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世民 深圳爾雅總裁 | YouCore創始人 著有《思維力:高效的系統思維》 交流微信:youcore_6 世間萬物,無論是大到一個星系,還是小至一個原子(見上圖),其本質都是一個個的系統(有興趣的話,可以去閱讀下霍金的《時間簡史》或量子力學理論)。 而“框架”就是對系統構成元素,以及元素間有機聯系的簡化體現。 因此有目的地運用“框架”來思考、學習,能夠讓我們更全面、更快速、更深入地分析、解決問題,以及更高效地學習新知識和技能。 這次我們就先聊聊為什么要運用“框架”來構建個人完整的知識體系,以及這樣做的價值。 1 缺少完整知識體系框架的危害 中國現有的基礎教育機制來源于普魯士教育模式。 普魯士人在18世紀最先發明了我們如今的中小學課堂教學模式,不過當時普魯士人的初衷并不是為了教育出能夠獨立思考的學生,而是批量生產標準化、易管理的國民。 因此,在普魯士教育模式下,同一根源的知識被分割為一個個學科,各學科的老師再將知識點進行分割教學,而學生通過死記硬背來學會知識點。 但是掌握知識的本質,卻需要知識間的大量聯系。 諾貝爾獎得主、神經系統科學家埃里克.理查德.坎德爾(EricR.Kandel)在其著作《尋找回憶》(In Search of Memory)中寫道: “要想得到長久的記憶,大腦在處理接收到的信息時必須足夠透徹且深入。 這就要求大腦在處理信息時集中精力,并且要將這一信息有意圖且系統性地與記憶中已經完善的知識聯系起來”。 不幸的是,在經歷過漫長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高中學習后,我們絕大部分人都已經“成功”地養成了錯誤的學習習慣(希望正在閱讀的你不屬于這個絕大多數),即熱衷于去關注一個個相互割裂的知識點,而忽略了完整的知識體系框架的重要性。 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學習方法,會導致知識學習的三大潛在危害: 1.1 對知識的理解不深 大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是相通的。 這就意味著你在學習絕大部分所謂的“新知識”時都不應該是從零開始,并且應該與你大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聯系起來,這樣既能加快你學習新知識的速度,又能加深你對新知識的理解。 但要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就需要你以使用為目的去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否則你又怎么會知道某一數學知識和物理知識是怎么關聯的? 說話講三點與腦神經科學、記憶原理、金字塔原理又是怎么關聯起來的呢? 缺少了完整的知識體系框架,你就好似失去了知識間聯系的地圖,從而迷失在了知識的汪洋中,只能隨波逐流地看到一個個孤島,卻不知道這些孤島其實是導向大陸的一系列航標。 1.2 不自覺地陷入在了被動學習當中 你是否產生過這樣的迷惑: “我知道我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很多,但卻不知道應該去學什么?” 產生這種困惑的根源就在于缺乏完整的知識體系框架。 沒有了框架指導,你就難以清楚你需要學習的知識和技能的范圍,不知道哪些是你已經掌握的,哪些是你沒有接觸過的,更不會知道什么才是你當前應該優先去學的。 在這種狀態下,你只能是碰到什么問題就被動地去學什么,零散而無系統;碰不到問題的時候,就一片茫然,不知道去學啥了。 只有基于目標,由個人能力框架出發,構建出自身的知識體系框架,才能夠轉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有方向、有步驟地去主動學習你需要的知識。 