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柴胡去苗 茯苓去白 白術 當歸去苗,銼,微炒 芍藥各一兩(30g) 甘草微炙赤,半兩(15g)
【用法】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6g),水一大盞,燒生姜一塊切破,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不拘時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疏肝解郁,健脾養血。
【藥理作用】 具有保護胃黏膜、抗肝損傷、抗炎、抗病毒、調節內分泌、鎮靜鎮痛等作用。
【中醫證】 肝郁脾弱血虛證:兩脅脹痛,頭痛,頭暈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苔薄,脈弦或虛。
【西醫病】 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膽囊炎、慢性腸胃炎、腸易激綜合征、經前期緊張綜合癥、慢性乳腺炎、圍絕經期綜合征等病的臨床表現符合肝郁血虛脾弱證者。
【方證分析】 本方所治之證乃肝氣郁滯,脾氣虛弱,陰血不足所致。肝氣郁滯,不能疏達經氣脈絡,則胸脅脹痛;血虛不能上榮于頭,則頭暈目眩,頭痛;血虛不能滋榮,則口燥咽干;脾氣虛弱,氣血生化不足;則神疲食少;女子以氣為用,以血為本,肝氣郁滯而及血,經血不利,脈絡不和,則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苔薄,脈弦或虛,皆為肝郁脾弱血虛之征。治當疏肝解郁,健脾養血。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調理氣機;脾氣虛弱,以白術健脾益氣,扶脾抑肝;陰血不足,以當歸補血榮肝,共為君藥。芍藥補血斂陰,與柴胡相用,一疏一斂,調和肝氣;與當歸配伍,以增補血之用;茯苓益氣滲利,助白術健脾;肝氣郁滯,薄荷解郁,助柴胡疏肝理氣醒脾,為臣藥。脾胃不和,以生姜調和脾胃,為佐藥。甘草益氣和中,并調和藥性,為佐使藥。諸藥配伍,以奏疏肝解郁,健脾養血之效。
配伍特點:疏肝藥配健脾藥,虛實兼顧;健脾藥配補血藥,氣血雙補。
討論:有認為逍遙散治療癥狀是兩脅作痛,有認為是兩脅脹痛,根據逍遙散功用以疏肝健脾養血為主,所以肝郁病證當以兩脅脹痛為多見。
有認為逍遙散治療“脈弦而虛”,有認為是脈弦或脈虛,根據弦脈與虛脈的形態與特征,弦以硬為主,虛以弱為主,所以硬與弱不能同時出現,根據臨床實際,因病機主次不同,有的患者以弦脈為主,而有的則以虛脈為主。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是治療肝郁脾弱血虛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兩脅脹痛,頭暈目眩,神疲食少,或乳房脹痛,苔薄,脈弦或虛為辨治要點。
2.加減用藥:若陰虛者,加麥冬、沙參,以滋陰柔肝;若肝郁化火者,加丹皮、梔子,以清肝瀉火;若食少不化者,加麥芽、萊菔子,以疏肝消食等。
3.注意事項:濕熱蘊結者慎用本方。
【附方】
1.當歸芍藥散(《金匱要略》) 當歸三兩(9g) 芍藥一斤(48g) 川芎半斤(24g) 茯苓四兩(12g) 白術四兩(12g) 澤瀉半斤(24g) 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服。日三服。功用:養肝調脾,調理氣血。主治:肝脾氣血虛證。脘腹疼痛,或小腹疼痛,或腹中急痛,或綿綿作痛,脅肋脹痛,飲食不振,大便不調,頭目眩暈,情志不暢,四肢困乏,舌淡,苔薄白,脈沉弦。
2.加味逍遙散(《內科摘要》) 當歸 芍藥 茯苓 白術炒 柴胡各一錢(各3g) 牡丹皮 梔子炒 甘草炙,各五分(各2g) 水煎服。功用:疏肝清熱,養血健脾。主治:肝郁化火夾虛證。煩躁易怒,或自汗盜汗,或頭痛目澀,或頰赤口干,或月經不調,少腹脹痛,或小便澀痛,舌紅,苔薄黃,脈弦或虛數。
逍遙散、當歸芍藥散與加味逍遙散均用當歸、芍藥、茯苓、白術,均能補血健脾。逍遙散中又用柴胡、薄荷、甘草等,兼有疏肝理氣;當歸芍藥散中又用澤瀉、川芎等,兼有行血瀉濁;加味逍遙散中又用柴胡、薄荷、丹皮、梔子、甘草等,兼有清熱涼血疏肝。
【方論選錄】
徐靈胎:“柴胡疏肝郁以調經;白術健脾土以生血;茯苓清治節以和脾;甘草緩中州以和胃;白芍斂陰血能資任脈;當歸養血脈更資沖脈也。”(《醫略六書·雜病證治》)
張秉成:“此方以當歸、白芍之養血以涵其肝;苓、術、甘草之補土以培其本;柴胡、薄荷、煨生姜,俱系辛散氣升之物,以順肝之性而使之不郁。如是則六淫七情之邪皆治,則前證豈有不愈者哉!”(《成方便讀》)
【方歌】
逍遙散中當歸芍,柴苓術草加姜薄,
疏肝健脾能補血,婦科此疾更可療。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00.實用中醫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