲,尤其是王之渙的《涼州詞》。 不僅是一首邊塞詩,更是一首表達人情,描寫風物的絕佳的詩篇。他遠遠地超越了邊塞這個題材,成為人們心目當中,抒情達意,演唱理想的最佳的詩篇。所以無論是歌女、士大夫、還是一般的讀書人,大家都非常的喜歡這首詩。我們現(xiàn)在的邊疆早已跟1000多年前大為不同。 但是當我們再次吟誦《涼州詞》的時候,眼前不自覺的還是會浮現(xiàn)出那大漠窮秋的風光,還是會感受到盛唐的那股氣象。這大概就是《涼州詞》為什么能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