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生川烏3g 生草烏3g 白芥子9g 川芎12g 當歸15g 炙甘草12g 【用法】 用水分煎2次,合并,每日分3服。 【功效】 散寒通脈,活血止痛。 【藥理作用】 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擴張末梢血管、改善微循環、緩解腸胃及子宮平滑肌痙攣、抗炎、鎮痛、鎮靜、促進消化等作用。 【適用范圍】 1.中醫病證 骨節寒濕證:骨節疼痛,或腳跟痛,或腳沉,或疼痛因寒濕加重,或下肢困重,舌淡,苔薄或膩,脈沉。 2.西醫疾病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腦血栓形成、心力衰竭、多發性神經炎、坐骨神經痛、肥大性脊椎炎、風濕性關節炎、非特異性附睪炎、閉經、痛經、慢性盆腔炎、小兒硬皮腫、雷諾病等病的臨床表現符合骨節寒濕證者。 【知識要點】 1.川芎烏芥湯組成中藥效與用量之間的必然關系,煎藥與服用之間的相互關系,功用與藥理作用之間的內在關系,中醫證與西醫病之間的互補關系。 2.掌握生川烏配生草烏,生川烏、生草烏配白芥子,當歸配川芎,當歸配甘草之間的用量及相互作用關系。 3.方中當歸治療①以寒濕為主,兼防溫熱藥傷血;②以氣血虛為主,旨在補益氣血。 4.方中生川烏配生草烏,應從3克開始,可因病證表現漸漸加大用量。 【臨床運用】 1.用藥特點:方中用生川烏、生草烏辛熱,生川烏偏于散寒,生草烏偏于止痛;當歸、川芎活血,當歸偏于補血,川芎偏于行氣;白芥子通絡化痰;甘草益氣和中,方藥相互為用,以散寒通脈,活血止痛為主。 2.用量特點:方中用藥6味,辛熱藥2味如生川烏、生草烏,用量總和是6g;活血藥2味如當歸、川芎,用量總和是27g;通絡化痰藥1味如白芥子,用量是9g;益氣藥1味如甘草,用量是12g;其用量比例是2∶9∶4∶3,從用量分析方藥主治,病是骨節寒濕證。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00.實用中醫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