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方某,女,46歲。因“咳嗽1月余”于2018年12月24日就診于陳老門診。1月前,外感后出現咳嗽,間斷就診于其他醫生處,咳嗽稍減輕。癥狀時有反復,刻下:咳嗽、氣緊,無痰,伴咽癢、口干,下午至夜間咳嗽甚,晨起流清涕,舌質淡暗紅,苔白。 診斷:咳嗽(燥咳) 處方:桑杏湯加減 桑葉30g 苦杏仁12g 浙貝母20g 川明參30g 生梔子30 淡豆豉12g 枇杷葉15g 梨皮(自備)3劑,水煎,溫服。 3天后就診,患者訴咳嗽、口干均明顯改善,現氣緊、咽干、咽癢,舌體略胖,齒痕,舌質淡紅偏暗,苔白,少津。前方基礎上加前胡15g,改善氣緊。后隨訪,患者諸癥明顯改善。 按 本病例中患者干咳無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 “燥勝則干。”故燥邪易傷肺臟津液,從而表現為干咳少痰,口干咽干等癥,此時風燥傷肺,肺失清潤,燥邪,六淫邪氣之一,致病多發咳嗽。葉天士言:“燥氣上受,先干于肺,令人咳嗽。”肺為嬌臟,亦屬燥金之臟,同氣相求,肺氣一旦被燥邪所傷,則治節失度,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則失調。同時,燥傷肺陰,津液受損,氣血運行受阻,五臟六腑皆能為其所累。肺主宣發肅降,不耐寒熱溫涼。外感溫燥之邪,燥邪傷肺,損傷肺津,肺失宣降,從而出現咳嗽、氣緊、口干等一系列的臨床癥候。 本例患者舌質淡暗紅,苔白,偏于溫燥,治以疏風清肺,潤燥止咳,方用桑杏湯加減。 桑杏湯是《溫病條辨》中辨治外感溫燥的重要用方。《溫病條辨》:“秋感燥氣,右脈數大,傷手太陰氣分者,桑杏湯主之。”原文中吳鞠通明確了發病的季節性,多在秋季,溫燥傷肺,肺主氣屬衛,溫燥邪氣侵襲肺衛。若論三焦辨證,肺在人體屬上焦,若論衛氣營血,肺屬衛主表。方中桑葉疏散風熱,清熱潤肺;川明參養陰潤肺,清肺生津;浙貝母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淡豆豉宣發肺熱,解表除煩;梔子清熱散熱;梨甘寒養陰,潤肺養陰。方中桑葉,浙貝母,淡豆豉,梔子清熱潤肺,桑葉偏于清肺疏風,浙貝母偏于潤肺止咳,淡豆豉便于宣肺解表;杏仁,川明參,梨養陰潤肺,杏仁偏于降肺止咳,明參偏于養陰生津,梨偏于潤肺養肺,再加枇杷葉增強潤肺止咳之功,方藥選藥考究,用藥精當,方藥組成共奏清宣溫燥,潤肺止咳之功。 復診時患者咳嗽、口干明顯改善,效不更方,前方基礎上追加前胡降氣化痰,遂使患者癥狀明顯改善。藥物雖簡,效果顯著可見陳老辨證之精準,實乃我輩學習之榜樣。 |
|
來自: 彼案 > 《感冒.燒.咳.濕.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