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士懋老師關于桂枝湯的相關論述: 開宗明義,對桂枝湯,我們提出如下觀點: ①太陽篇兩大證、兩大方,即太陽表實證,主以麻黃湯類;太陽表虛證,主以桂枝湯類。實則虛人外感。不必拘于用傷寒或中風、傷衛或傷營來解。 ②桂枝湯應屬補劑,雙補陰陽,內傷者用之,補其陰陽;虛人外感用之,扶正以祛邪。 ③桂枝湯既可為狹義發汗劑,又可為廣義發汗劑。 ④桂枝湯將息法提出輔汗三法。 ⑤桂枝湯將息法提出發汗法的最佳標準。 ⑥桂枝湯將息法提出正汗與邪汗的標準。 ⑦桂枝湯將息法提出最佳藥效標準。 ⑧桂枝湯將息法提出外感病的最佳療效標準。 ⑨桂枝湯將息法奠定了測汗法理論基礎。 ⑩桂枝湯將息法提出外感熱病的護理方法。 桂枝湯是《傷寒論》首方,也是群方之祖,《傷寒論》的113方,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都是桂枝湯法的衍生方。 因桂枝湯辛甘化陽,酸甘化陰,是調和陰陽之方,或曰輕補陰陽之方。所有的疾病,都是陰陽失調;所有的方子,都是調和陰陽,因此,從陰陽的角度來說,所有方子都可看成桂枝湯法的衍生方。 再者,中醫將所有疾病分為外感內傷兩大類,而桂枝湯,既可治外感,又可治內傷,所有的方子,無非是治療外感或內傷,所以從一定意義來講,所有的方子都可看成桂枝湯法的衍生方。另外,所有疾病都是邪正相爭,或純虛無邪,而桂枝湯既可祛邪,又可扶正,所以從邪正角度來講,所有的方子無非是祛邪或扶正,由此可以說,所有的方子都是桂枝湯法的衍生方。 據此,可以認為,桂枝湯不僅是《傷寒論》首方,也是所有方劑的祖方。 桂枝湯方義: 桂枝、甘草,是一個基本方,或曰方根,辛甘化陽以補陽。 芍藥、甘草,是一個基本方,或曰方根,酸甘化陰以補陰。 二方相合,調和營衛。營屬陰,衛屬陽,調和營衛,即調和陰陽,輕補陰陽,生姜、甘草、大棗益胃氣,故外感內傷皆調之。 桂枝湯是偶方,既補陽,又補陰。因桂枝湯證本身就是陰陽兩虛、營衛不足之證,兩個病機并存。兩個病機雖有關聯,但并無主次從屬關系,故須兩個病機并治。桂枝辛溫通陽,芍藥酸寒益陰,二者皆為君藥,故稱其為偶方,生姜辛溫發散,助桂枝之解肌發汗,為臣;大棗滋營陰,助芍藥益陰和營,為臣;甘草和中,調和豬藥,為佐使,此即君二臣二之偶方。桂枝與芍藥等量,一陰一陽,一開一合,一散一收,陰陽相濟,營衛和合,陰陽雙補。有外邪者,桂枝湯加輔汗三法,可扶正祛邪,安內攘外,可屬汗劑、解表劑;若無外邪者,就是一個陰陽兩虛、營衛不足的虛證,桂枝湯則雙補陰陽,調和營衛,故屬補劑。 補注:李士懋老師相關“桂枝湯將息法”的解讀將在后續陸續展現。 2 成無己關于桂枝湯的相關論述: “桂味辛熱,用以為君,必謂桂猶圭也。宣道諸藥,為之先聘,是猶辛甘發散為陽之意。蓋發散風邪,必以辛為主,故桂枝所以為君也。芍藥味苦酸微寒;甘草味甘平,二物用以為臣佐者,內經所謂:風淫所勝,平以辛,佐以苦,以甘緩之,以酸收之。是以芍藥為臣,而甘草為佐也。生姜味辛溫,大棗味甘溫,二物為使者,內經所謂:‘風淫于內,以甘緩之,以辛散之。是以姜棗為使者也。姜棗味辛甘,固能發散,而此又不特專于發散之用。以脾主為胃行其津液。姜棗之用,專行脾之津液,而和榮衛者也。” (《傷寒明理論·卷四》) 3 柯琴關于桂枝湯的相關論述: “此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桂枝赤色通心,溫能扶陽散寒,甘能益氣生血,辛能解散風邪,內輔君主,發心液而為汗,故麻、葛、青龍,凡發汗御寒咸賴之。惟桂枝湯不用麻黃,麻黃湯不可無桂枝也。本方皆辛甘發散,惟芍藥之酸苦微寒,能益陰斂血,內和營氣,故能發汗而止汗。先輩言無汗不得服桂枝湯,正以中有芍藥能止汗也。