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相對於骨盆的骨運動學 股骨在矢狀面上的運動 平均而言,當膝關節屈曲時,髖關節可屈曲至大約120左右(圖12-20, A)。要舒服地蹲下或綁鞋帶就會需要用到這個範圍的髖關節屈曲活動度。完全的髖關節屈曲會使三條主要的關節囊韌帶呈現鬆弛的狀態,但會牽拉下關節囊和臀大肌。 ![]() 當膝關節完全伸直時,髖關節曲通常會被限制在70~ 80度左右,這是因為腘繩肌的張力增加所致。不過,這個動作在每個人身上的變異性很大,因為每個人的腘繩肌柔軟度也很不一樣。 髖關節正常可從正中位置往後做大約20度左右的伸直動作。完全的髖關節伸直動作會增加整個關節囊韌帶的被動張力,尤其是髂股韌帶及髖關節屈曲肌群。當膝關節完全屈曲時,髖關節伸直的關節活動度會受限到幾乎停留在正中位置,這是因為被牽拉到的股直肌同時跨越了髖關節和膝關節之故。 股骨在冠狀面上的運動 髖關節的外展關節活動度平均大約為40度,主要是受恥股韌帶以及內收肌群(見圖12-20, B)。而髖關節從正中位置進行內收的動作約有25度。除了與對側下肢相撞之外,被牽拉的髖外展肌群、髂脛束、以及坐股韌帶的上部纖維之被動張力都會限制完全的內收。 ![]() 股骨在水平面上的運動 髖關節內旋及外旋的大小在每個人身上都很不一樣。平均而言,髖關節從正中位置內旋的幅度約35度(見圖12-20,C)。當髖關節位於伸直狀態下時,最大髖關節內旋會拉長外旋肌群,例如梨狀肌,以及部分的坐股韌帶 伸直狀態下的髖關節平均可外旋約45度。髂股韌帶的外束若張力過高,會限制完全的外旋動作。此外,任何髖內旋肌群的過多張力也都可限制外旋動作。 ![]() 骨盆相當于股骨的骨運動學 骨盆在矢狀面上的運動:(骨盆前傾與後傾) 髖關節屈曲可經由骨盆前傾來產生(見圖12-22, A)。一個「骨盆傾斜」是骨盆相對於不動的股骨在矢狀面上進行的小圓弧動作。而傾斜的方向則要根據髂骨嵴上的點之旋轉動作方向而定。 骨盆前傾是圍繞著穿越兩邊股骨頭的內外旋轉軸發生的,同一時間所增加的腰椎前突則可以抵銷上部軀幹跟著骨盆往前彎的動作。當我們坐著,髖關節屈曲90度時, 正常的成人約可在受限於完全伸直的腰椎前,再額外進行30度的骨盆相對股骨髖關節的屈曲動作。 ![]() 完全的骨盆前傾會使大部分的髖關節韌帶呈現鬆弛狀態,尤其是髂股韌帶。任何髖關節伸直肌群若有明顯的緊繃,例如腘繩肌,理論上都可能會限制骨盆前傾的范圍。然而,如同圖12-22所示,在膝關節屈曲狀態下,腘繩肌可部分鬆弛,也因此不會對骨盆前傾任何影響,但是在站立狀態下(膝蓋完全伸直),腘繩肌此時是被拉長的 ,就很可能會限制骨 盆前傾的大小,但限制的量通常也不明顯,除非該肌肉有生理性機能不足在拉長時產生極大的阻力。 如同圖12-22,A所示,髖關節在90度屈曲的坐姿下,可以經由骨盆後傾產生大約10 ~ 20度左右的髖關節伸直動作。在坐姿下,這個小圓弧骨盆旋轉只會增加一點點的髂股韌帶 及股直肌的長度(也因此增加張力)。如圖上所示,當骨盆後傾時,腰椎會屈曲(或變平)。 骨盆在冠狀面上的運動(骨盆側傾) 骨盆相對於股骨的動作在冠狀面及水平面上的動作,在假設- ~個人只用單腳站立的狀況下最容易描述。承重的那只腳被稱為支撐腳(supporl hip)。 當我們將非支撐腳抬起時,支撐腳會發生髖關節外展動作(見圖12-22,B)。假設上半身依舊保持不動,那麼腰椎就必須往骨盆旋轉的反方向動作,因此腰椎區域會稍微凸向外展的那一側髖關節 。 骨盆相對股骨的髖關節外展動作通被限制在30度左右,這個限制主要來自腰椎側彎的自然限制。髖關節內收肌群或恥股韌帶若有明顯的緊繃,也會限制骨盆相對股骨的髖關節外展動作。當一個有明顯的髖內收肌攣縮時,非支撐腳的髂骨嵴會比支撐腳的髂骨嵴來得低,進而影響走路。 ![]() 當非支撐腳的髂骨嵴往下時,支撐腳的髖關節會發生內收動作。這個動作會使腰椎稍微凹向內收側的髖關節。一個關節活動量不足的腰椎或延展性不足的髂脛束或髖外展肌群(例如臀中肌、梨狀肌、或闊筋膜張肌)都可能會限制這個動作。 骨盆在水平面上的運動(骨盆回旋) 骨盆相對股骨在水平面上的旋轉,是圍繞著縱向旋轉軸(圖12-22, C)中,股骨頭上的綠色圓圈)。當非支撐腳的髂骨嵴在水平面上往前旋轉時,支撐腳的髖關節會發生內旋動作,反之,在外旋的過程中,非支撐腳側的髂嵴會在水平面上向後旋轉。若此時上半身要維持不動,那麼腰椎就必須跟骨盆做相反方向的旋轉動作。由於腰椎的自然旋轉范圍很小,因此也限制了支撐腳在水平面上的旋轉角度大小。若想要進行完全的骨盆相對股骨旋轉關節活動,則需要配合腰椎和軀幹的旋轉。 ![]() 當髖關節在進行動作時,幾乎呈圓球體的股骨頭正常都會保持在髖臼內。髖臼陡深的壁,以及緊密包圍的髖臼唇,都會限制關節表面之間的位移。髖關節的關節運動學建立在傳統的凸對凹或凹對凸原則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