1.3 知識整體積累的速度下降 知識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不同的人在經歷同一段工作或上同一堂課時會因為知識體系框架的不同,從而導致了不同數量級的經驗吸收。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你讀到下面這一段話,你會想到什么? 人的爬行腦更加喜歡視覺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也許此時你什么都沒有想到。 但也許你想到一些東西,你可能想到了海報都是圖文并茂的,而非純文字;你也可能想到了為何做PPT時需要強調圖表化,而非word化。 還有嗎? 我可以分享下當時我看到這句話時,除了以上兩點外,腦海中第一時間想到的內容: 我想到了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的優勢之一不就是利用圖片與文字的結合刺激大腦的思考嗎? 我想到了圖解法。圖解法的原理之一其實也就是利用了人腦對視覺化的信息更易接受的特點。 我想到了表達技巧,回憶起了一本書《在客戶的腦中畫圖》。既然人腦喜歡視覺化的信息,那我們在語言描述時,就應該盡量在對方的腦子中畫圖以加深他們的理解。 你想到了嗎? 你會好奇我為何能夠想到這么多的內容嗎? 其實秘訣只有一個,就是我給自己構建了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框架,我知道自己需要學習什么、還缺什么,因此每當我學習新的知識、經歷新的事情時,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將新了解的知識往知識框架里填充。 隨著我構建的知識體系框架越完整、越密集,就好像一張立體的漁網一樣,同一個知識或同一段經歷能夠去填充的格子就越多。 當然,你也有可能想到了我沒想到的,因為我的知識體系框架還有很多尚未覆蓋的部分,但這不是關鍵。 關鍵是:你是否意識到了因為知識體系框架的不同,從同樣一句話中,不同人能夠吸取到的知識量的差異是巨大的。 2 利用OneNote構建個人知識體系框架 上面講了這么多,相信你已經很迫切地想知道如何才能構建出個人的知識體系框架了。 其實很簡單,利用OneNote筆記,輕松三步,你就能很系統地構建出自己的知識體系框架并快速地上手應用(聲明下,我真的沒拿微軟的廣告費,推薦OneNote純粹因為它的多層架構適合搭建知識體系)。 下面以我構建的咨詢顧問知識體系框架為例,讓我們一起來搭建屬于自己的框架吧: 2.1 步驟一、構建自己的能力模型 個人的能力模型是整個OneNote筆記體系框架構建的基礎。 下圖的模型是我2010年從ERP實施顧問準備向管理咨詢顧問轉型時構建的個人職業及能力架構圖: 圖、個人能力模型圖 2.2 步驟二、設計OneNote筆記本框架 OneNote筆記包括了筆記本、分區組、分區,頁和子頁,這是一個逐層包容的關系: 1、一個筆記本里面可以有無數的分區組 2、分區組下面可以有無數的分區 3、分區下面可以有無數的頁 4、頁下面可以有無數的子頁 5、子頁下面還可以有更低層次的子頁 更重要的是,OneNote支持頁面內容與頁面之間自由鏈接,從而在知識層次結構的基礎上,又很好地支持了知識間廣泛聯系的建立。 下面請跟著我,一起來嘗試運用OneNote強大的層次結構和關聯關系,構建我們的知識體系框架吧。 首先,我構建了“L&K 筆記本”以承載完整的顧問知識體系。下圖是“L&K筆記本”架構的全貌。 其次,我在“L&K筆記本”中建立了“Competencies素質”、“Capabilities(能力)”、“Industry(行業)”等分區,以及“PM Structure(ERP實施框架)”、“Consulting Structure(咨詢框架)”等分區組,清晰地呈現了個人職業及能力框架的總體架構(參見上圖左側①)。 第三,以“Capabilities(能力)”分區為例,我在該分區下面建立了“結構化思維能力”、“溝通表達能力”、“觀察力”以及“領導力”等頁(參見上圖右側②)。通過分區下的頁及子頁設計的形式,結構清晰地呈現了“能力”維度的具體組成。 