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蓮子肉去皮, 一斤(500g) 薏苡仁一斤(500g) 縮砂仁一斤(500g) 桔梗炒令深黃色,一斤(500g) 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750g) 白茯苓二斤(1000g) 人參二斤(1000g) 甘草炒,二斤(1000g) 白術二斤(1000g) 山藥二斤(1000g)[編者注:若用湯劑可在原方用量基礎之上縮減100倍] 【用法】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6g),大棗湯調下。小兒量歲數加減服之(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藥理作用】 具有保護胃黏膜、抗心肌缺血、抗肝損傷、抗腫瘤、抗炎、增強機體免疫力、抑制支氣管平滑肌痙攣等作用。 【中醫證】 1.脾虛夾濕證。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泄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 2.肺虛痰濕證。倦怠乏力,胸悶,氣短,咳嗽,痰多清稀,舌淡,苔薄白,脈虛弱。 【西醫病】 慢性腸胃炎、慢性胰腺炎、慢性膽囊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病的臨床表現符合脾虛夾濕證者。 【方證分析】 本方所治之證乃脾胃虛弱,濕邪內生所致。脾虛不運,胃虛不納,則飲食不消;濕壅氣機,則胸脘痞悶;濕邪下注,則腸鳴泄瀉;氣血生化不足,則四肢乏力,形體消瘦;氣血不能上榮,則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皆為脾胃虛弱,濕邪內生之征。治當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方中人參、白術、茯苓健脾益氣,燥濕滲濕,共為君藥。脾氣虛弱,以山藥、蓮子助人參、白術健脾益氣,兼以止瀉;濕困脾胃,白扁豆、薏苡仁助白術、茯苓健脾祛濕,共為臣藥。砂仁醒脾和胃,行氣化滯;桔梗宣利肺氣,通調水道,又能載藥上行,補益肺氣,即培土生金,共為佐藥。甘草益氣健脾,并調和諸藥,為佐使藥。諸藥配伍,以奏益氣健脾,滲濕止瀉之效。 討論:參苓白術散既是治療脾虛夾濕證的重要代表方,又是治療肺虛痰濕證的重要代表方,方中桔梗可引諸藥入于肺中,以奏補益肺氣,滲濕祛痰之效。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是治療脾虛夾濕證的重要代表方,臨床應用以飲食不化,腸鳴泄瀉,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膩,脈虛緩為辨治要點。 2.加減用藥:若脾胃虛寒者,加干姜、附子,以溫陽散寒;若泄瀉甚者,加肉豆蔻、赤石脂,以固澀止瀉等。 3.注意事項:脾胃濕熱證者慎用本方。 【附方】 七味白術散(《小兒藥證直訣》)人參二錢五分(8g) 白茯苓五錢(15g) 白術五錢(15g) 甘草一錢(3g) 藿香葉五錢(15g) 木香二錢(6g) 葛根五錢(15g) 渴者加至一兩(30g) 上藥為粗末,每服三錢(9g),水煎。功用:健脾止瀉。主治:脾虛氣滯證。脘腹脹滿,嘔吐,泄瀉等。 參苓白術散與七味白術散均以四君子湯為基礎方,均具有益氣健脾作用,均能治療脾虛夾濕證。參苓白術散中又用薏苡仁、扁豆、蓮子、砂仁等,功用偏于利濕化濕止瀉,治療氣虛夾濕證;而七味白術散中又用藿香、木香、葛根,功用偏于芳香行氣化濕,治療氣虛兼氣滯為主。 【方論選錄】 吳崑:“是方也,人參、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術、茯苓、山藥、蓮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開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則性緩,故為諸藥之舟楫,苦則喜降,則能通天氣于地道矣。”(《醫方考》) 【方歌】 參苓白術扁豆陳,山藥甘蓮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咳嗽有痰亦能治。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00.實用中醫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