芍藥之功本在止煩,煩止汗亦止,故反煩、更煩與心悸而煩者咸賴之。若倍加芍藥,即建中之劑,非發汗之劑矣。是方用桂枝發汗,即用芍藥止汗。生姜之辛,佐桂以解肌。大棗之甘,助芍以和里。陰陽表里,并行而不悖,是剛柔相濟,以為和也。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用以調和氣血者,即以調和表里,且以調和諸藥矣。而精義又在啜熱稀粥。蓋谷氣內充,則外邪不復入,余邪不復留,方之妙用又如此。故用之發汗,不至于亡陽;用之止汗,不至于貽患。今醫凡遇發熱,不論虛實,便禁谷食,是何知仲景之心法,而有七方之精義者哉”。 (《傷寒來蘇集·卷一·桂枝湯證上》) 4 吳昆關于桂枝湯的相關論述: “風之傷人也,頭先受之,故令頭痛。風在表則表實,故令發熱。風為陽,氣亦為陽,同類相從,則傷衛外之氣。衛傷則無以固衛津液,故令汗出。其惡風者,衛氣不能衛也。其脈緩者,衛氣不能鼓也。上件皆太陽證,故曰太陽中風。桂枝味辛甘,辛則能解肌,甘則能實表。經曰:辛甘發散為陽。故用之以治風,然恐其走泄陰氣,故用芍藥之酸以收之。佐以甘草、生姜、大棗,此發表而兼和里之意。是方也,惟表邪可以用之,若陽邪去表入里,里作燥渴,二便秘結,此宜承氣之時也,而誤用之則反矣。論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蓋謂陽邪去表入里故也。又曰:柱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蓋以與之則表益實,而汗益難出耳。故申之以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醫方考·卷之一》) 5 尤在涇關于桂枝湯的相關論述: “風之為氣,能動陽氣而泄津液,所以發熱汗自出,與傷寒之發熱無汗不同。此方用桂枝發散邪氣,即以芍藥攝養津氣,炙甘草合桂枝之辛,足以攘外;合芍藥之酸,足以安內。生姜、大棗,甘辛相合,補益榮衛,亦助正氣去邪氣之用也。蓋以其汗出而邪不出,故不用麻黃之發表,而以桂枝助陽以為表。以其表病而里無熱,故不用石膏之清里,而用芍藥斂陰以為里,此桂枝湯之所以異于麻黃、大青龍也。服已須臾,啜稀粥一升余,所以助胃氣,即所以助藥力。蓋藥力必藉胃氣以行也。溫復令微汗,不使流漓如水者,所謂汗出少者為自和,汗出多者為太過也。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者,中病即止,不使過之以傷其正也。若不汗,后服小促,及服至二三劑者,期在必克。以汗出為和而止也。仲景示人以法中之法如此”。 (《傷寒貫珠集卷一·太陽篇上》) 6 王子接關于桂枝湯的相關論述: “桂枝湯,和方之祖,故列于首?!短柶吩疲汗鹬Ρ緸榻饧?,明非發汗也。桂枝甘草辛甘化陽,助太陽融會肌氣。芍藥甘草酸甘化陰,啟少陰奠安營血。姜通神明,佐桂枝行陽。棗泄營氣,佐芍藥行陰。一表一里,一陰一陽,故謂之和。加熱粥,內壯胃陽助藥力,行衛解腠理郁熱,故曰解肌。邪未入營,而用白芍者,和陽解肌,恐動營發汗,病反不除。觀此足以貫通全部方法,變化生心,非仲圣其孰能之”? 《絳雪園古方選注·上卷》) 7 張錫純關于桂枝湯的相關論述: 古用桂枝,但取新生枝之嫩尖,折視之皮骨不分,若見有皮骨可分者,去之不用,非去枝上之皮也。 陳古愚曰:桂枝辛溫陽也,芍藥苦平陰也。桂枝又得生姜之辛同氣相求,可恃之以調周身之陽氣;芍藥而得大棗、甘草之甘,則甘苦化合可恃之以滋周身之陰液,即取大補陰陽之品,養其汗源為勝邪之本,又啜粥以助之,取水谷之津以為汗,汗后毫不受傷,所謂立身有不敗之地以圖萬全也。 人之營衛皆在太陽部位,衛主皮毛,皮毛之內有白膜一層名為腠理,腠理之內遍布微絲血管即營也。