通過以上設計,可以讓我們將新學到的知識快速地歸集到知識體系中,而不再是零散的知識點。 同時也能夠讓我們自己系統、快速地了解到能力薄弱環節,從而有目的地主動學習。 OneNote還有一個獨特之處,就是隨時可以在頁面的任意位置進行編輯,因此可以將相隔較長時間的同類知識點和心得歸納在同一個地方。 這樣有兩個好處: 一是每次編輯時都可以實現相關知識的反復參照,加強記憶; 二是實現了知識的增量積累,徹底避免了知識點和心得經驗隨時間丟失的難題。 如我的“PPT制作技巧”子頁中記錄的內容(參見上圖中間③),就是橫跨了至少兩年的時間,每次學到新的內容或有新的感悟時,我就進行修改、補充。 通過這種方式積累知識,可以隨時拿出內容相對工整的分享。 這也是我轉行做培訓時,可以快速地開發出一套完整的顧問培養體系的原因。 2.3 步驟三、持續更新知識體系 完成整體的知識體系框架構建后,就需要在具體的學習、工作實踐中善于應用知識,并及時總結實踐經驗,以持續更新知識體系。 下面以我如何在實踐中應用“ERP項目管理”的知識為例,演示下知識體系的應用和完善方法。 在“L&K筆記本”外,我建立了一個“Projects筆記本”,用于記錄項目實踐(參見下圖)。 以從事ERP實施顧問時為例,每次有新的ERP項目時,我首先會將“L&K筆記本”中的“PM Structure”分區組(上圖①)復制一份作為“Projects筆記本”中的新分區組(上圖②),用作新項目的筆記框架。 這樣一方面可以運用積累的知識和經驗,體系化地對項目實施進行指導;另一方面也可以體系化地總結新項目的經驗教訓,并及時更新到經驗積累中。 通過此方法,我年輕的時候每做一個ERP項目至少能積累一般顧問5個項目的經驗,因此成長得非常快。 當時我從事ERP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已經成為深圳分公司的首席實施顧問了。 我后來轉型管理咨詢顧問、以及售前顧問時,同樣采用以上的方法:先在“L&K筆記本”中構建了管理咨詢和售前項目的框架體系,有新項目時就運用該框架作為指導,并在每一次完成項目后提煉通用性的經驗到該框架中。 我在兩家非常知名的外企咨詢公司工作時,之所以能取得相當不錯的工作業績,與此密不可分。 3 總結 沒有完整的個人知識體系框架,即使你在學習單個知識點的時候理解力和速度高于一般人,但你整體的學習效率依然會很低。 原因有三點: 1、對知識的理解不深。大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是相通的,缺少了完整的知識體系框架,你就好似失去了知識間聯系的地圖,對知識的理解就不深。 2、陷入在被動學習當中。沒有完整的個人知識體系框架,你只能是碰到什么問題就被動地去學什么,零散而無系統,從而不自覺地陷入在了被動學習當中。 3、知識整體積累的速度下降。 知識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不同的人在經歷同一段工作或上同一堂課時會因為知識體系框架的不同,從而導致了不同數量級的經驗吸收。 針對以上問題,我分享了個人運用OneNote構建個人知識體系的經驗。主要是三個步驟: 1、構建自己的能力模型 根據個人能力模型,搭建出個人知識體系架構(邏輯樹狀或金字塔型)。 2、設計OneNote筆記本框架 利用OneNote多層級架構特性,將步驟一的能力模型框架映射為OneNote筆記本的多層次框架。 這樣在學習新知識時,可以快速地歸集到知識體系中,而不再是零散的知識點;同時也能夠讓我們自己系統、快速地了解到能力薄弱環節,從而有目的地主動學習。 同時,利用OneNote隨時可以在頁面的任意位置進行編輯的特性,可以將相隔較長時間的同類知識點和心得歸納在同一個地方。 這樣有兩個好處:一是每次編輯時都可以實現相關知識的反復參照,加強記憶;二是實現了知識的增量積累,徹底避免了知識點和心得經驗隨時間丟失的難題。 3、持續更新知識體系 完成整體的知識體系框架構建后,在具體的學習、工作實踐中,就可以直接成體系地應用知識,并能及時結構化地總結實踐經驗,以持續更新知識體系。 |
|