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傷寒論》中,有一個只有兩味藥的方子,那就是桂枝甘草湯,這個方子,看起來非常簡單,就只有桂枝和甘草兩味藥,也就是桂枝湯的變方。可是,不能小瞧這個方子,它是治療心陽虛,心悸的好方。西醫臨床中的心律失常、心動過緩、心肌缺血、風濕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冠心病等。都可用此方加減治療。 ![]() 在《傷寒論》中,張仲景是這樣說的:“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桂枝甘草湯的組成為:桂枝4兩,灸甘草2兩,以水3升煮取1升,去滓,頓服。方中桂枝用量倍于炙甘草,桂枝味辛性溫,人心通陽。炙甘草甘溫,益氣補中。二者配伍,辛甘化陽,補心陽,生心液。本方是溫心陽之基礎方,藥味專捷,又取“頓服”,意在急復心陽。 ![]() 發汗過多,致使衛氣傷,失于固攝而致營陰外泄,甚至造成汗出不止。由于汗出是賴陽氣的鼓動,又汗為心之液,故汗出過多,會傷及心陽,出現心慌,傷及衛陽,則衛外失固,遂致漏汗不止。血液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心的陽氣不足,血脈凝滯,運行不暢,所以就會產生心中悸動不寧,總覺得心下不舒服,所以叉手自冒,而欲得人按。 ![]() 附子是用來治療陽氣衰微,回陽最速的藥物,張仲景在這里為什么不用附子而用桂枝呢?原因很簡單,附子是治療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的亡陽虛脫證,在這里出現的癥狀,還沒有達到亡陽的地步,另外也沒有用芍藥,是因為雖然心陽衰弱,但是現在汗出已止,所以也不用斂陰的芍藥來止汗,同時也避免芍藥的斂陰作用阻礙陽氣的恢復。 總之,人體的陽氣是非常重要的,陽氣猶如自然界的太陽,陽氣不足,則內環境就會處于一種“寒冷”的狀態。陽虛的一般證候是畏寒怕冷,四肢不溫;完谷不化;精神不振;舌淡而胖,或有齒痕;脈象沉細。如果心陽虛,兼見心悸、心慌、怔仲有空虛感,心胸憋悶或疼痛暴作,失眠多夢,心神不寧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