其人若衛氣充盛可為周身之外圍,即受風不能深入(此受風,不可名為中風),其人恒多汗閉不出,迨其衛氣流通其風自去,原可不藥而愈也。至桂枝湯所主之證,乃衛氣虛弱,不能護衛其營分,外感之風直透衛而入營,其營為風邪所傷,又乏衛之保護,是以易于出汗。其發熱者,因營分中之微絲血管原有自心傳來之熱,而有風以擾之,則更激發其熱也。其惡風者,因衛虛無御風之力,而病之起點又由于風也。推原其衛氣不能衛護之故,實由于胸中大氣之虛損?!鹅`樞》五味篇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兩焦,以溉五藏,別出兩行營衛之道,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于胸中,命曰氣海。”由斯觀之,營衛原與胸中大氣息息相通,而大氣實為營衛內部之大都會。愚臨證實驗以來,見有大氣虛者,其營衛即不能護衛于外而汗出淋漓。夫大氣原賴水谷之氣時時培養,觀服桂枝湯者當啜熱粥以助藥力,此不惟助其速于出汗,實兼欲助胸中大氣以固營衛之本源也。 或問:桂枝湯提綱中,原謂陰弱者汗自出,未嘗言陽弱者汗自出也。夫關后為陰主血,關前為陽主氣,桂枝湯證,,其弱脈惟見于關后,至關前之脈則見有浮象,未見其弱,而先生竟謂桂枝湯證之出汗,實由于胸中大氣之弱,不顯與提綱中之言相背乎?答曰:凡受風之脈多見于關前,提綱中所謂陽浮者,其關前之脈因受風而浮也,所謂陰弱者,知其未病之先其脈原弱,至病后而仍不改其弱也。由斯而論,其未病之先,不但關后之脈弱,即關前之脈亦弱,既病之后,其關前脈之弱者轉為浮脈所掩,而不見其弱耳。然其脈雖浮,必不任重按,是浮中仍有弱也,特古人立言尚簡,未嘗細細明言耳。孟子謂:“讀古人之書,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至吾人之讀古人醫書,亦當遵斯道也。是以愚用桂枝湯時,恒加黃芪以補其胸中大氣,加薄荷以助其速于出汗,不至若方后所云,恒服藥多次始汗也。又宜加天花粉助芍藥以退熱(但用芍藥退熱之力恒不足),即以防黃芪服后能助熱也(黃芪天花粉等分并用,其涼熱之力相敵,若兼用之助芍藥清熱,分量又宜多用)。若遇干嘔過甚者,又宜加半夏以治其嘔,惟此時藥房所之半夏,多制以礬(雖清半夏亦有礬),若用以止嘔,必須用微溫之水淘凈礬味,用之方效。 或疑《傷寒論》方中未有用薄荷者,想薄荷之性或于傷寒有所不宜,是以仲景于治傷寒諸方中未嘗一用。不知論古之方,當先知古人所處之世,當仲景時,論藥之書惟有《神農本經》,是以仲景所用藥品不外《神農本經》,而薄荷古名為苛,菜蔬中或有用者,而《本經》未載,是以仲景不用也。且薄荷之性涼而能散,能發出人之涼汗,桂枝湯證,原挾有外感之熱,發出涼汗即愈矣。惟不宜過煎以存其辛涼之性,則用之必有效也。 愚治桂枝湯證,又有屢用屢效之便方,較用桂枝湯殊為省事,方用生懷山藥細末兩半或一兩,涼水調和煮成稀粥一碗,加白糖令適口,以之送服西藥阿斯必林一瓦(合中量二分六厘四毫),得汗即愈。 山藥富有蛋白質,人皆知其為補腎潤肺之品,而實具有人參性質,能培養全身氣化,兼能固攝全身氣化,服之能補助胸中大氣,使衛氣外護之力頓強。阿斯必林之原質,存于楊柳皮液中,而少加硫酸制之,為洞悉其原質及制法,故敢與中藥并用。楊柳皮中之津液其性原清涼,且有以皮達皮之用,又少制以硫酸則其透表之力最速,少少用之即可發出周身涼汗,而外感之風熱可因之而頓解矣。 男蔭潮按:有服阿斯必林不能得汗者,必其人素有蘊寒,其脈之遲,阿斯必林之性原涼,故服之不能得汗,若煎生姜湯送服,其內蘊之寒得姜之辛溫透表,與阿斯必林相濟,必能得汗,屢用屢效,故附錄之. 桂枝湯證之出汗,不過間有出汗之時,非時時皆出汗也,故必用藥再發其汗,始能將外感之風邪逐出。然風邪去后,又慮其自汗之病不愈,故方中山藥與阿斯必林并用,一發汗、一止汗也。