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 | 讀寫菌 01 前不久,有位專家的言論在網上瘋傳,該專家主張用考試倒逼讀書,高考試題要增加閱讀量,“最后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 此言一出,輿論大嘩。老師驚訝,家長擔憂,考生焦慮,只有出售劣質盜版名著的書商大聲叫好。盡管這位專家又作出解釋,說是大家誤解了他的本意,但已經造成影響,據說這理念已經被很多命題人員接受了。 其實,即使像讀寫菌這樣的非著名語文教師都知道,閱讀水平的高低,和閱讀速度絕對不成正比。對中學生來說,閱讀不能一味求快,和速度相比,精讀細賞能力更為重要。高考有必要考查閱讀速度,但更要考查閱讀質量。 再說說試題。字數多不能說明試題好,恰恰相反,如果能用更少的字數考查出學生的語文素養,那才是一套更為科學的試題。 我們翻閱臺灣地區的高考試題(學科能力測驗試題)就會發現,其字數比大陸地區試題平均要少3000字, 卻能多點開花,全面考查語文素養。 今天,我們從三個方面,對臺灣地區試題略做分析,探討更合理的語文試題命制方式: 一是命題材料只選文段,小巧靈動; 二是大量采用選擇題型,簡明客觀; 三是試題設置生活情境,妙趣橫生。 02 命題材料只選文段,小巧靈動 大陸試題的閱讀材料,不論是所謂論述類文本, 還是文學類、實用類文本, 基本都在千字以上, 閱讀耗時費力。由于多為“千字文”, 難得找到名家大家的相關作品, 只好選擇報刊上的豆腐塊, 有的僅夠發表水平, 不夠典范。 臺灣地區試題閱讀材料,一般只選文段甚至文句, 減少了無謂的卷面浪費, 可以留出空間來考查多種文體。閱讀材料或是小短篇,或是大部頭里的小段落, 大多200—300字, 很少有超過500字的, 短小精致, 輕靈活潑。題目命制很有智慧, 可謂是“用小文段考出真能力”。 請看臺灣地區2014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語文考科第4題:
本題答案為C。此題第一大妙處, 是所選閱讀材料精短而有內涵, 修辭奇美, 格調高遠, 情理俱佳, 堪稱警句,給考生美的熏陶和智的啟迪。 第二大妙處,是設題巧妙, 將現代散文與古典詩文打通,既考查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也考查學生的對古詩文的積累與理解。 第三大妙處,是審題門檻很低,又巧妙靈活。語文素養高的學生如魚得水,語文素養低的學生望題興嘆。 可以說,這一道題就涉及了大陸的論述類文本閱讀、詩歌賞析和理解性默寫的內容。 03 大量采用選擇題型,簡明客觀 大陸地區試題, 閱讀題多以主觀問答的形式出現。論述類文本用選擇題,卻把命題角度放在一個個人為設計的陷阱中,如張冠李戴、因果倒置、強加因果、主客顛倒、無中生有、以偏概全、偷換概念、已然未然、偶然必然等邏輯陷阱。 反觀臺灣地區的試題, 他們選擇的文段精短,設計的題目聚焦于一點,卻能著眼于語文素養,形式簡單而內涵豐厚。他們這樣考查論述文:
此題選C。和大陸的論述類文本相比,這個選段不長,但選項卻能考查出考生是否真正讀懂這句話。 假如大陸的命題專家來出題,圍繞同一文段,會出怎樣的選項呢?讀寫菌也曾多年命制高考模擬題,現在就再來演示一下,我們的專家可以這樣出:
我預設的答案是D,那么,ABC分別錯在哪里?你能做對嗎?即使你能做對,做題過程中有沒有煩躁的感覺?退一步說,你做對了,能不能說明你閱讀水平高? 這樣的試題,與平時的閱讀完全脫鉤,僅僅是為考試而“發明”的一種特殊考查形式。讀寫菌沒聽說過在常態閱讀情境下,會有讀者會將文中的句子重新組裝,認真比照。于是,論述文閱讀成為考生害怕、教師頭疼的一道題。 04 試題設置生活情境,妙趣橫生 大陸的試題往往干巴巴的,直接奔考點而去。臺灣地區試題則不同,他們更愿意設置生活情境,讓考生感到親切。 如2013年語文學測第17題:
這道多選題的答案是A、B、C、E。 此題提供一個真實情境,用一本文學史的目錄, 考查對學術著作的編目法的理解。同時包含很多歷史與文學信息,如建安文學、陶淵明和謝靈運、南朝相關知識等等,考生如果有廣泛的閱讀和深厚的積淀, 試題將迎刃而解,這就側面引導學生注重博覽群書。 他們這樣考查文化常識:
對話還有幾句,打字太累,不再列出。上面兩個空,該選什么呢? A.生兒子 B.生女兒 C.夢龍 D.夢熊 05 看來,考查閱讀能力,考查語文素養,真不一定非要閱讀長篇不可。 假如一套試題,能引導學生會讀書、多讀書,而不是引發“題海”戰術,就是一套好題。反之,如果一套試題,僅僅靠刷歷年高考真題匯編就能提分,就是一套差題。 假如一套試題,讓孩子們做完之后感到有趣,覺得愉悅,引導他們走向浩瀚的書海,從而愛上語文,就是一套好題;反之,假如一套試題,讓孩子們對語文感到恐懼,做題時感到煩躁,做對了也沒有成績感,就是一套差題。 假如一套語文試題,讓15%的學生做不完,這絕對不能稱作一套好題。畢竟這不是考查數學或理綜,語文試題不僅僅是考查知識,還要考查情感,考查審美,考查表達,這不是僅靠增加題量就可以做到的。 互動區 回復以下關鍵字,獲取更多資料: “美文精讀”“名著閱讀”“作文指導” “考點解析”“標準朗誦”“學習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