至于發汗與止汗之藥并用而藥力兩不相妨者,此中原有深義。蓋藥性之人人臟腑,其流行之遲速原迥異,阿斯必林之性其發汗最速,而山藥止汗之力則奏效稍遲,是以二藥雖一時并用,而其藥力之行則一先一后,分毫不相妨礙也。 8 《醫宗金鑒》關于桂枝湯的相關論述: 名曰桂枝湯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溫,辛能發散,溫通衛陽。芍藥酸寒,酸能收斂,寒走陰營。桂枝君芍藥,是于發汗中寓斂汗之旨;芍藥臣桂枝,是于和營中有調衛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棗之甘,佐芍藥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用以調和中氣,即以調和表里,且以調和諸藥。以桂芍之相須,姜棗之相得,借甘草之調和,陽表陰里,氣衛血營,并行而不悖,是剛柔相濟以相和也。而精義在服后須臾敵稀粥以助藥力。蓋谷氣內充,不但易為釀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將來之邪,不得復入也。又妙在溫覆令時許,縶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也。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禁人以不可過汗之意也。此方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發汗、調和營衛之第一方也。凡中風、傷寒,脈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而主之。其他但見一二證即是,不必悉具。故麻、葛、青龍發汗諸劑,咸用之也。若汗不出,麻黃證也。脈浮緊,麻黃脈也,固不可與桂枝湯。然初起無汗,已用麻黃發汗,汗解后復煩,脈浮數者;與下后脈仍浮,氣上沖者;及下后下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經中皆用此以解外。誠以此時表雖未解,腠理已疏,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且經汗下,津液已傷,故脈證雖同麻黃,而主治當屬桂枝也。粗工妄謂桂枝湯專治中風,不治傷寒,使人疑而不用。又謂專走肌表,不治他病。不知此湯,倍芍藥生姜,加人參,名桂枝新加湯,用以治榮表虛寒,肢體疼痛;倍芍藥加飴糖,名小建中湯,用以治里虛心悸,腹中急痛;再加黃芪,名黃芪建中湯,用以治虛損虛熱,自汗盜汗。因知仲景之方,可通治百病也。適寒溫服, 啜熱稀粥以助藥力,欲使谷氣內充,易為釀汗也。溫覆令一時許,微似有汗,不令如水流漓,謂不可過汗也。蓋取汗,在不緩不急,不多不少。緩則邪必留連,急則邪反不盡。汗多則亡其陽,汗少則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謂病輕者,初服一升病即解也。停后服,不必盡劑,謂不可再服第二升,恐其過也。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謂初服不汗出未解,再服一升依前法也。又不汗后服,謂病仍不解,后服第三升也。小促其間,半日許,三服盡,謂服此第三升,當小促其服,亦不可太緩,以半日三時許為度,令三服盡,始適中其服之宜也。若病重者,初服一劑,三升盡,病不解,再服一劑,病猶不解,乃更服三劑,以一日一夜周十二時為度,務期汗出病解而后已。后凡有曰依服桂枝湯法者,即此之謂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